书城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249300000073

第73章 战无不胜的原理——军事战争中的博弈 (8)

第二十二章战无不胜的原理——军事战争中的博弈 (8)

19日黎明,织田信长在接到丸根,鹫津砦遭到攻击的消息后,下令出阵,一路不断有部队跟上,信长避开丸根,鹫津砦的今川军,抵达善照寺砦时,大约聚集了1500余人。19日上午10时左右,丸根,鹫津砦相继陷落,佐久间盛重,织田玄番等均先后战死,今川家大获全胜,织田信长部队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义元川军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势如破竹,进攻非常顺利,按理说此时义元川军应该大获全胜了。但战事发展到桶狭间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19日正午,于沓挂出阵的今川义元本阵到达达桶狭间山。义元本队推测约为5000人,于桶狭间山上面向西北布阵。

19日正午后,佐佐隼人正胜通、千秋四郎等带本部300骑对桶狭间的义元本阵发动决死突袭,然而寡不敌众,佐佐隼人等50骑战死。

19日下午1时,天降暴雨,织田信长下令突击处于桶狭间的义元本阵,由于暴雨导致山路泥泞,义元队集结大受阻碍,兼之义元军处于迎风面,暴雨使得义元军连辨别敌人方位都显得极为困难,更别提反击。

19日下午2时左右,东海道霸主今川义元被服部小平太,毛利新介讨取,义元军全线溃退,桶狭间之战就此宣告结束。

就上述材料来看,似乎这场战役的确很不可思议,甚至让人觉得是否天意如此,然而深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桶狭间完全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那样不可思议。而那场天降的暴雨无疑是织田信长最赖以战胜的天时,一场战争的几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但在具体的战事中,有时侯人和占优势,有时侯天时占优势,有时侯地利占优势。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是说的是,不管哪个要素占优势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判断,适时出击,一旦外部因素发生变化,也许我们所采取的劣势策略会变成优势策略,但也可能会使我们的优势策略变成劣势策略。织田信长的突袭,一开始并不是绝佳的策略,因为第一次突袭中,的确损兵折将,但随着暴雨的突降,这个策略便成为了优势策略,因为敌人已经在暴雨中完全丧失判断力了,所以,这个策略终于成功。在这场战争的博弈里,外部因素暴雨是不可预知的,但暴雨的发生却成了最关键的因素,成了扭转战争局面,决定胜负的核心因素。

不少人认为,信长桶狭间的成功取决于信长过人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战前的情报搜集,正因为这样才能一举击溃义元本阵,完成桶狭间的奇迹,然而事实真的就如上面说的那样么?当义元侵入尾张国境时,织田家一度召开军议,然而在军议上,信长没有听取任何意见便下令解散,不少人认为信长是早有决断,故而做出那样的举动,我却不以为然,且不说当时的织田家完全没有胜算,就算是信长胜券在握,做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统帅者,必定也会认真听完所有意见,然后跟自己的决定做参考,从而思考一个能否更好的战术来,然而信长却没有。不少人将这个归结到信长与常人不同的个性上来,这么说的确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从另一件事上,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直到下令出阵的那刻起,信长还完全没有任何做战计划,这便是战前的《敦盛》。相信知道《敦盛》歌词的人均知道,《敦盛》是一个感慨世事无常的歌,而一军大将在出战前歌此歌,若不是有了必死的觉悟,相信他绝对不会选择此歌。由此可见信长如果在战前有什么作战计划的话,那么他的计划只有一个——自杀性的决死突击。

然而上天却似乎过分的眷顾了信长这个尾张风云儿,织田信长一路的行军不仅避开了进攻的今川军的探子的耳目,甚至连担任警戒任务的今川军都没有发现他的行踪,当信长到达了善照寺砦时,信长接到了丸根,鹫津陷落的消息,这个消息无疑完全打破了信长的计划,两地的陷落,对于原本就不知道义元本阵所在的信长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将意味着信长的后方清洲即将被攻击,而信长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然而上天实在太过于眷顾信长,今川军先锋队鹈殿军、鹫津的朝比奈军、鸣海的冈部军没有乘机偷袭信长的后方。

更令信长兴奋的是,根据梁田政胜的报告,义元的本阵位置也被锁定!此时信长的目标真正明确了,那就是——拼死突破义元本阵,讨取义元的首级!这将是扭转战局的唯一机会。天公再次给了信长方便,天降大雨,掩盖了信长军队的行踪,而豪雨也让原本处于备战位置的义元军纷纷寻地避雨,信长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的突击到义元的本阵。大家都知道,义元本人并非那种纯粹的武名,甚至他的骨子里却有着公卿殿上人的味道,义元喜欢打扮,而且喜欢排场,因此义元本阵虽名有5000人,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人员有多少,实在无人可以说的清楚,加之刚刚击退了佐佐隼人的义元军完全处于骄兵状态,根本没有注意防范,且义元军又是迎风做战,战斗力大打折扣,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之下,义元最终饮恨桶狭间。

由此可见桶狭间的成功并非如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一场成功的信息战,而是一场有着很大赌博成分的运气战。如果说桶狭间真有什么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的话,那么我的看法是:在整个战役中,原本报必死突击想法的信长在得知有机会可以扭转战局后,迅速对战事进行重新的估计和安排,从而抓住机遇,取得胜利。信长的这种战略嗅觉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地方,而桶狭间本身的那种所谓的神话似的突袭,却是没有多少值得观赏的。这种战略嗅觉就是我们上面分析的要善于抓住机会,一旦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要迅速采取优势策略,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实不单是战争,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在任何博弈中,都要注意到影响局中策略的任何一个因素,很多反败为胜的战争都是这样的,曹操赤壁的惨败,就是由于忽视了冬天也会刮东南风,他不知道江南的天气变化无常与北方不同,而义元军同样是错估了集结于山头,一旦发生暴雨,便会全军覆没的情况,相比之下诸葛亮和周瑜、织田信长等则非常善于利用博弈局中的外部因素适时出击,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兵伐谋的伊拉克战争

作为解决生存和利益冲突的极端方式,战争一直是头从未被人类真正驯化过的猛兽。它一方面是社会生态链的清道夫,一方面又对人类的生存直接构成威胁。如何既驱使之,又不被其所伤?几千年间,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在战火频仍的间隙,始终在于着一件事:就是努力把猛兽关进笼子。为此,人们制定出了无数的条约和规则。

从著名的日内瓦公约到联合国至今还在不断做出的各种有关战争的决议,在既疯狂又血腥的战争之路上树起了一道又一道栅栏,想用国际法则把战争对人类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从具体的不得使用生化武器、不得滥杀平民、不得虐待俘虏、限制使用地雷等等,到广泛的反对在处理国家关系问题上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所有这些规则。已日渐为各国普遍接受。其中最可称道的是,核不扩散、核禁试、双边或多边削减核武器等一系列条约,使人类至今避免了走进核冬天。冷战结束,全世界额手相庆,以为从此走出了“恐怖的和平”。施瓦茨科普夫用“风暴”拳把萨达姆击倒在海湾拳台上之后,布什总统更是踌躇满志:“世界新秩序已经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他像当年从慕尼黑归来的张伯伦那样,宣布人类将“相聚在一个具有和平希望的世界”。结果如何?跟张伯伦一样,他也把大话说早了。

2003年3月开战的伊拉克战争,把布什总统的话击的粉碎。交战双方大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孙子兵法。从开战的第一天到第五天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变化,那就是美伊双方通过新闻媒体展开的心理战。

美国佬自开战伊始就牛皮哄哄地不断开什么记者招待会,搞电视实况直播和制造谣言,吹嘘己方军队的赫赫战果,编造伊军一败涂地的似是而非的各类传言,弄得全世界以为美英军队果真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战争好像不几日就会结束。结果华尔街股票狂涨、石油价格急降,给小布什背后的美国大亨们立即带来滚滚财源。

美国媒体制造的传言有萨达姆已被开战伊始的“斩首行动”炸死,或者即使没有死也多半被美国人的聪明炸弹弄得半死,已不能控制伊国局势,还有什么伊国副总统也被炸死,51师师长、副师长已举白旗投降,巴士拉城已被美英联军占领,大量伊军投降倒戈等等等等。

美国的电视台还公然违反日内瓦条约,不断播出据说是伊军战俘的镜头,给人们造成一个伊军不堪一击,美英将迅速击溃伊国的假象。在开战后的前五天之内,新闻战是一边倒的,只见美英高官不断在电视上亮相,镜头上不断展现美英大军横扫伊国如卷席之势头,而伊国媒体却显得沉默,伊军战绩未见报道,好像美英所说全是真的一样。

马丹也出来开记者招待会,51师师长和他的副手们在电视上大骂美英,称自己要与美英决战到底,何来投降之说。伊国媒体还强调美英伤亡惨重云云。

伊国新闻界自此发誓要开展与美英同等规模的新闻战,于是乎电视上出现了美英战俘从底格里斯河岸的草丛中被捉小鸡似地抓出来的镜头。更有甚者,伊国还通过媒体创造出农夫用AK—47步枪打下美军王牌飞鹰——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神话。比美英更加来劲的是,伊国电视台还将此神话加以包装——制作MTV并在电视上不断播放,果真是热闹非凡,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鉴于伊国电视台的“猖獗”,美军原本打算不炸伊国电视台,以用于从其新闻报道中获取评估空袭效果的主意就改变了,第七天就用导弹炸了伊国电视台。但伊国于当天就修好了被炸设备,恢复了新闻战。

据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特设有心理战部队,专搞谣言制造,动摇对方军心,大振己方士气的勾当!

通过媒体和谣言开展心理战是这次伊拉克战争的一大特点,看来是开了未来战争中大搞心理战的先河!博弈的各方在其战略选择时会处于一种“僵局”,此时只要别人不改变其战略选择,任何一个参与人都不会改变他的战略选择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处于美英联军大举进攻下的伊国人会有一种相互矛盾的心理——一旦伊国不保,或者是萨达姆已死或伤,或者是其他人都大举倒戈投降,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也赶紧随大溜,放弃抵抗,否则,其他人都倒戈了,自己还做顽强抵抗不是徒劳吗?于是,一个纳什均衡就是大家(除一些“英雄”或上了老美黑名单的人之外)都选择不抵抗。

相反,如果其他人都英勇抗击,美英军队打得并不咋样,伊国说不定还最终取胜(一旦老美人员伤亡惨重,迫于国内压力小布什可能停战。一旦停战,就是伊国的胜利),自己的最优选择就是加入顽强抵抗的行列,还不说萨达姆早有悬赏:抓住一个美英俘虏奖赏2万美金,打下一架美英战机重赏10万美元,这样,大家都一起英勇抵抗入侵是另一个纳什均衡。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两个均衡中,前一个均衡是老美所喜欢的,而老萨却更倾向于后一个均衡。现在的问题是,战时天下大乱,消息不灵,伊国人搞不清哪一个均衡更可能出现,这就给心理战留下了空间。

如果美英大肆宣传伊国军队如何不堪一击,倒戈者如过江之鲫,老萨及其铁哥儿们早在轰炸中命归黄泉,普通伊国人有可能会倾向于相信美英取胜的均衡会出现,于是就会有人果真倒戈投降,甚至如老美鹰派头目切尼所说的那样群起造老萨的反,这种百姓箪食壶浆迎老美的神话是老美极力打造的均衡,他们就通过心理战而制造伊国人选择这一均衡的“自我实现”机制,从而消除多重均衡。

当然,伊国首领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至少从开战后第五天开始悟出了这一道理)。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在电视上大肆宣传伊军辉煌战绩——抓美英俘虏、打下联军战机、播出老萨们洋洋得意的镜头,并说老美宣传的抓到多少伊国战俘实际上是一些伊国百姓,老美胡诌的全是谎言等等,以此制造另一个均衡的自我实现。

这一招果真有效果,随后几天伊国军队开始猛烈反攻,居然将曾进入巴士拉的不列颠大兵们一举赶出巴城,联军损失顿时大增,连曾在战前踌躇满志的小布什也不得不向国人说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还得拖个十天半月没准儿云云。那位骄横无比、目空一切的拉姆斯菲尔德也只有在记者会上面对老记们的挖苦式提问,而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苦笑不已。

纳什均衡的多重性使得博弈的参与人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纳什均衡,因为他们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想的。此时,谣言、宣传就会产生作用。一旦博弈的参与人相信了某种宣传,就会把他们引导到谣言制造者所偏好的某一个均衡。这就是新闻宣传和心理战的作用。

不管伊拉克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这一阵子的心理战交锋果真是博弈论原理的一个出色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