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249600000091

第91章 做生意讲和气,不讲骨气(5)

正说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狠狠地踩了一下。他发现坐在他身旁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面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眼下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果现在与韩信翻脸,会对他大大不利;反过来,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给楚军以沉重打击,使楚汉对峙的局面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因此,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投靠大王则大王胜,投靠项羽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气还没消,不高兴地冲着张良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被这小儿挟持不成?”

张良说:“现在我们正当危急时刻,弄翻了关系,他自立为王,我们也毫无办法。逼急了他,他一旦与项羽联手,大王的大事就麻烦了!不如趁势正式立他为王,调动他的军队攻击楚军。请迅速决断,迟则生变!”

刘邦毕竟是非常聪明的人,听了张良的话,马上恢复了理智,但他故意借着刚才气势汹汹的口气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

刘邦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局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

后来,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赢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忍耐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耐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在这方面,胡雪岩和刘邦就做得不错,正因为忍耐,胡雪岩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仍旧忍耐着;而刘邦也正因为忍耐,才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拉拢张秀才:做善于“装傻”的聪明人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时候,忍让以退为进,是一种修为,并非就是怯弱的表现,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让常人所不能让。在这点上,胡雪岩可谓是典范,对张秀才的忍让就非常明显地表现了这点。

虽然张秀才为人无赖,欺软怕硬,但由于他平时可以在官府走动,所以,在杭州城中,张秀才也算小有名气。

胡雪岩平时为人虽然周到,但还是因为一时疏忽导致了张秀才一直记恨着他。事情是这样的:那时王有龄坐镇杭州,推行改革旧弊的措施。其中,贴布告宣示了这么一项措施:永远禁止对新开店铺征收规费的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说钱塘、仁和两县的差役暂时不敢乱来,但是巡抚、藩司两衙门却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自己不再出面去收这个税,便指使张秀才去收,并且给他讲明三七分账。这布告当天贴出来,张秀才也不知道避讳几天,就去收税了,店铺商户不服,与张秀才争吵起来,正巧被坐轿经过的王有龄逮了个正着,问明原委,王有龄勃然大怒,决定严惩张秀才。当下就判定要打他两百板子,枷号三月,并且革去他的秀才功名。

张秀才吓破了胆,千思万想了一番,觉得只有胡雪岩能够救他,他知道,王有龄对胡雪岩可是言听计从,于是带了老婆儿女来到胡雪岩家,跪地向他求助。胡雪岩觉得这是小事一桩,就顺口答应保他无事。哪知王有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执意要按原来说的办。胡雪岩

说之再三,王有龄才决定免掉对他打板子和枷号三月的惩罚,但秀才功名却非革不可。

对此,张秀才一无所知,反正被革了功名后,他就恨上了胡雪岩,认为胡雪岩没有尽力。于是处处与他作对。对此,胡雪岩一直忍让。后来要收复杭州的时候,胡雪岩千思万想,觉得张秀才是最适合做内应的人选,就想收复他,让他作攻城的内应。想到此,胡雪岩就让刘不才去做调查工作。

很快,刘不才就办妥了此事查明张秀才的软肋就是他不成器的儿子,他这个儿子吃喝嫖赌一样不落全都擅长。胡雪岩知道要想收服张秀才,可以从他儿子身上着手,在赌场上,

刘不才十分关照张秀才的儿子,两人熟识之后,刘不才又送给张秀才儿子一件珍贵的礼物,说是朋友让转赠给他的。

后来,通过刘不才,胡雪岩给张秀才解释了革除功名一事,后来就与他商量内应的事情,答应事成之后保他个官职。至此,张秀才算是冰释前嫌。因此,后来蒋益澧攻城之时,张秀才父子就打开了城门,立了大功。胡雪岩没有食言,给张秀才父子不少的奖励。在杭州城收复之后,张秀才的儿子继续帮助胡雪岩处理善后事宜。

胡雪岩以大局为重,忍让了张秀才,并且通过种种手段使他最终冰释前嫌,为己所用,可谓是为了大局不惜把个人的恩怨抛之脑后,十分值得我们佩服,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忍一时”不但可以风平浪静,还可以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使自己获得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失掉的只是有形的、有限的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必须明白,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大度的心态,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忍让的精神。因为怨恨,斗争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并因此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从这个方面来讲,必要的忍让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有了这种智慧、这种艺术,我们面对人生,也就会从容不迫。

对付朱福年:留有余地,才能从容转身

稽鹤龄曾给胡雪岩讲过一个故事。

苏州有一家很大的货行,叫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物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的都是燕窝、鱼翅等贵重的海货。知道了这件事后,方老板不动声色地查访,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伙计伙同漕帮的人,将店里贵重的货物弄出去以后,运到外面去,经过了水路的周转,之后再出售。难怪方老板在本地并没有找到可疑的赃货。

在方老板的逼问之下,那个伙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照普通人的做法,那个伙计一定会在赔偿店里的损失以后被开除,可是方老板没有那么做,他觉得一个人在两年之内没有让他找到蛛丝马迹,也是一种本事,而且这件事牵扯较大,如果深究下去,一定要开除一批人,也不利于自己店面的运营,所以就没有让那个伙计“走路”,反而给他升了职,还加了他的薪水。那个伙计感恩图报,就再也不干偷货的事了。

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做得相当漂亮了。可是,他觉得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不应该跟那个伙计说明他的偷窃行为已经被老板知道了。“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胡雪岩的理由是,做贼的,一定不能被拆穿,一旦拆穿了,就会留下痕迹,以后不管怎么做,心理总会有一点不舒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还给他加薪升职,专门让他负责查处丢货一事。胡雪岩就是用这种方法对待他店里的伙计朱福年的。

朱福年利用东家的钱“做小货”,这事很快就被胡雪岩查清楚了。可是,胡雪岩并没有知会朱福年,而是让他感到自己的“把柄”似乎已经落在了东家的手里,可是又好像没有实情。胡雪岩给了他补过的机会,让他核对年底的账目,等于明确告诉他,只要尽力,他仍然有机会得到重用。朱福年了解了东家的心思,对胡雪岩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扒皮。”人做了坏事,如果被戳穿了,即使没有给予处罚,心中也会留下疙瘩,日后也没有办法安心地与老板相处。他会因为害怕老板不信任而畏首畏尾,没有办法放开手去做工作。这样,等于是老板的损失。所以,做事情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给对方留有余地,才能让他因为感恩而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

《宋稗类钞》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父亲,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有所醒悟,有所改变了。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为人处世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得失,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李嘉诚曾经说:“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真正打败对手不是让其消失或将其逼向绝路,而是让其变成自己的朋友。这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也是一种豁达。与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千万不要“赶尽杀绝”,否则你随时都有翻船的可能。

任何时候都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即使是敌人,也不要将其置于死地。为人处世,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得饶人处且饶人。做生意更是,如果做事太过分,没有分寸,只想着把对手往悬崖下逼,那么,先掉下悬崖的往往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