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250000000023

第23章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1)

两个经济学家和一个企业家坐在一个高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聊天,企业家无比自豪地对经济学家宣称他新近养了个情人,十分漂亮。

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冷静地劝诫他赶紧多消费情人、少消费妻子,这样才能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而另外一个经济学家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企业家应该先画出自己的预算线,然后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组合画上一条无差异曲线,最后找出一个均衡点。

企业家目瞪口呆。

这就是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思考方式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同样如此,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最佳方案,一切都只是相对而言。在很多情况下,你要寻找的并不是别人已经成功的道路,而是适合你的道路。

最佳吃骨头方案——选择意味着放弃

皮皮今天的运气很好,一早起来,老王就为它和狼狗布丁做好了早餐,是香喷喷的三根肉骨头。一根大的,两根小的,但两小根的分量要比一大根多,看着美味的食物,布丁急不可待地想要扑上去。皮皮拦住它:“这里有3根肉骨头,我们来做个选择题吧?”

“什么选择题?”布丁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肉骨头吸引住了。

“3根骨头,我们两个来选择,你先拿,我再拿,你只能拿一根啊,吃完后才能拿另外一根。”皮皮笑眯眯地看着布丁。

布丁想也没想就把最大的那根骨头拿走了,皮皮则心满意足先后地拿走了剩下的两根小骨头。到了下午,布丁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了,而皮皮手中还有吃剩下的另一根骨头。

“为什么我选择了最大的,反而比你吃亏呢?”布丁不理解。

皮皮告诉他:“那是因为你不懂得最佳方案,虽然你那根骨头最大,但我这两根加起来要比你那一根多。我让你先选,你一定是先看到了最大的,却没看到更多的。”

由于选择的配置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人只要在追求,就会有选择。在只能选择一次的前提条件下,皮皮看到了如何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布丁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项优势,却未分析出潜在的优势,所以皮皮有了足够的肉骨头吃,就是因为它懂得运用经济学的原理。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各个成员以供消费。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效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就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人生有无限多个解。人生是不能被理性穷尽的一个无理数。每个人因为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它、体验它,所以从中得出有关人生的定义也各有殊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人总在不断地选择着、放弃着。

第二天,老王又端来了3根肉骨头,这次布丁学聪明了,它对皮皮说:“你先选。”

皮皮点点头,他不动声色地将3根骨头全部拿走了,布丁目瞪口呆。

“我昨天说只能选一根,你这次没规定啊。”皮皮端着肉骨头心满意足地吃起来,而布丁再次饿了一天。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决定用什么资源去满足欲望。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选择的目标正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人生似一条曲线,起点和终点是无法选择的,而起点和终点之间充满着无数选择的机会。

就好像经济学中的问题一样,如果几种选择之间优劣分明,做决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我们面对的情况往往让人难以抉择,所以,取舍就变成了困难的事情。

第三天,老王依然端来的还是三根肉骨头,这次布丁以为皮皮又会想出什么新招数对付它,显得十分紧张,不敢再轻易做选择。

但今天皮皮只是将骨头分为两份:“我们一人一半,其实我前两天只是和你开了一个小玩笑而已,经济学家教会我如何选择最大利益的同时,也教会了我怎样做才是能令我和别人都实现双赢,那就是合作。”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也是在考验我们的选择智慧。现代商业社会有很多人患有“选择型恐惧症”,就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一再失误,从而不敢再去做选择了。因此,选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以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对于我们的选择将有所裨益。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选择是为了正确的决策,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个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感情利益等。正确的选择来自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正确估价。

皮皮告诉你:

没有放弃就没有新的开始。放弃是对勇气和胆识的考验。有时,选择放弃需要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方方面面的压力。可以说,任何一次决策中的取舍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识,需要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个人只有把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时,他才会顶住压力、卧薪尝胆、历尽艰辛,走向更大的辉煌。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有得?

不会抓老鼠的猫——从要事开始做起

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高效率地把事情处理好。

皮皮和布丁的工作就是为老王看家护院,而一只名为黑黑的猫则是负责消灭不时出现的老鼠。

但自从皮皮加入护院行列之后,黑黑便产生了不满情绪,它认为皮皮的体形和自己差不多大,却能去干护院这样重要的活,而且每次老王还会对它有额外的奖赏,黑黑认为自己也可以看家护院。

黑黑便和皮皮要求:“不如我们来换换吧,你来捉老鼠,我来看家护院。”

“我无法捕捉老鼠,”皮皮老实地承认,正当黑黑骄傲地昂起头时,皮皮又接着说:“你也无法看家护院。”

“我当然可以,不信就试一试。”黑黑赌气说。

皮皮没办法,只好同意。

第二天,老王出门了,黑黑便蹲到门口,有陌生人路过,它便大声地吼叫,却没有一个人害怕,甚至还有人冲他喊:“闭嘴,死猫。”

这令黑黑很郁闷。

晚上,老王回到家,发现装米的袋子被老鼠咬了一个口子,便生气地将黑黑关到屋外,不给它饭吃。

“我怎么这么倒霉!”黑黑说。

皮皮告诉它:“你只要好好抓老鼠就行了。”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为“思维经济原则”的道理,是公元14世纪前期,法国一所监狱里逃出的一个名叫威廉的男人创立的,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个理论跨越领域,在经济学中拥有了十分广泛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为生活奔忙,为工作压力所苦,休息和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往往对此还不自知。繁忙的工作令人们手忙脚乱,人们希望得到更好的机会,却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里丢失了自己的位置,就好像黑黑一样,本来是一只负责抓老鼠的猫,却眼红皮皮的职责,非要越俎代庖,结果得不偿失。

可惜的是,黑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它依然想证明自己不只会抓老鼠,还会看门。后来,在老王又一次出门后,黑黑又把守在大门口,看到路过的行人就虎视眈眈。

有老鼠从它眼前跑过时,它却是看都不看一眼。傍晚的时候,老王回来,正巧看到一只肥大的老鼠跑到屋里,而黑黑则无动于衷地守在门口。

老王气坏了,他把黑黑痛打一顿后,丢出了门外。“一只不会抓老鼠的猫,我养来干什么呢?”

黑黑就这样失去了老王的庇护,成了流离失所的猫。这只能怪它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却盯着别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保持“要事第一”是最好的应对原则。“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却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无法无动于衷的人。”一流人物大都具备无视“小”(人物、是非)的能力,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能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无关的事项,然后立刻砍掉。

生活中就应当这样,“你可能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这一说法源于2008年初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价格上涨现象。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中,物价是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息息相关的,物价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CPI就是反映市场物价的一个最基本的术语。

CPI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缩写,关注它,便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的变动出于何种原因,所以,关注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才是生活里的第一要事。

皮皮告诉你: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儿女的责任——孝顺里也有经济学

什么是孝?《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是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对于孝顺,皮皮也有所感触,例如,它爸爸的意外死去,与妈妈的失散,还有不在了的奶奶,都永远被它留在心中,这也是孝顺的表现。而老王的孝顺,则体现得更为与众不同。

老王的妈妈生病了,病情十分严重,住院费一下子让老王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但老王毫不含糊,他决定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治好妈妈的病。

可老王的经济能力有限,而他妈妈的病却很严重,总不见好转,其实他妈妈年岁已经很大了,只是早晚的问题。

周围的邻居都劝老王,但老王就是不听,他执意要救他妈妈,“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把这病治疗下去”。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孝”这个产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孝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综合,也必然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老王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规律,他毅然决然地要将妈妈的病治疗下去,虽然所有的人都反对,他还是要坚持下去。

从经济学角度看,孝的本质是经济,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经济产品,它主要提供一种养老保障功能。孝顺自古有之,在封建社会初期,孝顺逐渐从传宗接代的宗旨演变成为侍奉父母。产生上述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改变。从战国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向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精神领域。孝便是明显的例子,因为小农经济本质是一种家庭经济,由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为国家提供太多的剩余产品,所以国家将无力为社会提供好的养老保障。

这时,养老的责任很自然地就转移到家庭方面。由于老人与儿女有一种天然的血亲联系,所以当父母由于年迈或病残等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时,赡养他们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到了儿女身上。这便是经济转变的实质。

一天,老王变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他要拿出所有的钱为他的妈妈治病。

“小狗,你走吧。”老王摸摸皮皮的头,“我已经没有能力养活你了。”

皮皮叫了两声,看着老王独自走向医院。

皮皮走到一棵树下,看到一只被弹弓打死的雀鸟躺在地上,而一只较小的雀鸟则一直盘旋在上空,悲鸣。

这时,路过几个小男孩,雀鸟忽然飞过去,拼命地啄那几个男孩的脸,男孩慌忙遮挡中,把雀鸟打落在地,踩死了。

那一刻,皮皮忽然明白了老王的坚持。

孝作为一种经济产品,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一是精神方面。从物质方面看,孝必须有物质上的支出,这是养老的基本前提。从精神方面看,孝体现为为老者提供一种精神方面的享受。

不仅在老人生前要和颜悦色,而且死后也要痛哭流涕,为其“继志述事”。《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所以,孝为老人提供了两种保障产品:一种是物质保障产品,一种是精神保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