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压不垮的左宗棠
2504600000018

第18章 恪尽职守,“会做事”乃抗压之不二法门(1)

1.披上“忧勤”的外衣,人人都能脚踏压力平步青云

勤劳,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借着勤劳走向了人生的巅峰,走向事业的成功。而对于一个想要升职的人来说,不但要劳力,还要“劳心”,也就是所谓的“忧勤”。

在升职之路上,一旦披上“忧勤”的外衣,再平庸的人也会瞬间升级成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引来同事和下级的敬佩,上司和老板的青睐。如此一来,升职还会远吗?

左宗棠绝对会说:“当然不远!”他凭什么这么确定?因为他的升职宝典里就恰好有这么一条秘诀。

左宗棠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早就揣摩透了上司和老板的心理。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向来是天人感应,也就是地上的人做的事,上天都会明察秋毫。如果一个人积德行善,上天就会予以褒奖;如果为非作歹,上天必然会降下惩罚。

所以,古代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天灾不断,人们就普遍认为是帝王失德;风调雨顺,就认为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圣君明主。所以,一旦遭遇天灾、异象,古代的有为君主就会诚惶诚恐,反思己罪。

左宗棠就把这一理论影射到了升职道路上。在他看来,如果心怀忧勤,时刻处于谨慎、虔诚的心态中,并把这种心态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兢兢业业做事,不计辛劳,鞠躬尽瘁,必然会受到上司和老板的青睐。

初入湘幕时,左宗棠第一次试验了这一理论。咸丰三年(1853),张亮基升任湖广总督,前往武昌赴任时,作为张亮基幕下第一智囊的左宗棠,理所当然被张亮基力邀同行。他们到达武昌时,武昌官署民房焚毁殆尽,遍地残垣断壁,一派生灵涂炭景象,迎接他们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浩大的重建工程。

张亮基让左宗棠继续专管兵事,同时又把修城郭、筹兵饷、通商贾、恤难民、整吏治、除积弊以及各州县公事禀启、批、答、咨、奏等公务全部交给左宗棠去处理。左宗棠这个智囊,瞬间成了张亮基手下第一“执行总裁”,把握着处理一切军政要务的大权。

左宗棠十分感激张亮基的知遇之恩,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所以尽心尽力地工作。当时,左宗棠不过刚刚从一个乡村教师、落第举子的身份中转换过来,对于这些军政事务完全不熟悉,其压力可想而知。

但左宗棠并不畏惧艰难,而是迎难而上,接手工作以后,他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虽然“心血耗竭”,仍然不说一句怨言。他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曾写道:“制军待我以至诚,事无巨细,尽委于我,此最难得。近时督抚谁能如此?然我亦劳累难堪矣!”郭崇焘也说:“张公每夕手挈总督关防以属左公及君曰:‘军情缓急眉睫间耳,有发先行而后告’。”可见,左宗棠当时工作有多么敬业,简直是“忧勤”的灵魂化身!

后来,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临行前夕,跟胡林翼说,自己到达湖南以后,基本所有军政事务“全恃季翁为我部署。此君天下才也。办土匪、歼粤匪,以战则克,以守则固,进贤进能激励兵将,以残破之两湖而渐有生气。仆何能为,皆季翁之力”。这一段话,如实地道出了左宗棠在其麾下鞠躬尽瘁的精神。毫无疑问,左宗棠的“忧勤”策略,果然效果非凡,成功地“俘获”了上司的心。张亮基临行之际,甚至坚持邀请左宗棠同行,只是左宗棠不想孤身远赴,这才没有同行。

后来,左宗棠受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出山入居湘幕。这一次,左宗棠一待就是六年,六年中,他顶着压力,将“忧勤”这一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成功地赢得了各级上司和老板的青睐,最终把压力踩在脚下,平步青云!

进入湘幕以后,一开始,骆秉章还犹豫不决,不太相信左宗棠的能力——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没有亲眼见到左宗棠发光发热。但没过多久,骆秉章见识到了左宗棠的才能以后,就干脆学习张亮基“委任绅士”的方针,开始把各种大权交给左宗棠。

军事上,左宗棠出谋划策;政务上,从上递奏折到往来文书,一律交给左宗棠一手包办,骆秉章甚至连看都不看。于是,湖南巡抚衙门就出现了这种诡异的局面:骆秉章只是顶着湖南巡抚的牌子,而左宗棠身为师爷,却代为处理一切军政事务。当然,此时的左宗棠处理起事务来已经熟门熟路了,但一人包揽各种事务,没有“忧勤”的美好品德,恐怕也无法实现吧。

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湖南一直都属于贫困地区,但自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开始,湖南迅速跻身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名流”行列,而左宗棠以幕客身份掌理湖南军政所进行的一系列“经世”活动,就是促进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

在数年的幕客生涯中,左宗棠“筹兵筹饷,办厘办漕,一切财、政,无不经心,无不经手”,使湖南一改过去贫困落后的局面,一跃成为“东南保障,天下倚属”。政治上,左宗棠费尽心机,采取有别于其他省的方针政策,成功动员全省地主阶级来治军、治政、治财。想出这条新的选用人才的途径还只是第一步,左宗棠又亲力亲为,动员地主士绅协助官府举办团练,强化保甲制度,数年之间,就训练出了一大批强悍的团练乡兵。

同时,左宗棠又大张旗鼓地整顿吏治,严惩贪庸守令和将领,保奏或破格提拔勤政爱民的官吏,使得湖南官场出现了“吏治蒸蒸,庶几上及雍乾盛世”的景象。此外,左宗棠严令各地州县发挥镇压职能,大肆捉拿、处分“匪类”,“所诛斩真匪三千余”。

财政上,左宗棠也毫不松懈,改革赋税征收办法,大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当时,湖南境内的平叛工作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可是邻省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等地仍处于热火朝天状态,湖南省不得不派出军队协助作战。但出省作战,所需的粮饷、军械、船舶等都需要本省自己供应,这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一开始每年需要一百多万两银子,后来增加到了200余万两,可是湖南的财政收入基本来自田赋,全年也不过八十万两,远远不够军事需要。

为此,左宗棠真是费尽心机,呕心沥血,最后不仅满足了本省的军政续费,还不断巨额(每年都在两百万两以上)支援邻省的军事所需。

军事上,左宗棠更是统筹全局,运筹帷幄。他给湖南规定了“内固疆圉,外救林封”的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倾尽心力,扩编地主武装,制定作战方针,指挥各支军队“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左宗棠这样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地工作,将自己的“忧勤”之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怎么会得不到上司的青睐?又怎么不能平步青云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古就是领导们所钟爱的员工品质。每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够时刻怀抱“忧勤”的心态,凡事身体力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像左宗棠一样,懂得投领导所好,自然能够在大压力下显出大才能,最终平步青云。

在这一点上,同一时期的名臣曾国藩也有着跟左宗棠类似的观点。曾国藩曾说:“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夺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意思是说,人的努力如果想要跟天运相抗争,没有比“忠勤”这两个字更有效的办法了。

天下大乱时,人们崇尚奸巧虚伪,这时候只有“忠”才能改变这种坏风气;朝代末年,人们都趋向于偷懒,只有“勤”能够遏制这一潮流。看来,“忧勤”果然是升职最有效的“黄金马甲”!

细想一番,这一道理的确是不可反驳的。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主角、有配角,自然也有人要跑龙套。

放在官场、职场中,这一切往往取决于领导的喜好,领导一句话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其中决定性的关键在于,当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是感叹自己如同沧海一粟,渺小卑微,还是全力以赴、兢兢业业,用“忧勤”创造出有目共睹的业绩,赢得领导喝彩?毫无疑问,左宗棠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用生命去尽忠,再爱施压的上司也能搞定

左宗棠是一个善于表现忠诚的人,这是他的一大升职利器。事实上,忠诚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品质。一个忠诚的人,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喜爱。混职场、官场,这一真理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晚晴时期,狼烟四起,这正给了左宗棠表现忠诚的机会。

中俄就伊犁问题进行谈判时,由于左宗棠和前线战士的决心,清王朝终于摒弃了投降派的意见,将使俄大臣崇厚召回治罪,改派曾纪泽赴俄国重行订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筹备新疆南北战守事宜。

左宗棠接到诏令以后,丝毫不敢怠慢,马上调兵遣将,制定规复伊犁的策略。最终,左宗棠决定兵分三路:东路由伊犁将军金顺率领,一万人,严守精河一带,协同金运昌卓胜营,防止俄兵向东逃窜;中路由崇武军统领、提督张曜率领,五千人,从阿克苏穿越冰岭向东直取伊犁;西路由刘锦棠率领,一万人,经乌什,穿越冰岭、布鲁特游牧地至伊犁;此外,谭上连、谭拔萃等人填方后路。兵力部署结束,左宗棠却并不打算留在后方,而是准备亲自出关,指挥前线军事。

光绪六年(1880)四月十八日,左宗棠率领亲军一千多人从肃州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朝着新疆哈密行去。这支队伍并不算长,然而,队伍中散发出来的不获胜决不生还的决心和意志却空前绝后,令天地动容。

所有看到这支队伍的人,都会忍不住心神震慑——因为在这支队伍中,左宗棠的乘舆后面,几名壮士抬着一口空棺材,缓缓而行。荒凉的戈壁滩上,旌旗招展,士饱马腾,带着神圣意志的战士们随着主帅缓缓地迎着苍凉的落日前行,何其悲壮!消息传出,左宗棠这一“用生命尽忠”的行为和决心,感动了他的老板——清王朝高层,感动了大江南北,也震惊了中外!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六十八岁了,从奉命西征至今,他已经在西北待了十余年。同事也好,老板也罢,都只看到他战功累累,政绩卓着,称赞他日理万机、精神矍铄,事实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身体早已经大不如前,多年的戎马生涯和军政事务,让他积劳成疾。而西北天气又跟南方截然不同,气候严酷,风刀霜剑,刚来肃州大营时,他就因水土不服而全身长满风湿疹子,瘙痒不止,夜晚根本难以成眠。不仅如此,他本身就有咳血病,来西北以后病情不断加重,有次早晨起来甚至吐出十余口鲜血。

考虑到自己的年纪,左宗棠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恐怕难以出玉门关了,少年时代的梦想只怕要破灭了,却没想到这次为了对付俄国,他必须出关。不过,左宗棠也很清楚,如果双方谈判失败,一旦真的打起来,战争必然会持续数年甚至更久,以他的身体状况,能生出玉门关纵然是幸事,却不知道有没有命回来了。所以,他咬咬牙,干脆抬棺出征,以视死如归的决心鼓舞士气,同时让老板看到自己的“忠诚”!

这与其说是一场赌博,倒不如说是一场华丽而悲壮的“忠诚秀”!

左宗棠曾说:“为人臣子,当时局败坏时,一心为国家计算,不但置己之生死利害勿预,即所事之成败利钝亦不深较,亦可谓纯臣之用心矣。”在这里,左宗棠提出了一个作为部下的重要标准,即“纯臣”。何为纯臣呢?就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一心一意为公的人,即忠臣。

不管在什么时代,老板、上司们都有一个“通病”:不仅要“利润”,更要“忠臣”。因为压在老板和上司身上的责任实在太重了,他要承担包括员工在内的“公司”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们格外看重那些对自己忠诚的、有利于集体发展的部下。于是乎,忠诚就成了感动老板、搞定老板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毕竟,一个部下再有本事、才能再卓绝,若是有了异心,就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应付老板和上司们的这一点特质上,恐怕无人能出左宗棠之右。

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行程,左宗棠在五月初八到达新疆哈密。哈密是着名的“大火炉”,在新疆,跟吐鲁番并称双雄。左宗棠到达的时候,正赶上哈密最炎热的季节,漫漫沙漠上,热浪一波波袭来,铺天盖地,几乎要把人榨干。虽然当地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炎热,但外地人却很难受得住。

左宗棠身体本来就不好,在这种火炉天气中烤着,身上各种疼痛此起彼伏,十分难受。即便如此,左宗棠仍然不顾旅途辛劳,虽疾病缠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当时,刘锦棠在乌鲁木齐建造了一座昭忠祠,以此来纪念为收复新疆而壮烈牺牲的战士们。他请左宗棠写对联,左宗棠二话不说,信手拈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古来征战几人回!

左宗棠题的是两句唐诗,上联出自崔颢的《黄鹤楼》,下联出自王翰的《凉州词》。左宗棠借这两句诗表达了沙场战士和自己忠心报国的决心,以及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壮、凄凉之情。尤其是后一句,的确是左宗棠此次出征视死如归精神的真实反映!

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左宗棠若是听到这番言论,肯定拍案叫绝。他抬棺出征,用生命尽忠,这就是高超的智慧!

忠诚,向来是一种宝贵且珍贵的东西,聪明人都懂得用它来博取老板或上司的好感。就拿清朝来说,如果说清王朝是一条船,那么身为老板的光绪帝和慈禧就是船长,左宗棠这些打工者就是水手,同乘一条船,只有当水手都赤胆忠心地围绕在船长周围,并忠诚地做好一切工作,才能够齐心协力地把船引领到更宽更远的海洋。

这一次,左宗棠用视死如归表现了忠诚,清王朝高层因此大受震动和感动,坚定了不放弃伊犁地区的决心,最终实现了目的,这就是忠诚的力量。

若是如今流行的各种针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的调查,能穿越时空调查调查左宗棠的老板光绪帝和慈禧,问问他们:“你认为一个员工,最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恐怕他们会无一例外地回答两个字——忠诚,并举例左宗棠加以详细说明。的确,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若是连生命都拿来献忠了,那些爱施压的老板和上司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施压?!可见,表现出忠诚这一美德是多么重要!

3.“反调”唱得好,才是真正的高手

一个好下属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当自己与上司的意见不合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跟上司抗争。

性格刚烈、善于直言的左宗棠,的确是把这一素质修炼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中最明显的一次,自然就是对清朝“借师助剿”政策的抗议。

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五日,左宗棠率军杀入浙西,开辟了浙江战场。浙江与天京、苏南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基地,布有重兵防御。当时,浙江战场由李世贤负责,他以金陵为中心,布下二十多万大军防守,打算把左宗棠阻拦在浙西一带。

我们知道,左宗棠出湘时手下只有五千人,后来陆续增加到八千多人,再加上一些调派而来的将领以及新招募的兵勇,兵力终于达到了1万余人,军事实力较以前大大提高了。但与拥有数十万之众的太平军比起来,清军仍然显得十分单薄。纵观整个中国局势,几乎到处都是同样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左宗棠的策略自然就是步步为营,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力战到底。然而,就在左宗棠决定奋力一搏时,清王朝高层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借师助剿”。

所谓“借师助剿”,就是借助外国人的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