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2508400000010

第10章 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花钱?

如何启动中国消费市场?

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这是很多人的观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在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51.3%。因此,政府总是想尽一切方法去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政府通过家电下乡、积极财政政策等方式拉动内需,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实,政府主导的刺激消费,并不是正确的决策。要知道,人类的生产劳动就是为了消费。俗话说,辛苦工作就是为了三餐。

尽管所谓的“内需不足”有很多原因,但是如果没有法治环境的保障,扩大内需将变得非常艰难。国内市场的交易费用非常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艰难行走,也不愿意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偏好国际市场,这是有原因的。相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他们的交易活动得到保证。只要把货物发给对方,资金就可以安全到账。因此,做出口对国内企业来说,节省了不少麻烦,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

国内市场却不同,这里没有法治环境保障。很多时候,把产品生产出来,顺利卖出去了,但是还需要花很多费用去向对方要钱。没有法治环境保障的市场,交易双方都是有顾虑的。今天把货物发给对方,却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才能把钱汇过来。在这种没有信用保证的情况下,做交易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来说,流动资金是非常重要的,迟一天到账都可能导致致命的结果。相对来说,国际市场有很多保障,尤其是欧美市场方面,企业是非常放心的。

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费用非常高,这对国内消费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就拿运输这个行业来说,油价高、高速收费高、罚款多。对于相对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虽然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但是背后运行的制度费用太高了,所以整个运输成本也就非常高。

中国要扩大内需,出台多少政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技术的先进程度,楼房的漂亮程度,而在于背后的软环境--一个完整的法治环境。很多观点认为,中国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的原因是技术水平有限,但是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关键是法治环境,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经济组织的成本就会非常高。对于中国来说,最迫切的改革就是如何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降低制度成本。

其实,中国利用行政手段来刺激消费,并不能解决问题。要知道,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税负过重等因素,对启动中国消费市场都是非常不利的。刺激消费只能不断制造灾难,鼓励生产才是经济增长之本。把法治环境建设好了,制度成本降低了,生产能够顺利完成,经济就可以继续增长了。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消费市场自然就会旺起来。

刺激消费就是制造灾难

有种观点认为,如果大家都储蓄,少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卖出去。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工人就会失业。只要大家开始消费,经济就有复苏的希望。消费就是帮助企业创造利润,企业有赢利工人就有了就业机会,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刺激消费论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该论调的荒谬。人类进行各种生产,都是为了满足消费。俗话说,辛苦工作就是为了三餐。消费的本质就是满足生命的享受,当然包括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并不是为了生产。没有人只是为了生产而消费,这样的消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刺激消费本质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而消费。这就好比生产100双鞋,但是没有人消费。为了继续生产鞋,政府鼓励大家买鞋,然后终于解决库存问题。就这样,企业可以继续生产。然而,如果这些鞋不适合大家,当作废品处理,又有什么意义?尽管GDP可以计算进去,实际却没有创造任何社会价值。

通过刺激消费,解决库存问题,可以维持继续生产,这看起来是非常有效果的。事实上,这种刺激消费就是让这个社会创造出更多废品。出台刺激消费政策,扭曲了消费者对产品效用的评价,给他们发出了错误信号。这就导致他们消费了本不应该消费的东西,花了本不应该花的钱。

通过刺激消费政策增加GDP,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只是将别处的GDP转到了这里,或者将隐性的转为显性的罢了;或者将以后的转到现在。事实上,一点儿也没增加,还会加大浪费。很多人认为,在沙漠修公路没有创造社会价值,但是可以解决就业。然而,这对就业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只是将别处的就业转到这里来了。因此,这些刺激政策让人们只看到增加的,没看到减少的,就产生了一种错觉。

经济是有周期的,繁荣之后就有萧条,这个规律是客观的。如果人为制造了一个不正常的繁荣,就必然产生一个不正常的萧条。经济规律本身也是一种客观规律,如果不尊重这个规律,选择主观上的刺激政策,必然是会受到惩罚的。因此,制造了一个过度繁荣现象,就会导致过度萧条。通过反复刺激经济,只能延长危机,甚至制造新一轮危机。

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这可能是决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作出反思,改进产品,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要是政府帮助企业解决库存问题,那么实际上就等于奖励企业犯错误。这样就给企业一种错误信号,即使东西卖不出去,政府也不会不管。最终将导致企业的错误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出更大的问题。

经济萧条是很正常的,是完全可以自动恢复的。要是政府给市场注入各种“药物”,就破坏了市场本身的正常运作,将使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通过刺激消费政策,可以让某个行业发展起来,让一些人富裕起来。这给人的感觉就是,这种刺激措施是有效果的,实际上却是全体纳税人给少数行业埋单的做法。

通过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确实可以看到繁荣,但是非常短暂。同时制造出来的通胀,各种价格信号遭遇破坏,就注定无法继续繁荣下去。这好比给一个病人注入兴奋剂,一时兴奋起来,但是没有持久性。要让经济复苏,就必须回归自由市场,而不是盲目刺激消费。因此,刺激消费制造的将会是一场灾难。

没有收入讲消费是笑话

“消费就是爱国”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刺激消费”似乎成为对付萧条的正确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成功实现“刺激消费”或者“拉动内需”,经济就可以复苏。有些专家认为,消费太低导致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要解决危机,一定要让老百姓消费,要去库存化。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

从事生产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GDP。生产本身不是目的,生产是为了能够满足消费。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这种生产就没有任何意义。例如,在沙漠上修一条高速公路,尽管可以增加GDP,可以解决就业,但是对整个社会意义不大。这就好比,把新建的房子拆了,虽然可以增加GDP,然而却是社会财富的浪费。

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消费。人类为了更高层次的消费,从而不断去生产。所谓生产过剩,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能满足人类需求,比如说,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普及,人们不再对电报产生需求。二是可能企业对产品定价过高,从而导致生产过剩,但只要及时调整价格,就可以解决生产过剩。

刺激消费,本身就是扭曲真实需求。本来,很多农村家庭并不需要汽车,但是由于政府补贴,刺激他们买了本来不应该买的汽车。同时,政府刺激消费,还导致本来应该用在投资上的资源无故被消费掉。从长期来看,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费才会增加。

消费市场繁荣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结果。经济增长了,国民收入增加了,消费市场自然就会繁荣起来。如果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国民收入没有增加,还拿什么东西去消费?因此,没有收入讲消费是笑话。

储蓄就是对未来消费的保障

央视主持人邱启明称老百姓喜欢存钱,他说:“其实工资一直都在涨啊,关键是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存钱,你发得再多,人家都存起来,不用。”(据央视《24小时》2009年11月9日报道)此话一出,顿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他的观点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只喜欢存钱,不喜欢消费。

一个人喜欢存钱,并不能说明他就是喜欢储蓄,而不喜欢消费。储蓄就是放弃当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除非是傻瓜,没有人愿意为了储蓄而放弃永久的消费。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存钱,那是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留一些钱到以后用。

如果老百姓都把钱存起来,不进行消费,并不意味对经济发展就没有贡献。老百姓把这些钱存起来,本质就是放弃当前的消费权利换取将来的消费权利,利息就是贴现。这些钱并非放在银行不动,而是被借出去的。因此,这些钱可能被拿去消费,也可能被拿去投资。只要利率价格没有扭曲,不管投资还是消费,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

如果手头有100元,其中40元用来储蓄,那么只能用60元来消费。当期储蓄越多,消费就越少。如何处理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这就看个人偏好了,这涉及人性不耐的程度。如果现在借钱消费,就意味着降低未来消费换取提高当前消费。年轻人喜欢借钱消费,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很多资本。他们相信将来收入不错,于是就选择降低将来消费而提高当期消费。很多老百姓之所以喜欢存钱,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消费水平会降低,因此就降低当期消费去换取提高将来消费。实际上,中国老百姓不敢消费并不是因为重储蓄、倡节俭的生活传统,而是收入不高,没有什么钱消费。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善,难以对付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就必须选择多存钱,相当于给自己买个保险。

2007年,美国财政税收占GDP的比例为18%,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低于10%。早在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日本,而同年日本GDP是中国的2倍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规模不断扩大。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民营企业的赋税太高,加在一起有40%以上的税负。”(引自许小年《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周克成在文章《中国百姓一半收入交了福利金》中指出,中国百姓至少将收入的一半交给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多少钱能够进入老百姓口袋?老百姓收入都没有得到提高,怎么有钱去消费?

因此,认为老百姓喜欢存钱,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不要与民争利。实际上,我们的真正国情就是,不要与官争利。过分强调老百姓喜欢存钱,就是侮辱大家的智商。税负如此沉重,老百姓还有多少钱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