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子里的中国
2508500000004

第4章 上紧发条的中国人(1)

上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喜欢早起,7点之前大街上已经有很多学生,边走边吃早点;晚上还要写作业写到深更半夜……因此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将远远超过美国。2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了,但科技和文化上,我们离美国依然有很大的距离。

这20多年,是所有中国人上紧发条的20年。加班变成常态,远离健康的职场“白骨精”;忙得没有时间做母亲的女人,忙得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从0岁就站到起跑线上的孩子,忙着上课外班、特长班的没有追逐嬉戏的童年;忙着给忙奋斗的子女照看孩子的老年人……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经提醒中国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将东渡到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对自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的深深焦虑。我们无奈地看到,这种焦虑正弥散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草民百姓,都摆脱不了这种烦恼。

白岩松说:“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些有用的事,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是什么?白岩松接着说:“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刺耳,但低头细想,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人奋斗力争上游固然好,否则中国经济奇迹也不会出现。但当“成功学”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追求,甚至是唯一的价值追求,过强的欲望激发出过度的拼搏和奋斗,这是否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呢?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是浪费时间。”但很多人总是觉得身不由己,被裹挟着不得不一路狂奔。虽然不能阻止洪流,更不能逆流而上,但至少我们可以放缓漂流的速度,让灵魂和精神跟上来,多做些与功名利禄无关、更贴近本真生活的事,多些思考少些盲目的从众,逐渐赋予“成功”以更宽广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拼搏的苦与痛。

大行其道的快餐

早上见面打招呼,中国人最常说的便是“您吃了吗?”。而当代都市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变成了其他,因为不用问也知道,对方很可能没吃。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中,中国人匆忙赶路,为成功、为理想、为家人奋斗着,努力着。这样的忙碌可能导致的是身体的透支和意志的消磨。

※ 我怕来不及,我要放弃吃你

2003年及2011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不能每天都吃早餐的人群比例从2003年的33%上升至2011年的39.2%,更别提每天做早餐了。而公众对早餐的首要关注点从2003年的有营养(36.1%)变为2011年的方便省时(39.5%)。看来,各大快餐开始主打“早餐牌”不无道理,写字楼、公交站附近的无证早餐摊生意兴隆事出有因。

再拿午餐来说,在上班族中,15分钟内搞定午餐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3.8%上升至2009年的17.2%。在北京的CBD上班的Lisa说:“每天就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出去吃顿饭的工夫我都能给客户发十几封邮件了!所以我很少吃午饭,下午饿了就吃点零食。”而在银行上班的David抱怨道:“干我们这行的,离开座位吃个饭都要被顾客投诉,我午饭都是扒拉几口就完事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饮食不规律及工作压力大,目前中国35~45岁的都市人群中胃病发病率高达60%。据世界健康管理联盟统计,全球胃病患者从1985年的1.5亿上升至超过5亿人,且还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亿人!这样的“赶时间”是否值得?

※ 快餐来帮忙!

肯德基曾经有这样一则广告:因为赶时间,家庭主妇的面包烤糊了;因为要看新闻,上班族的鸡蛋煎老了。正在众人狼狈之时,肯德基送来了好消息:“早餐要想吃得好,不必操心又起早!”看,繁忙的都市人就这样从早餐困惑中解脱出来了!

1987年,洋快餐肯德基入住北京,拉开了中国快餐行业的序幕。如今肯德基已在650余个城市和乡镇开设了40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快餐占餐饮行业营业额的比重由1996年的20%增长到了2007年的45%。

肯德基并不是唯一的赢家。1994年,中式快餐的领头羊真功夫在广东东莞成立,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功进驻35个城市,门店数量达到400家以上,并计划在3年内达到800~1000家。而类似像真功夫这样的中餐企业并不在少数,目前中式快餐占据整个快餐行业80%的份额。

快餐行业发展到今天,更是出现了革新性的变化:送餐。目前肯德基在中国拥有的4000家门店,超过50%都提供递送服务。在接下来的10年中,肯德基表示,将会有超过2000家新开门店提供递送服务。其他快餐企业如嘉和一品、麦当劳、吉野家、和合谷、真功夫等的外卖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0年,北京和合谷的外卖已经占其营业收入的62.9%。

根据2011年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外卖服务的在线调查,被访者中“叫过外卖服务”的比例为100%!19%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叫外卖,78%的受访者叫外卖的频率为每周一至两次。

快餐行业的发展其实让我们进退维谷,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伤。它对经济作出了贡献,但它毕竟是得益于城市人生活的忙碌,也许它会带走城市人的健康和亲情。不管如何,我们总是希望城市人可以停下来,在家里吃个饭。

忙死了的快递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中国人,我会选用“忙”。上班族忙着工作,忙着加班;女人忙得没时间做母亲,没时间做饭,没时间出门购物;老人忙得没时间退休。全民进入一个忙时代。时间成为最高的成本,人们希望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精明的商家发现了商机,为人们节约时间成本的快递行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寄东西、寄信件,不用再跑邮局,不用再排队,不用再去办理各种烦琐的手续,一个电话快递员上门取件,在网上点点鼠标,货物送到家。这是对人们的需求最贴心的满足,所以从成立到鼎盛,快递业发展速度惊人。

1993年,中国早期民营快递——顺丰、申通才开始在珠三角成立,到2010年,全国的快递企业已经超过了1万家,平均每年新成立500多家。

2002年,全国快递企业的业务量约3.5亿件,但在2005~2010年,快递业务量以27.23%的年均增长率发展,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7亿件,是2002年的10.5倍。2005年,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为200亿元,至2011年,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58亿元,增长了2.79倍。

※ 忙得没空买,只能上淘宝

忙碌的工作使人们没时间出门购物,网上商城就成了人们的最爱。淘宝、京东、1号店、凡客、聚美,人们对这些电商恐怕已是耳熟能详了。人们对网购的日益依赖更进一步推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

根据淘宝网披露的数字,2009年,淘宝网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了400万个包裹,其中75%的交易是通过实物的快递来传递的;2011年,淘宝网日均包裹量更是翻倍达到了800万单,为快递行业提供了60%的订单。而且一遇到节假日,网购数量就会井喷式上涨,快递订单也随之暴涨。如2011年“光棍节”当天,淘宝交易产生的快件量就达2850万件,其中80%由5家民营快递巨头瓜分。

※ 生意做大了,文件交换忙

中国人在忙,中国经济更忙。以前大家做生意只是在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很少会有跟外面的交流,现在稍具规模的企业的业务差不多都是覆盖全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件的传输就不可避免,快递成了商务的新宠。

以零点北京公司为例,2012年上半年的月均发件量为300件,月均收件量为900件,平均每天为快递公司提供40个业务订单。据国家经济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共有200万家小型企业、120万家中型企业、50万家大型企业,这些公司每天的业务需要为快递公司提供了可观的业务额和业务量。

在发达国家,快递行业早就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被企业界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专家预测,未来数年内,快递业的增长速度将为12%,而中国还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快递业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虽然发展前景光明,但是目前快递行业发展并不规范,普遍存在揽收不及时、快递不快、服务不热情、快递不称重、收费不统一、发票开具不规范、收件不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且中国快递行业允许外资进入,拥有雄厚资金、高科技流程优化,以及科学管理等优势的外资快递巨头对于中国本土快递企业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中小型的快递企业生存日益艰难。

快递因需求而诞生,在需要与被需要的格局中快速发展,快递不缺乏市场需求,但是面对行业混乱和外资冲击,中国本土快递企业的发展在一派欣欣向荣中也有一丝丝隐忧。

扑面而来的快时尚

现代时尚的祖师奶奶香奈儿说过:“流行易逝,风格永存。”但一种千古不朽的风格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来的。个人无时间沉淀,又想屹立潮流顶端,于是,快时尚应运而生了,不懂梳妆又如何,不懂搭配又如何,一站式的快时尚店能够为你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一家店就可以包你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让你和最新时尚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 从时尚的荒原到潮流最前沿

电影,曾经是中国人时尚认知的主要来源。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不再追求简单的整齐划一,个性魅力成为新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影片《红衣少女》中主人公穿的大红衬衫,打破了中国20年来灰色卡其布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人在西方时尚的牵引下一路狂奔,谁知上世纪90年代末,《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那些剪裁精妙的旗袍,又在国内掀起了复古的“旗袍热”。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时尚已成为跨越国界的盛宴,电影的影响逐渐式微。另外一个场景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米兰时装周。模特们在T台上展示着下一季的时装新品,台下镁光灯闪耀。当我们还在屏幕的一端欣赏回味时,快时尚的品牌商们已经把时尚从T台搬到了制衣车间,将本年度最新潮的衣服拷贝、量产,在最短的时间内挂到了橱窗上。

ZARA的“时装神话”堪称快时尚的典型代表:7天是资金回流的时间,12天是搜集时尚信息、整合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部时间,15天是最长的产品仓储时间,每小时8万件是配送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ZARA、H&M这样的时尚品牌满足了中国主力消费人群追求时尚的需求。数据也显示,ZARA中国的发展扩张如鱼得水:从2006年到2009年,利润增长率约为100%,即使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ZARA自2006年进入中国,到2011年,门店已经覆盖了中国的42个城市;2012年9月份开始,ZARA将在中国开设ZARA服装的网上销售。截止到2012年,全球16大快时尚品牌中,已经有ZARA等7个在中国站稳脚跟,余下的品牌也在蠢蠢欲动。

※ 快与好,难两全

“喜欢ZARA,一直买它家衣服。价格便宜,款又多,最适合我们这种没啥钱还想赶时髦的人。但是最近听说有什么质量门,说是原料质量有问题,不知道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真有问题,以后我要是想买性价比超高的欧美风格的衣服,应该去哪里买呀?”

—ZARA忠实顾客Allen

之前,人们把追求时尚称为赶时髦。但是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早期的普通工薪阶层很难将自己和时尚联系起来。但是,快时尚的另一特色——“平价”着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时尚的滋味。以ZARA为例:最新秋款T恤99元,小外套199元,牛仔裤299元——对于城市里月收入动辄上万的年轻人来说,花一两百元的成本穿上与欧美同期流行的衣服,这笔账算下来,还是相当划算的。

ZARA创造了让同行垂涎的销售额和超高人气,但是屡陷“质量门”也让消费者爱恨交织。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8月至今,ZARA至少7次陷入“质量门”——因虚标含绒量反复被消费者投诉,是工商部门黑名单的常客。即便如此,ZARA的销售额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于是我们看到神话一般的品牌忠诚度,年轻消费者已然成为ZARA的金牌拥趸。

或许这就是快时尚的魅力:潮流符号与价格之间的完美平衡。质量重要吗?重要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是与当季欧美奢侈品牌一般无二的style。更重要的是,奢侈品牌价格让人望尘莫及,而快时尚定价则充分考虑了城市年轻人的荷包大小。

永不打烊的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支撑,长期飞速的奔跑,不免让社会与个人都有些疲倦了。职场人士们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但也承担着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于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求催促得他们仿佛如停不下来的陀螺,把大量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工作。

※ 问:你能接受加班吗?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落实起来颇有难度。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了4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