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画家们不断探索,寻求一种更好的材质。终于在15世纪,被称为欧洲油画创始人的佛兰德斯画家凡?爱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用亚麻仁油或核桃油、罂粟油等一些快干油及经过处理的玛蒂树脂或达玛树脂等,调和颜色粉制成油画颜料。这样制成的油画颜料更易于调色与运笔,并且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色彩感。用这种颜料做出来的画,色彩鲜亮而不容易退色。从此,这种新颜料和技法很快传遍欧洲,成为各国画家最常用的绘画材料。而用这种材料绘成的“油画”,也成为西方重要的画种之一。
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一种民间风俗画,版画。绘画题材主要是风俗人情以及俳优、武士、游女、四季风景、各地名胜等,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浮世绘在绘画时多选用鲜艳的颜料,注重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细腻,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浮世绘的根源可追溯到安土桃山时代就已经流行的风俗画和美女画。到了江户时代,其题材进一步扩大,包含市井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歌舞伎艺、美人画、花鸟画等,由最初的毛笔画发展到木版画。17世纪到18世纪,浮世绘进入了黄金时代,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绘画艺术上的高度发展。
但是,随着江户时代的没落,这种绘画也渐渐没落,可它对于日本的审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荷兰有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生前穷困潦倒,多灾多难,作品无人问津,可他死后,作品却一幅幅价值连城。这个画家便是被人们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凡?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他早年经过商,于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等画家。他早期作品受这些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印象派色彩。后来,凡?高来到法国小镇阿尔,并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等,但这些作品很难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由于长期处于艺术上的忘我状态,他几乎总是在一种不能驾驭的激情状态下作画。因此他的作品色彩对人视觉的冲击力相当大,并且充溢着一种个人的感情色彩。例如,他的代表作《向日葵》,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金黄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画家拼命地想将这种激情与阳光下的景色交融在一起,然而与此同时,画家想抓住的这个美好世界还是悄然溜走了。或许这幅画正是他临近人生终点时的心理状态——宁可用整个生命去抓住这太阳底下美丽的一切。这或许也是人们称他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的原因吧!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
西班牙作家毕加索是21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画家,人们还称他为“立体主义画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毕加索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极富创造力。他是现代艺术流派之一——立体派的创始人及领袖。他大胆地借鉴塞尚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画面的艺术风格,并加以引申发挥,探索在平面上画出物体6个面的不同形状,因此有了“立体主义画家”之称。
毕加索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巨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和平的使者。他以西班牙北部的一个村庄命名的《格尔尼卡》,就是反对人类战争、维护正义与和平的著名作品。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内战高潮时期,新纳粹的“神鹰军团”对格尔尼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数千名无辜平民被炸死。毕加索决定以这一暴行作为壁画的题材。整幅画以变形和重叠的“立体主义”手法画成的,表达了一种愤怒不安的强烈情绪。如今这幅作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类和平友谊的象征。
断臂维纳斯之美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女神,她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孔,魔鬼般的身材,美得惊艳,美得极致……于是无数的后人根据这个传说想象她的模样,为她雕塑,想留住那永恒的美……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雕像为黄色大理石半裸像,高240厘米,这座雕塑十分罕见,它是形体与气质的和谐统一,但后来散失。
直到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岛上,一个名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发现了它,后辗转到了法国的卢浮宫。不过雕像的双臂已失。
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身材端庄秀丽,椭圆面庞,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流露出一种理想化的色彩。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则使整个身体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和妩媚。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惨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一种古典主义诗意的理想美。欣赏者们在为其断损的手臂遗憾之余,产生过无穷的遐想。
后来,人们在旧档案稿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对于这座完整雕像的回忆: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襟,左臂上伸过来,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
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在想象中为这个断臂的维纳斯加上一双美丽的双臂。
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
人们一提到达·芬奇,必然会想到他的两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其中《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这幅画在构图时,将画面展现于饭厅的一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连接,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人物布局方面,画家一反平列于饭桌的传统绘图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的神态、手势、眼神和行为,也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起到突出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因此使得此画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
《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拉斐尔,他可是个极其专注的人才,他不但做了一辈子的画家,而且还画了一辈子的圣母像。这么执著的画家,理所当然地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一生以画圣母见长,他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在圣母身上,因此,他笔下的圣母像更富有人情味。《西斯廷圣母》则是拉斐尔所画的圣母像中最出色的。
在这幅画卷中,拉斐尔对美丽、神圣、爱慕、敬仰等美好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圣母抱着童子耶稣基督,从天界缓缓降临,微风吹拂她的外衣,她那圣洁、慈祥的目光注视着人间,大而温柔的眼睛流露出忧伤的神情。圣女巴巴拉虔诚地跪在圣母的脚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教皇西克斯特斯站立在圣母的左侧,他仰视圣母,右手伸出向地上的信徒们示意。
整幅画画面的情调高雅、和谐、明快、纯洁。据说,许多人都对画中的圣母赞叹不已、如痴如醉,可见这个“圣母”的艺术魅力之大。
布鲁塞尔第一公民——《撒尿小男孩》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并不是第一批来布鲁塞尔定居的人,也不是比利时历史上的什么名人,而是那个“撒尿的小男孩”!
“撒尿的小男孩”这座铜像坐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小巷。它是由雕塑大师捷罗姆?杜克思诺于1619年塑造的。这座青铜雕像身高约50厘米。男孩的鬓发微卷,小鼻子上翘,嘴角还挂着调皮的微笑,赤身祼体,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不断撒“尿”。
布鲁塞尔的人们非常喜欢它,亲切地称它为“第一公民”,并把他看做该市的象征和幸福的标志。
问起人们这座雕像的来历时,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古代西班牙入侵者撤离布鲁塞尔时,企图用炸药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关键时刻,幸亏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夜出撒尿,把导火线浇湿,才保住了整座城市。但小孩却因此中箭身亡,因此立像悼念。其二,相传,中世纪时,有个神童一泡尿浇灭了强盗们在布鲁塞尔燃起的漫天大火,挽救了城市里所有的人,故立像纪念。其三,某女神途经布鲁塞尔,突然发现一个孩子竟朝出殡的人群撒尿,怒其渎犯神灵,女神一怒之下,便罚他撒尿不息。
力与美的体现——《大卫》
你知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吗?那就是意大利伟大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大卫》。
《大卫》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这座雕像是用整块大理石雕成的。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
《大卫》取材于犹太少年英雄大卫战胜敌酋哥利亚的故事:大卫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他的家乡以色列城受到外族入侵时,他挺身而出,用投石机把外族人的头领哥利亚杀死。大卫杀敌无数,为家乡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人民的拥戴下,他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
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而米开朗琪罗与他们不同,他另辟蹊径,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出征迎战的全裸青年。表现出一种捍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1504年4月,佛罗伦萨市政府将这座大卫塑像安放在市政厅大门前,以此激励佛罗伦萨人民的士气。
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日出印象》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日出的感受。我们见多了日出的景象以及关于日出的绘画,但还是第一次见到画日出刹那感觉的作品,这便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莫奈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早年跟随布丹学习绘画,1863年在格莱尔画室学习。由于莫奈的艺术趣味有别于学院派,因此,两年后,他离开了格莱尔画室,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绘画技巧。1879年,莫奈组织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这次展览中,莫奈的《日出印象》在整个欧洲画坛引起了巨大轰动,莫奈从此一举成名。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画展之前,这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他的画作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于是莫奈由此突发奇想,给这幅画起了个名字——《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景象。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夹杂淡紫、微红、橙黄等颜色。笔触随意、凌乱,展示出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海水、天空、景物交错渗透,浑然一体。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物隐约模糊,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日出印象》完全是一种瞬间的感官使然,它打破了以往绘画谨慎而呆板的规则,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使人疯狂的《梅杜萨之筏》
法国19世纪初有一幅世界名画,曾经令很多人为之疯狂,欧仁?德拉克洛瓦看了这幅画后,几近疯狂,他拼命地从中寻求灵感。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恨不得撕碎这幅画。更有意思的是,最终国王路易十八将它捐赠给卢浮宫,才使得这幅名画免遭厄运。
这幅名画便是法国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出来的《梅杜萨之筏》。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水母号”战舰发生的惨案。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每每看到这幅画,便被画面中的那种“真实情景”所深深震撼。
在这幅画中,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看到的刹那景象,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痛苦呻吟……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可以看到在远处的浪尖上有一只小船,它意味着生的希望。但这幅画整体上还是给人一种窒息的悲剧气氛。这幅画在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等方面,极富想象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