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251700000040

第40章 家庭万能胶:怎样“黏合”家庭关系 (2)

第十四章 家庭万能胶:怎样“黏合”家庭关系 (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娇纵的爱是最可悲的,它是一种本能的缺乏理智的爱。父母对孩子像对偶像似的百般宠爱,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苦恼,而且使孩子的心灵受到腐蚀,任性和虐待的种子就这样从小播下。”他同时还指出:“赎买式的爱也是一种缺乏明智的父母之爱。许多父母以为可以用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来衡量父母的爱,其实这种爱同样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带来的只是精神上的空虚和思想上的贫乏。”

每天“逛”图书馆的老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娘啊,娘啊,白发亲娘,儿在天涯,你在故乡。娘啊,娘啊,白发亲娘,黄昏时候,晚风已凉……”当《白发亲娘》的歌声飘进心房,我们是否也想到,为了我们青丝变白发、笔直的身躯渐渐弯曲的父母。一日日,我们的成长催老了父母,我们翅膀硬了之后飞向远方,只给父母留下无尽的寂寞。

在南方一座宁静的小城,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图书馆。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发现有一位驼背的老读者,他风雨无阻地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不仅如此,在所有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走,天天如此,管理员对这个读者烦透了,打心眼里烦。

那个老读者每次来到阅览室,翻翻这看看那,看上去毫无目的,纯粹是消磨时光。管理员越来越看不上这个驼背的老头,他一来她就烦,其他同事也如此,对他没有一点好感。

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这位老人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聘为我爱人那个商场的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母亲说过呀。”

同事说:“我老婆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常常是你母亲。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柜台看,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领导雇的监督员,是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他们都对老人很戒备。”虽然同事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她依然听出了那话语中的不友好和厌烦。

管理员径直回到母亲家,她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她把同事所说的事情一说,问母亲是否真的在给人家做监督员。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就是闲逛而已。”

她开始数落母亲。不料,母亲长叹了一声,伤感地说:“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还可以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得劲儿。要不,你让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垂下头,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就在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很少陪在老人身边,很少陪她聊天,母亲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独呀!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的天。

第二天早上,管理员上班很早,驼背老人依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也不知怎么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没有用以前的那种眼光来看这个老人。

管理员面带微笑,对他说:“早啊大爷,这么早就来了,来了就进来吧。”

有心理学家提出,不同于过去简单的敬老、爱老,床前屋外地伺候老人,现在的老人们更多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慰藉和思想上的沟通。然而,丁克、啃老、月光等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却在拉大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的生命总是会一步步接近衰老,在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是否想过养育我们多年的父母呢?他们把余热都发挥尽致,我们可否对他们多一点体贴和关怀,不让寂寞包围他们的心呢。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养成都是从孝行开始的。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各种品德养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那他就不能被称之为“人”,必然遭到社会的谴责和鄙视。

而要做到“孝”,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记得父母的生日。有句老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如孔子所言,趁着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及时表达我们的爱吧,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一声亲切的问候,千万不要让自己将来悔恨终生。

其次,常回家看看。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孩子的关心与牵挂。一声问候远胜过金钱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让老人幸福很久,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

然后,我们要听得三分唠叨,才能做得一等孝子。老人的唠叨就像是小儿的好问一样,是一种天性,只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曾这样“烦扰”过父母,父母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所谓“顺者为孝” ,对于父母的唠叨,儿女不应嫌弃与疏远,应抱着感恩、包容之心,理智谦和之态,善待父母的唠叨,学会倾听父母的唠叨。

姑嫂相处为什么就那么难

俗话说:“缝衣少不了线连针,家和离不开姑嫂亲。”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媳妇整日与大姑子吵架,与小姑子斗气,那么这个家庭就不可能轻松、祥和,家中的幸福感也就会相对降低。

一般人都认为最甜蜜、最幸福的人莫过于刚结婚的人,可新婚后的梦兰却一脸愁苦,没有半点幸福和喜悦可言。原因是,她刚一进门就发现家里的小姑子对她似乎十分不客气,一天到晚给她脸色看。特别是最近老公出差几天给她买了一份比较贵重的礼物,小姑子为此在家闹翻了天,对她不仅怒目相视,还言语相击。

面对这样一个“不好惹”的小姑子,梦兰真不知该怎样去应对,为此她伤透了脑筋。

我们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回到家里时就希望有一个轻松温暖的环境供我们解除疲劳,调养精神。如果一到家就卷入姑嫂纷争,那第二天怎么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呢?

事实上,姑嫂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的因素。

首先,姑嫂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成长、生活,致使她们在气质、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可能在性格上合不来。其次,姑嫂各自都会有一种戒备心理。一是做嫂嫂的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小姑子视为外人,因为小姑子迟早要出嫁,要成为另一个家庭的成员;而做小姑子的会下意识地把嫂嫂视为外人,因为嫂嫂来自另一个家庭,她有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二是做嫂嫂的总感到婆家不如娘家好,他们一家子是骨肉至亲而自己是外来人;而做小姑子的则认为自己反正要出嫁,这个家迟早是兄嫂一统天下。嫂嫂同哥哥夫唱妇随,情意笃厚,小姑子就会看不惯,认为嫂嫂影响了哥哥同母亲和她的骨肉亲情,于是,对嫂嫂的言行看不顺眼,听不顺耳。另一方面,小姑子同婆婆关系很亲密,做嫂嫂的也会疑神疑鬼,认为小姑子和婆婆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有时,小姑子对家务事发表了较多的意见,嫂嫂则会不舒服,认为小姑子在“喧宾夺主”。由于双方存在着这些复杂的心理,所以姑嫂关系便趋于紧张了。

其实,搞好姑嫂关系也存在着不少有利因素:一是,姑嫂的年龄相仿,因此会有许多共同的想法;二是,有些姑娘家的秘密不便对父母说,也不便对兄弟说,只能同嫂嫂或弟媳商量;三是,嫂嫂或弟媳在婚姻的道路上是过来人,有许多切身的感受经验,大姑子或小姑子正好可以借鉴。当然,虽然存在上述有利因素,但要搞好姑嫂关系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嫂子方面来看,有这样的相处方法可以参考:

作为嫂嫂要尊重小姑子的人格,尊重她的自尊心,切不可为一点小事,就以长者自居,甚至挖苦她、贬低她;同时还要理解她,正确对待她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支持与帮助。此外,还要关心她,不仅要关心她的工作和学习,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她的人生大事。如果这样做了,小姑子就会在心理上认同嫂子,就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孔子就曾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获得小姑子的信任,做嫂子的必须言行一致、要起表率作用,即要求小姑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小姑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说不做或言行相悖,就不可能在小姑子面前有影响力和威信。

有些嫂子把小姑子看成包袱,把她当成争夺公婆财产的“眼中钉”,对小姑子往往不冷不热。看到婆婆对小姑子好,就嫉妒、心怀不满,生怕婆婆将自己的“私房钱”给了小姑子。做嫂嫂的应该明白,小姑子和婆婆本是母女,婆婆对小姑子好,是在情理之中的。不要因为小姑子不是自己的亲妹妹,就对她漠不关心。

而作为小姑子,也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处世:

小姑子自幼生长在这个家庭,对家庭的生活模式是适应的,她的性格和习惯一般都能为家庭的其他成员所理解和谅解。因此,相对于嫂嫂来说,小姑是生活在一个熟悉、友善的家庭中;而嫂嫂不同,她是家庭中的新人,其他成员同她既没有血缘联系,又对她的性格和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她自己也对婆家的生活模式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因此,相对于小姑来说,嫂嫂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家庭。正因为如此,做小姑的应该理解嫂嫂的处境和心情,不仅要以礼相待,还要多宽容嫂嫂的缺点和过失,并热心帮助嫂嫂熟悉、适应婆家的生活,并尽力让家中的其他成员了解嫂嫂,也让嫂嫂尽快了解家庭中的其他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