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251800000003

第3章 强秦没落,天汉始兴 (2)

第一篇 第一章强秦没落,天汉始兴 (2)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马邑被彪悍的匈奴王冒顿单于包围。韩王信抵挡不了,遂向冒顿求和。当时的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于是派使者责备他,可见这个时候,刘邦还不太把匈奴当回事。韩王信因为害怕刘邦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次年秋,刘邦亲率大军北上,破韩王信于铜醒,在晋阳和匈奴对敌得胜。于是战争转入了追击阶段,汉军乘胜追击,但是这个冒顿单于可不简单,足智多谋。这年冬天当刘邦派人去代谷侦探的时候,冒顿单于派老弱残兵在前面,刘邦的探子看见的自然是些不中用的兵,刘邦据此就要穷追猛打。

当时有个人叫娄敬,是出使匈奴的郎中。他认为这一切不过是敌人示之以弱。刘邦听了认为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于是不听劝阻,亲率大军去了白登山,结果被匈奴40万精骑包围。七天七夜,粮草将断,危在旦夕。后刘邦依陈平秘计,厚赂冒顿单于阏氏,才逃出活命,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

这一场有惊无险的征战,实际上是一道分水岭,也是一个信号。它昭示着那个被秦赶回漠北的匈奴复兴了,新立的汉朝实际上还没有能力和匈奴对抗。从此以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将更加谨慎,当然这成了汉朝前期最大的挑战。

白登之围后,刘邦彻底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匈奴的强大。这个时候从谏如流、任人唯贤的品质又一次让他走对了路子。他向那个出使匈奴的郎中娄敬当面道歉,这一点难能可贵。三国时的袁绍,田丰劝他不可攻击敌人时,他囚禁了田丰,兵败之后,老羞成怒,把田丰杀了。刘邦与袁绍的处境何其相似,但是刘邦没有杀了娄敬,反而重用,这点是让人敬佩的。

在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诛暴秦、除异姓之后,这个庞大的帝国逐渐建立起了初步的自信,但是白登之围后,帝国妥协了。变得冷静、低调,刻意掩盖起了自己的锋芒。这是保全自己的策略,也是积蓄力量,再图反击的策略。

刘邦采纳了娄敬“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武胜也”的意见,并按照娄敬的意思,将汉室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实行“和亲”政策。并且,每年送去大批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袭扰。从此以后“和亲”之策成为汉王朝对匈奴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具有屈辱性质,而且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延用六七十年,却不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这段时间的屈辱,对汉朝的每个人都是一种鞭策,但是时机尚不成熟,一切还得忍着。不过正是这种政策使得汉朝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大的战争。它为汉朝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在这期间汉朝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国力得到了稳步增强。这为后来汉武帝的一雪前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体来看,妥协是屈辱的,但是冷静的。当内忧逐渐解决,一个国家逐渐走向自信的时候,当头的一盆冷水浇了下来,虽然一时间让人无法接受,但是这盆水,毕竟浇醒了一个民族。面对强大的匈奴,汉人必须得忍,只有当自己发展到强大的那天,才可以真正傲立于东方。这也得益于一个刘邦这个政治家的谋略,如果他是一个急于报复的人的话,那么也许汉朝就不会再有日后那么光彩的一面了。

当然,和亲方始,发展才刚起步,离真正强大还有一段路。而且这个时候还又有了一段小插曲,汉朝的正戏才算真正拉开帷幕。高祖完了是惠帝,惠帝完了是吕后,这段小插曲就是关于吕后的。刘邦死后,吕后积极扶植吕氏力量,打击刘姓皇族及势力。吕氏专权的时代,直到周勃诛灭吕氏集团后才告结束。诛灭诸吕后,汉文帝刘恒才继位,开始了汉朝著名的“文景之治”。

化解帝国的第一次危机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成功女人”,更有人戏谑说“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肯定有无数个成功男人”。这两句话说得其实都有道理。

吕后,山东农家女子,如果不是跟了刘邦,她也许不会为后人记得。或许她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痛苦地死去,或者能苟延残喘地活着。吕雉之所以后来成为汉王朝皇后,得益于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爹,一个是她的夫君刘邦。前者似乎天生是个算命的,长了天眼会看相,说后者刘邦身上有祥光,后必震撼一方,结果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当时还是个小混混的刘邦。历史给了她际遇,她在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宝座,成为中国实际上的第一位女皇。被司马迁载入《吕后本纪》,与帝王享有同等的礼遇。

吕后当政,可当时名义上的皇帝是惠帝。惠帝从小饱经战乱,楚汉争霸之际还差点被刘邦推下战车,死于非命。他当上皇帝后,还没来得及摆脱母后的控制,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在24岁的时候死去。幸好,吕后是他的亲生母亲,所以没有人提出他的死是由于谋杀。但是,他的死却给帝国带了第一次危机,那就是吕氏之乱。

在吕后统治时期,汉朝的政策没有太多的变化。她推行刘邦的“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一切按照人民的想法去办,因此当时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可以说由于有她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在外交上,她遵循刘邦的外交政策,以致匈奴冒顿单于下书羞辱吕后说:“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翻译过白话来,他的意思就是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咱们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解忧,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就是说我们结婚吧。这种口吻可以说流氓的很,其程度比鲁迅笔下阿Q跟吴妈说“困觉”,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吕后呢,竟然能听了劝告强压怒火,平心静气回复他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化一场大战于无形,为此匈奴自觉理亏,后派遣使者向汉朝认错。

只是在处理南方问题上,她出了一点纰漏,但问题并不大。南越王国名义上独立与否,对于当时的汉朝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吕后的政策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停滞汉朝的发展。但凡是女主当政,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外戚势力的做大。在历史上,似乎只有后世的慈禧太后是个特例。吕后当政后期,汉朝明显形成了三股势力。一是以吕禄、吕产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一是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功臣势力;一是以齐王、代王为代表的刘氏诸侯王势力。这三股势力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尚能勉强相处,在桌子底下斗。等吕后死后,斗争立即就白热化了。

也许吕氏集团并没有作乱的打算。但对于刘氏宗王来说,吕氏当权的局面都是不能容忍的。当时,刘氏势力集结于外,吕氏基本控制中央,功臣势力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力量所在。功臣势力倾向于根基已固的刘氏。这样一来,胜负局面已定。

当齐王敢于率先发难,领兵而起,直指朝阙的时候,其实已宣告了吕氏之败,但同时,也宣告了自身帝位的丧失。功臣势力支持刘氏势力固然不假,但不等于没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在响应刘氏宗王的同时,当然倾向于选择一个好控制的刘氏宗族为自己的主子,而不是一个兵强马壮、难以驾驭的。当时,刘氏宗王势力主要集结于地方,在中央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因此,帝位的决定权就掌握在了盘踞中央的功臣势力手中。因此,当功臣势力和刘氏势力合作,剿灭了吕氏之后,在排座次、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功劳最大的齐王被功臣们以惧怕外戚势力再做大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被拒之门外了。吕氏专权的时代给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后来刘姓皇族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考虑的重中之重就是其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娘家,仁孝宽厚、老实巴交的代王捡了便宜,登上了帝位,是为文帝,开始了汉朝著名的“文景之治”。

吕氏之乱之所以能很快平定,而且功臣势力也无法趁机夺权自立,这都是刘邦的功劳。刘邦早年分封刘氏宗亲,构成“犬牙交错”之势,以地方拱卫中央的设计终于发挥了作用,使帝国平稳地渡过了第一次危机。

休养生息,积累大汉实力

西汉王朝在经历了高祖、惠帝、吕后之后,进入了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汉社会出现了一个和平稳定的阶段,社会经济得到飞快的恢复与发展,因而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算是汉朝一段比较安逸的时期,它既没有高祖时的惊心动魄,也没有武帝时的血脉贲张,它有的仅仅是韬光养晦,不过这却是极其重要的一段,因为它承上启下。

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全,可是到了文景之治,则大变了样,国家十分富裕。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已经朽烂,因此根本无法清点铜钱数目。这的确是文景之治时国家经济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休养生息,改革政策,汉朝获得了加速的发展,这当然得益于当时的朝廷在经济上施行的不少有力措施。

首先,朝廷负责计算官吏的俸禄和官府各项支出,据此向老百姓征收赋税。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诸侯,他们的封地和辖区,都是按照山川、园池、市井商业税收为各自费用的来源,所以不必向朝廷领取经费,都是自给自足,这样就直接减少了人民头上的税收,真正抓住了“轻徭薄赋”的精髓。

其次,当时朝廷的粮食主要来自于肴山以东地区。朝廷规定供给各官府使用的粮食,每年不超过数十万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这一切都体现出汉朝的统治方略是顺应民意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在七十多年的统治里,天下百姓富足安康,国家相安无事。这是了不起的功绩。

文景时代文化也开始复苏并繁荣,这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文化事业的繁荣,催生了大气的汉赋。汉武帝时候的司马迁可以写出《史记》那样的经典来,与文景时代的文化策略也有关系。

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司马迁父子感叹文景二帝,曰:“德至盛也。”东汉的班固经过全面考察,对文、景二帝时代的历史也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汉书》中盛赞道:“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文景之治不仅使战国以来战乱连绵破败不堪的社会局面有改观,“更重要的是,它表明迈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态后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在经历了秦速亡的历史过程后,已经善于反省并总结历史教训,适时调整统治策略,以维护整个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从刘邦“马上”到“马下”的转变,到后来的吕后专权,也沿用黄老,而不另立新法,统治策略的延续,也可见汉朝皇帝的高明。顺应天意,休养生息,于是文景两朝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治”之范本。

在对待匈奴方面,文景时代依然遵循刘邦时代留下来的政策,采取防御与和亲并重的方针,不过遗憾的是每次和亲都只能维持数年和平。不得已汉朝边境的将士为了防御匈奴的突袭,竟要驻守兵将们穿着铠甲睡觉。当时针对这种状态,朝中有不少主战派,主张主动袭击匈奴,对敌人以猛击。而大臣晁错则上书汉文帝陈述防御匈奴的战略“筹边策”。他认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因此要“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

说到晁错,值得一提的是,景帝对七国之乱的平定。当初他采纳晁错《削藩册》意见,对诸侯王们可谓大刀阔斧,结果引得吴王刘濞,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策反,其他六王起兵配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乱起,景帝封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太尉,统领全军。在灭七国的过程中,由于景帝摇摆不定。错听袁盎之词,将晁错腰斩于市,结果成了冤案。平定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对“非刘姓不王”思想的一种修正,这限制了汉朝同姓王之间联合,对稳定国家有重要意义。

整个文景时代,汉朝通过郡国兵和屯田兵组成边防部队,以此来防御匈奴的进攻。然后通过迁徙内地人民到边疆,进行建设。当时朝廷采用晁错的建议,赐予归附汉朝的胡、义渠、蛮夷部署以汉朝精良的武器,因为这些人也拥有不错的骑射能力,所以赠与他们武器之后,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来与汉朝部队合作抗击匈奴。而实践证明,这一招确实比较有效,虽然没有将匈奴打回老家,但是在防御上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内地的安宁。

整体而言,文景之治时,汉朝对内进行削藩,对外则继续和亲,虽然汉与匈奴之间,依然有战事,但是毕竟是战少和多,防御做得很不错,这为汉朝休养生息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条件。这一段可谓蓄势待发。

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正好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了优秀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汉武帝在文景二帝的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真正使西汉王朝由富国向强国、大国转变了,真正使得一个朝代,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