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251800000008

第8章 西汉与匈奴的较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

第一篇 第三章西汉与匈奴的较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

卫青率领4万大军从云中出发,由西边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了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这个位置相当关键,占领了高阙,实际上就切断了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占领高阙之后,卫青率领部队中的精锐,直接南下去了陇县西,这样与高阙那边一呼应,匈奴两王就成了瓮中之鳖,卫青将两王围了起来。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便带兵逃跑。可是大部队早已乱了阵脚,这一战下来大约有千人被活捉,这样汉军就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此役的确可以算得上是汉对匈奴的第一次最爽快的反攻。

《史记?卫青传》里有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载,称汉军“全甲而还”。实际上不只如此,这一战收复了秦代版图失去的河套地区,基本上捣毁了匈奴威胁西汉的基地;反过来讲,这为汉武帝后来进击匈奴提供了非常好的基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前面的几次战争算被动防守,那这一战避实就虚的打法,其实已经是主动出击了。

此役后,根据主父偃的建议,汉武帝在河套一带修筑了朔方城,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那里定居,这也是大手笔。这种手段,其实是开疆辟土后稳定边疆的做法,虽然后来由于政府对迁徙补贴太多而不堪重负,但是不可否认它稳定边疆这一积极意义。除此之外,西汉王朝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总而言之,这场战争中汉朝真正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同时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从防守反击到主动出击,汉武帝用了7年。

漠南无王庭,武功最盛时

河套地区,在汉朝的时候,又称河南。上节中说到卫青率兵围攻了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控制了河套,也就是河南这一块。之前这里是匈奴进犯中原得天独厚的跳板,现在被西汉收回,匈奴人自然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于是数次出兵袭扰朔方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汉朝撵出河套(河南),重新占领这片土地,以进一步侵略汉朝。

河南一战胜利之后,大长汉军的士气,匈奴三番五次侵扰,虽然都被西汉军队挡了回去,但是汉武帝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的春天,汉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率军从高阙出发,进入漠南,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受卫青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神勇的卫青出塞两三百公里,长途奔袭,攻其不备,突袭了右贤王的王廷,打了他个措手不及。右贤王惊慌失措,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狼狈北逃。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

此战的胜利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西汉朔方置郡之后,匈奴屡次来犯,这一回是西汉从正面击退了匈奴,实际上巩固了朔方要地,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从战略、战术上讲,这一战,西汉军队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有利于分而制之各个击破,客观上削弱了匈奴的作战能力。还要提到的是,卫青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

第二年二月,也就是元朔六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六位将军带领10万骑兵攻打匈奴,在漠南又斩杀了数千人。同年四月,卫青复出定襄,在漠南斩杀万余人。当然这一战,西汉军队也受到了重创,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3000余骑在与单于本部激战中损失惨重,赵信率800余骑投降匈奴,只剩下苏建只身逃回了汉营。

这两次反击战,前后歼灭匈奴军队1万多人,对匈奴来说是不小的损失,匈奴主力不得不退到了漠北一带,这里离汉朝边境就比较远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完全处于主动地位。这样一种局势为后来的河西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所谓的河西,是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所以自古称其为河西,或河西走廊。它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两次反击战之后,匈奴虽然退到了漠北,但是河西走廊这一块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从战术上讲,这一代如果匈奴部署军队的话,对汉朝是一个威胁,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那么汉朝就可以跟西部地区有更紧密的关系,对稳定这些地区的局势也非常有利。基于这些考虑,汉武帝决定大打河西之役。

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三月,汉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去河西攻打匈奴。霍去病天生神勇,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虽然说最后1万精兵,仅剩3000,但斩敌近9000人,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战功是很大的,霍去病也从此成了西汉军队中令人敬仰的楷模。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于是令霍去病再击河西匈奴。霍去病统帅全军,带领李广、公孙敖等杀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5人以及匈奴大小阏氏、匈奴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63人。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这一战几乎清除了河西走廊全部的匈奴势力,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史载匈奴歌谣当时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经过这两次战争之后,汉武帝雄心勃发,而匈奴基本上是节节败退。公元前121年秋天,匈奴浑邪王因为怕匈奴单于治罪,而向汉朝投降。当时匈奴浑邪王要投降的消息传到武帝耳朵里时,武帝也难辨虚实,于是就让霍去病去黄河边一探究竟。当霍去病到了的时候,4万人的匈奴队伍乱哄哄的,匈奴部队里起了乱子。霍去病当机立断,率领几个护卫,就直接冲进了匈奴营地中。大概是他们的气势让这群人折服了,匈奴浑邪王完全听从霍去病的指挥,将那几个闹事的人处死了。于是4万余人顺利降汉。然后,西汉在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为匈奴投降的人设置了五属国。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元狩三年,西汉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迁徙,大约70万贫民被迁徙到关西和河南地区。元狩四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他以卫青和霍去病为将,命令他们率10万骑兵,分别从东西两路深入打击匈奴。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一队歼敌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卫青杀敌约2万,两队共斩获9万余人,大获全胜。

此战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被逐出漠南和河西,失去阴山和祁连山两大块蕃息之地,退居漠北荒原,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而且霍去病与卫青待遇相同。该战令汉朝真正达到了它武功的最顶点。当然汉朝为此也弄得战马锐减,财政拮据。匈奴虽遭重创,仍保持一定实力。从元狩五年之后,汉对匈奴的策略于是主要采取戍防。

总体来说,匈奴已经无力与汉朝抗衡了。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迁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而与此同时,汉朝遣使西行,则为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七伤拳”逼迫匈奴讲和

“七伤拳”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功夫,它的特点是,出拳时声势煊赫,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劲力,或刚猛、或阴柔、或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或横出、或直送、或内缩,敌人抵挡不住这源源而来的劲力,便会深受内伤。但是七伤拳如果由内力未臻化境的人来练,对自己便有极大伤害。所谓“七伤”,乃是先伤己,再伤人。除非内力高到一定的境界,否则必然会伤及自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说中同样练了七伤拳,谢逊伤了心脉,而张无忌却没有事的原因。

汉朝在元狩三年的漠北之战后,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将匈奴赶到了漠北荒原,但是自身也弄得战马锐减,财政拮据,跟战前没有办法相比。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内力减退一样,这个时候练七伤拳,必然会伤及自身。而事实证明,漠北之战后,虽然经过了十二三年的延缓,汉朝的实力有所恢复,但是太初年间的武装冲突,还是让汉朝折损了不少兵将,尽管匈奴也因此付出了损失万人的代价,如此看来,汉朝的确是在打七伤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