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人物的故事
2518300000026

第26章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境贫穷,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参加劳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焦裕焦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因为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终于在1934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后来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当了两年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同志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同志自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过组长。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

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然而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县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贯穿全县的黄河古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在内涝的洼地里还结着冰凌;枯草遍布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毫无生机……这一年,兰考县的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风沙加上涝灾和碱性土地,给兰考县人民生存带来了极大考验。面对兰考县现实现状,焦裕禄并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就这样,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开始了全面探索阶段。

兰考县是一个受灾严重的地区,当时整个兰考县干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救灾上面,但是依旧没有改变现状,使得很多干部同志对改变兰考现状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深刻地感受到:想要改变兰考县的现状,最关键的就是干部。面对灾害侵袭,群众都在指望着县委领导干部,如果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更得不到充分发挥。1963年1月,在县委扩大会议上,焦裕禄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困难村中去,与基层干部同甘共苦,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而努力。焦裕禄还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鼓励大家向张思德、白求恩学习。

1963年2月,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焦裕禄深刻认识到“三害”给兰考县人民带来的灾难,想要制服“三害”,必须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掌握沙、水、碱的基本状况,获得大量有效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奔波,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沙、水和碱的发生规律,并得到了一整套具体又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为解决兰考县“三害”威胁提供了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县委制定出一套改造兰考现状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除“三害”斗争开始了。

在除“三害”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亲自带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他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并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三害”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不论在哪儿,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焦裕禄还对除“三害”工作做了一套更具体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灌、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实践的产物,也是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焦裕禄还认为,想要从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抓典型、树样板。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焦裕禄为了尽快改变灾区面貌,他深入全县农村进行调查,发现并培养了双杨树、赵垛楼、秦寨、韩村和坝子五个先进典型。具体来说是指韩村的精神:城关公社韩村生产队社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组织起来割草三十余万斤,除安排好社员生活外,还置买了农具,巩固了集体经济。焦裕禄评价说:“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这是贫下中农的风格!这就是革命。”

秦寨的决心:固阳公社秦寨大队社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蚕吃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评价说:“秦寨是个好地方,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眼下困难多,不要怕,在困难面前要挺起腰杆,才是真正的英雄哩!决心要比困难大,什么东西都怕决心。困难面前我们要找出路。”

赵垛楼的干劲: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社员,在大雨成灾,一片汪洋的情况下,挖河排涝,一季翻身,把余粮卖给国家。焦裕禄说:“赵垛楼大队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国家,支援灾区,这是崇高阶级感情,高度的爱国热情,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

双杨树的道路: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的社员说:“穷,咱穷到一块;富,咱富到一块。”他们兑钱,兑鸡蛋,买种子,买牲口,巩固集体经济。焦裕禄给县委写报告说:“双杨树社员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坝子的风格:红庙公社坝子生产队的社员,抗灾夺得丰收后,压低口粮标准,卖粮食支援灾区。焦裕禄给县委起草报告,通报全县表扬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焦裕禄从这五个典型中看到了全县除“三害”斗争的希望,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焦裕禄同志激情满怀地为这五个先进典型鸣锣开道,请他们上主席台介绍经验。焦裕禄还说:“这五个先进典型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兰考的新道路。只要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全县就会出现好多的硬骨头生产队,迅速掀起除‘三害’高潮,多灾多难的旧兰考就会变成社会主义新兰考。”这次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大战“三害”的动员会和誓师会,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县委的领导下,焦裕禄率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三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和工作作风,就在同兰考县人民除“三害”的斗争中,焦裕禄的身体每况愈下,肝病越来越重,但是他仍坚持在工作岗位,就在县委决定让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锹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人民群众一起劳动。

在焦裕禄住院期间,兰考县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代表来看望他,他不谈自己的病情,首先问的是县里的工作和生产情况: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老韩陵的泡桐树栽了多少?他还嘱咐同志们:“回去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叫他们把我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焦裕禄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没能战胜病魔,停止了心跳。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结束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

我们需要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焦裕禄就是这样的人。他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工作中始终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的斗争。他诚恳待人,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焦裕禄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