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530200000028

第28章 动物的特异功能(4)

鼹鼠是哺乳类鼹鼠科动物。由于长期穴居土壤,身体的形态结构有不少变化,最有趣的是它的前掌向外翻出,掌心向外,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巴掌”。可别小看了这个“反巴掌”,这个宽扁、掌爪发达的“巴掌”像一把钮齿,随着它的向外翻转,掘土飞快,为鼹鼠挖穴造居立下了汗马功劳。鼹鼠的地下生活不仅使它翻转了巴掌,它的吻也变得十分尖锐,如同掘土机机头上的钻具,毛柔滑没有顺逆之分,这样减少了它在地道里钻进钻出时的皮毛摩擦,长期在黑暗中生活,鼹鼠的眼已没有什么用场了,它的眼也变得十分细小,但它的触觉却变得更加敏锐。

鼹鼠爱好地下生活,地下生活也改造了鼹鼠,鉴于鼹鼠常年在黑暗中劳作,人们还送给它一个雅号——“不见天”。负鼠“骗子”

负鼠是一种身长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动物,生长在美洲地区的负鼠与澳大利亚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即母负鼠以其别致的育儿袋带着小负鼠四处活动。偶尔,母负鼠也把小负鼠背在背上,小负鼠的尾巴则与负鼠妈妈的尾巴缠绕在一起,在小负鼠长大之前,它是不会离开母负鼠的。负鼠在遇到不测、突如其来的袭击以至于无法逃生脱险时,就会装死以求保全生命。为此,负鼠得了一个“骗子”的坏名声。其实,在紧急关头耍点儿小花招也无可非议,因为不装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负鼠“装死”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任何凶残的猛兽——狮子、老虎、狼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何况负鼠的“装死”来得突然,意想不到之间就把猛兽吓住了。这就是负鼠的拿手好戏——“心理”自卫对策的成功所在。恐惧感使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了兴趣,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脱险的机会。而负鼠从“装死”的状态突发性地撒腿逃命,这一反常的再度表现,又把猎食者给唬住了,也就不会再去追杀这到手的猎物了。

过去,有人曾认为负鼠的“装死”并非骗术,而是它们在大难临头时真的被凶神恶煞的猛兽吓昏过去了。科学家们运用电生理学的原理对负鼠进行活体脑测试,揭开了这一谜底。针对负鼠身体在不同状况下记录在案的生物电流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负鼠处于“装死”状态时,它们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不但与动物麻醉或酣睡时的生物电流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在“装死”时,负鼠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看来,负鼠名下的“骗子”称号并没有张冠李戴。

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

在“淡水贵于油”的沙漠里,动物的生存竞争是围绕着水展开的。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动物王国的沙漠之子们也练就了一身觅水求生的本领。生活在澳洲荒漠上的小(蹼)鼠就能够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是靠食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维持生计的,可小(蹼)鼠在觅食过程中得到干燥的种子之后,并不急于马上吃掉,而是将种子装进它那特殊的颊袋中运回洞穴里。这些干燥的植物种子的渗透压竟有400~500个大气压之高,足以将洞穴中的哪怕一丁点儿水分,也都统统吸收到种子里。在种子未吸进足够的水分之前,小(蹼)鼠是不会去吃它们的,通过这些植物种子,小(蹼)鼠从土壤中得到了水分。

在澳大利亚的沙漠里还有一种浑身长刺的四脚蛇(蜥蜴)。在一般人看来,它身上那些小倒刺和突起物是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防身武器,可谁曾想到它还有特殊的蓄水功能!其实,四脚蛇皮肤的角质层上有无数的小孔,小孔的开口在小刺之间的凹陷处,水滴正是通过小孔进入皮肤的。但深层组织却没有小孔,水分并不能长驱直入向体内纵深渗透,但也未就此打住或散失。水分在皮肤里朝其头部流动,一直流到毛细管网络汇合成的两个多孔小囊里。这两个小囊长在四脚蛇的嘴角两侧,是一对绝妙的水分收集器,四脚蛇只要动一下颌部,水滴就会自动冒出来。所以,沙漠中常可以见到四脚蛇浸泡在不可多得的水中,用其皮肤吸附大量的水分,汇集于囊中以备不时之需。再有,四脚蛇身上小刺的温度低于皮肤,一旦进入夜晚,小刺就能从空气中聚集水分而形成水滴,并迅速被“干旱”的皮肤吸收。

荒漠上生存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自身造水的本领,即通过动物体内的脂肪“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被肌体保留和吸收,二氧化碳则排出体外为自然界的植物所享用。蛇、蜥蜴、羚羊、斑马、狮子、长颈鹿和鸵鸟等都在体内储藏了大量的脂肪,只不过脂肪通常都不分布在皮下,而在其特殊部位——驼峰、尾巴或尾部(如羊、巨蜥、飞鼠、小跳鼠等)储存着。骆驼可储存110~120千克;肥尾羊也有10~11千克之多。实际上,这些动物油(脂肪)库是“沙漠之子”们的天然贮水器。

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各类动物中数狗的鼻子最灵,所以,有人说狗是一种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狗鼻子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它所要寻找的那种气味。狗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鼻子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黏液膜,黏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当黏膜上分泌出来的黏液经常润湿着这些嗅觉细胞时,就会使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黏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马上向大脑嗅觉中枢发出信号,于是就有“味”的感觉了。狗鼻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嗅觉细胞特别多,连鼻子那个光秃无毛的部分,上边也有许多突起,并有黏膜组织,能经常分泌黏液滋润着嗅觉细胞,使其保持高度灵敏。狗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动物胜过一筹,所以对各种气味辨别的本领也就比其他动物高强多了。

近年来,科学家从狗鼻子受到启发,仿造出“电子警犬”,其分辨力和分析力丝毫不亚于狗鼻子。随着人类对狗鼻子更深入的了解,狗鼻子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变“魔术”的鱼

变色的鱼有比目鱼、香鱼、刺鱼、石斑鱼、鲥鱼等。

比目鱼包括鲆、鲽、鳎等鱼。当它躺在海底淤泥上时,背部就出现稠密的黑点;当它躺在细沙上时,背部就出现稀疏的细沙一样的斑点。有人把鲆放在白、黑、灰、蓝、绿、黄等不同色调的背景下,发现它能分别变出与背景相同的颜色来。真不愧是“海底魔术师”。

鲥鱼在红色的水藻丛中游动时身体呈红色;若游到绿色的水藻丛中,它就会变成草绿色;而它在黄色水藻丛中,则体色呈橄榄黄。

石斑鱼变色的能力更强。一种叫纳苏的石斑鱼,人们在水槽中可以看到它8种不同的色泽和斑纹。它忽而全部呈黑色,忽而变成了乳白色,忽而又变成灰色。在受惊逃跑时,它身上淡淡的底色中,一刹那间出现了黑色的斑和带,一会儿又变成了均匀的底色。由于受惊程度不同,花纹的式样就变得不同了。

巨蟒保姆

25年前菲律宾的一位农民用一枚蛇卵,孵出了一条小蟒蛇,从此,这条蟒蛇与这家农民生活在一起。蟒蛇小的时候只会吃些蚯蚓和青蛙,长大后便吞食老鼠、小鸟和小兔子,后来这条蟒蛇长成了一条长达7米、重70千克的巨蟒,一次能吞下一头整猪。

这条巨蟒像温顺的家犬一样,帮主人干许多活。如看护院子、照看主人家的孩子。孩子要到外面玩耍,巨蟒在前面担负起保护的任务,孩子热了,巨蟒便和孩子一起洗澡;困了,巨蟒卷成一团把孩子围在中间,头挨头睡觉。主人整天忙于农活,顾不上看护孩子,这条巨蟒与主人的孩子整天形影不离,成了他们家的“保姆”。

曾有人向这位农民建议,把这条巨蟒放回森林,看它是否愿意返归大自然。得到主人同意后,他们便用车带着巨蟒,把它送到森林中。巨蟒起初四处爬了一阵,到小溪边喝了点水,但3小时后又回到了主人的家里。

巨蟒这种野生爬行动物,为什么能在人类的家庭里生存下来,并为主人干活呢?这是颇为费解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动物也有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与人类不同,它不能用语言,只能用行动来表达它的好恶。只要人类与这类驯化的动物和睦相待,人和动物可以长期和平共处。

大猎犬的故事

1983年5月18日下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州立公园里野营的一班学生中,有3个10岁的女孩失踪了,她们在应该向右转弯的时候却往左拐了。女孩们的父母在公园里的州警察所度过了一个刮风、潮湿的夜晚,听着搜索人员用步话机报告他们在那些林深草密、布满岩石的地带搜寻的进展情况,心神不定地猜测着搜索的结果。这无疑是他们生活中最难熬的一个夜晚。清晨,救护车正在就近待命,100多个新到的志愿者准备再次搜寻。其中有一条名叫克莱的大猎犬,它眼睛发红,肌肤松弛。狗的主人,州警察安德鲁·雷门把狗牵到最后见到那3个女孩的地方。等狗闻了闻一个女孩的父母从家里带来的她的一件衣服之后,雷门说:“去吧!”

克莱不动声色地行动起来,气味强烈时它就猛跑,把皮带绷得紧紧的;气味减弱时,它就犹豫不决,踟蹰不前。

走出3英里后,这条狗跑到一片沼泽边上,它不再闻地面而开始嗅空气。于是搜寻者大声呼唤着孩子们的名字,这时,从沼泽那头传来了回答。雷门跟着狗涉过齐腰深的水,在沼泽彼岸发现了那3个安然无恙的女孩。

军犬勇斗眼镜蛇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人民解放军中的故事。

一天,浙东某仓库勤务连战士高杰在崎岖的山道上巡逻,军犬“山虎”和“海豹”欢快地跑前颠后,一切像往常一样平静。

突然,“山虎”和“海豹”机警地竖起了耳朵。原来,草丛中一条手腕粗的眼镜蛇正悄悄地向小高逼近。说时迟,那时快,两军犬“嗖嗖”地挺身跃出,一下子把蛇截住。蛇见进攻受阻,便缩成一团,铁犁般的头高高昂起,两只绿豆眼射出森森寒光,猩红的舌尖“呼呼”作响。

军犬毫不怯阵,围着蛇团团打转。须臾,“海豹”突使一个前扑虚招,待眼镜蛇躲避时腾空一跃,直扑那高昂的头。可蛇也狡诈,一缩一甩便化险为夷。“山虎”助战,“汪”的一声直捣蛇的要害七寸。眼镜蛇招架不及,竟殊死一搏,迎头一口,正中“山虎”右眉心。“山虎”强忍疼痛,将咬住的蛇狠狠地抛向空中,蛇在空中打了几转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战士高杰已抄起铁锹前来助战。被咬摔得晕头转向的蛇见势不妙,企图仓皇逃窜。高杰眼疾手快,铁锹雨点般地向蛇铲去。顿时,眼镜蛇便死于非命。

战罢,“山虎”耷拉着眼皮,绕着高杰的脚直叫。小高瞧在眼里,痛在心上,抱起“山虎”直奔卫生所。卫生所所长邓绪云立即为“山虎”清洗伤口,并拿出最好的“季德生蛇药”进行敷治。

领导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指示:“军犬是我们的‘战友’,它们为仓库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必须全力进行救护。”保管队和勤务连专门派出护理小组,昼夜监护“山虎”,一天三次消毒敷药,并为它做可口的饭菜。

“海豹”也一直陪伴着“山虎”,十分同情体贴。不久,“山虎”恢复了健康,它们又跟随着战士日夜保卫着仓库的安全。

军犬救战士

老犬“露易丝”退役前曾是一只表现很出色的良种狗。周六那天,“露易丝”同班长刘彬一块在营区散步。当走到连队养猪场时,“露易丝”突然停止不前,盯着饲养员王兴林一动不动。猛然间,只见“露易丝”挣脱链锁直奔小王而去,吓得正在喂猪的小王慌忙逃窜。这下刘彬也慌了,随手捡起一木棍追了过去。就在他们跑出离猪圈不足10米远,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猪圈北面的土墙正好倒塌在小王刚才站立的地方,惊愕得两位战士直发愣。

这是发生在人民解放军某部的真人真事。至于“露易丝”为何能预先感知土墙就要倒塌,她为什么不躲避反而直奔就要倒塌的土墙,这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惊心动魄的人蚁激战

距今100多年前,在美国亚马逊河畔的一个农场附近,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方是农场的工人,另一方却不是他们的同类,而是美洲食肉蚁。

一个宁静的夏日早晨,一位态度和蔼的警察来到场长西蒙的办公室。

“我通知您,根据邻近地区来的消息,有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5公里的褐色蚁群,正朝你们农庄袭来,最迟在3天后就可到达。它们所过之处变成了一片死亡的世界。因此,您要马上组织大家疏散到河那边去,迟了可就来不及啦!”

送走警察以后,西蒙马上把各个耕作队的队长叫来,要他们立即组织工人家属们撤离。同时叫每个工人也做好撤离的准备,要随时能够撤走。

队长们走后,西蒙不安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清楚地记得,40年前他6岁的时候,在离这里200英里的故乡也发生过一次蚁患。在西蒙当时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印下了一幅蚁群过后的图景:家没有了,庄稼没有了,甚至连荒草、树皮也没有了,在地平线之内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看不到一只动物,连老鼠也没有,四处是死一般的寂静……这比战后的凄凉景象还要可怕得多!

西蒙正要离开办公室,那几位队长却又同时来到了。他们对西蒙说:“工人们不愿离开,要留下来和蚂蚁战斗。要消灭它们,保卫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哎,真的吗?!”西蒙心里突然被工人们的战斗精神所激励。当听到这是工人们商量了一个早上所下的决心时,西蒙也就下定了决心:“和那些可怕的蚂蚁斗斗吧!我就不信500个人还斗不过那些蚂蚁!”

下午,西蒙和各耕作队的队长们拟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妇女和儿童仍然得在今天之内撤到河那边,牲畜也得立即撤走。其次,马上加深加宽环绕居住区并和亚马逊河相连通的各排灌沟,检查所有的抽水机和各个控制闸,保证都能随时投入使用,并立即在泵房和各控制闸建立24小时的值班制度。最后,为了防备万一,又以办公室为中心,立即建立一条和储油库相连通的、周长400米、深1米、宽2米的耐火材料沟,准备在必要时发动火攻,把蚂蚁挡住。这一切,都得在24小时内完成。

准备就绪。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天的时间。旷野里已经充满了蚁群迫近的先兆。大群大群的各种鸟儿惊慌地鸣叫着,从森林那边飞出来,一直向亚马逊河对岸飞去。有些鸟儿因为惊慌,也因为疲劳,飞着飞着,就从空中跌到地上,有些就跌进亚马逊河的急流中。兽群也惊慌地乱窜着,凶猛的美洲豹和成群的猴子一起狂跑。奇怪的是凶猛的豹子一点也没有捕食野猴的念头,它们都惊慌地乱窜着,从森林里跑出来,散向了四面八方。在亚马逊河上,各种动物正在泅渡,鳄鱼和森蚜(美洲大蟒蛇)游在相距不远的河面上。这两个死敌现在却丝毫也没有斗意,只是在急流中用尽全力向对岸游去……

第三天早晨,太阳出来了。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各种野花仍然散发出它们那浓郁的芳香。可是,没有鸟语,也没有蝉鸣,四周寂静得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