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530300000025

第25章 对历史的探索(12)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也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个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其中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约为75万美元,80年代约为22万美元,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2005年每项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诺贝尔奖特别是和平奖在评选过程中有时仍受政治等因素影响。

诺贝尔奖评选的全过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没有复议。在发表最后结果时,也只有获奖人的姓名和简要理由。有关评选的记录和候选人材料等,50年内都不得向外界公开。即使过了这一时限,也仅供研究诺贝尔奖的专业人员查阅。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首建于1786年,是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的国家学院。18名终身院士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开宣布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根据古老的传统,退出文学院的院士名额将不添加,只有在现任院士去世后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当日出版的《瑞典日报》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原因是他对文学奖评委会2004年评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满。

诺贝尔奖的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这个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和原则为:

推荐候选人。推荐者必须有一定资格,他们必须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某些国际性会议和组织的成员(和平奖)、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和平奖)。任何人都不能推荐自己为获奖者。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结束,9月份左右推荐人把推荐报告递交有关评选机构。评选委员会在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讨论后,于10月中旬公布评选结果。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到9月份时,各领域的获奖人已基本内定,然后由评委会召开大会正式决定。

10月的第二个星期里,选出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举结果揭晓,立即通知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和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

“圣玛丽亚”号失踪探索

“圣玛丽亚”号是一艘葡萄牙货船。1897年5月的一天,它载着数百桶啤酒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前往南美洲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可是它这一去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就连船上的水手,也全部下落不明。当时,来往于这两地之间的商船颇多,但谁也没有见过这条船。面对茫茫大海,人们自然无从寻找。“圣玛丽亚”失踪探索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圣玛丽亚”号已开始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然而1903年8月,它却突然又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原来,一艘名叫“埃及女皇”号的英国商船,突然在离里约热内卢数千海里的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域上重又发现了它的踪影!“圣玛丽亚”号失踪案仍然是一个谜。人们还可以继续给这个谜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德川家族“遗训”探索

德川家康(1541~1616)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他结束了大、小领主长期混战的动乱局面,使日本获得将近200年的和平安定时期,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德川在临死前,为后人留下了以“人生,任重道远”为文首的遗训。他的政权传14代,其遗训一直为日本人所顶礼膜拜,直至300年后,终为维新的日本所弃,成了历史的陈迹。1981年8月,德川家族的第二十一代子孙德川义宣对德川家康的遗训提出了疑问,他认为“德川家康遗训均为伪作”,“遗训”根本不是出自德川家康之手。依据如下:①“遗训”的问题过于整齐,这与德康时代所习惯用的“庆长文体”有很大的不同;②“遗训”的内容过于华而不实,这与德川家康的风格不尽吻合。由于德川义宣是德川家族的嫡系后裔,而且他一直都在研究自己家族的历史,因此他的观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缅因”号爆炸探索

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国巡洋舰驶进古巴首府哈瓦那港。这艘名为“缅因”号的军舰,在停泊一个月后突然爆炸,从而引发美西战争。事情过了很多年,人们对“缅因”号爆炸的真正原因仍在怀疑:西班牙人为什么要炸“缅因”号?美国人为什么不让西班牙人协助调查?美国人为什么不将“缅因”号捞出海面进行详细的调查,而是将其拖入大西洋,使之永沉海底?难道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据说,美国人在后来曾经再次调查过“缅因”号爆炸的原因,并且发现“缅因”号是由于船体内部原因而引发爆炸的,但调查工作还未完成,就被来自上面的命令制止了,所有调查资料都被没收。这使“缅因”号爆炸事件显得更加神秘并隐含了某种政治原因在其中。

肯尼迪遇刺探索

35年前,当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中弹倒在“林肯”牌专车座位上时,专车上还坐着两个人——“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州长夫人纳莉·康纳利;35年后,当年总统专车内唯一的健在者——州长夫人纳莉·康纳利翻出了一本发黄的老日记……在肯尼迪遇刺后的第三周,颇为心细的纳莉详详细细地在三张调查登记纸上写下了总统遇刺当天的日记。1963年12月,纳莉把日记搁在一边,直到她的丈夫1993年去世后才在整理遗物时重新翻了出来,但直到现在才把它拿出来公之于众。在这本从未示人的日记中,纳莉再次证实了当年老州长康纳利的说法:确确实实有第三颗“神奇的子弹”击中了肯尼迪!这一说法与美国政府授权成立的“华伦调查委员会”的最终调查结果相去甚远。1998年年初,历经35年调查取证的“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华伦调查委员会”拿出了最后的结果:当时各有一颗子弹分别打中了肯尼迪总统和康纳利州长,绝没有第三枪!纳莉·康纳利一家都不相信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暗杀说”,但坚持凶手李·奥斯沃尔德一定是开了第三枪。

以下便是纳莉·康纳利夫人的日记:1963年11月22日达拉斯几天来一直阴雨不断的天气,突然变成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这样的天气是最适合出行了。在总统专机降落前,我悄悄地问约翰(指康纳利州长),我们在达拉斯是否有机会跟总统和第一夫人一起乘同一辆专车?约翰点了点头,肯定地说:“当然了!”

我真希望达拉斯会给总统和第一夫人留下热情友好的印象。约翰和我的脸上都挂着真诚的微笑,因为今天真是太美好了。

当我们的车队穿街而行的时候,路的两边挤满了友好的达拉斯市居民。我情不自禁地扭过头对总统说:“总统先生,你肯定不会说达拉斯不爱你吧!”总统的脸上也浮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一声巨大可怕的声音,这声音是从我身后传来的。我转过身,正好看到总统捂着脖子慢慢地倒在专车的座位上。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也看不出脸上有什么特殊的表情,我也没反应过来刚才是什么声音。好半天,我才明白过来:“那是枪声!”一种极其恐惧的想法从我心里油然升起:“总统被打中了!他死了!”紧接着第二声枪响——我一下子跳了起来,一把将约翰拉进我的怀里,我们得马上趴在车里,接着是第三声枪响——约翰衣衫的前面已经被血浸透了,瘫在我的双臂里一动不动,我以为我的丈夫已经死了。车里的那个总统安全保卫特工高声喊叫了起来:“赶紧把车驶离车队!”他用无线电话通知为我们开道的摩托车队:“去最近的医院!”

约翰轻轻地动了一下,让我知道他还活着,我紧紧地贴着他的耳边说:“亲爱的,安静,安静,一切都会好的!”我们的车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抱着丈夫的我差一点就失去了平衡。很快,我们就赶到了“帕克兰医院”,林肯牌专车尖叫着停了下来。医院里到处都是白宫的特工人员,他们哭叫着:“总统先生!总统先生!”有的特工请求第一夫人杰奎琳赶紧先从车里出去,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乱成一团,但没有人管我们,也没有人帮我把约翰抬出轿车。

突然,约翰猛地从我的胳膊里扎了出去,一下子摔在车门外。这时候,总算有几个好心人把约翰像抱婴儿那样抱起来,放在等在一边的担架上。眼看他们把约翰推上一条走廊往里边跑,我也跟着跑了起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跑,也不知道往哪里跑。

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但我又能做什么呢?我知道,我的丈夫还活着,因为他发出呻吟说:“我受伤了!”他们把约翰抬进了一个小房间,让我站在门外,我从来没有这么孤独地站在大门外。

有人送来了两把靠背椅子——一把给第一夫人杰奎琳,一把给我。他们把椅子放在急救室外,而我们受伤的丈夫就在门的那一边。我心里乱糟糟的:他们的医生是不是很够?他们是不是光救总统而不管约翰?当我最终走进急救室看到约翰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到万分震惊:他的左腿上、左手臂上、背上、胸前全都是绷带,脸上还有氧气罩。我差一点没有瘫倒在地,但还是强撑着走到病床前,吻了他的脸。

星期六上午,约翰问我总统怎么了,我回答说:“总统死了!”他低声应了一句:“我知道了!”

**杀害犹太人探索

相信许多看过二战影片的人都对其中的**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和迫害深恶痛绝,同时也可能不理解。虽然世界历史上种族歧视乃至迫害的例子并不少,但显然二战中**德国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是最黑暗最残忍的,特别是这样的迫害还是发生在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20世纪,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德国历来有歧视和排挤犹太人的传统,然而由排挤转向屠杀,却是在希特勒上台以后的事。德国还先后在占领地如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建立了“集中营”(这些地方的犹太人数量较多),然后把从占领区和仆从国抓到的犹太人成批运到这些死亡集中营中,送到伪装成浴室的毒气室里杀死,然后焚尸灭迹,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关于**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目前仍有多种说法,但都未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所以希特勒这一行为至今仍是未解探索。

**原子弹探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已经开始了原子弹的开发研制。随着局势的发展,更多国家介入这场大战,也开辟了更多的战场。形势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德国更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而盟军也毫不松懈,他们决定彻底摧毁德国的原子弹原料生产基地。1943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驻欧洲的空军轰炸维蒙克工厂,使维蒙克工厂几乎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德国对此迅速做出决断,把秘密储藏的重水和生产设备运回德国继续工作。盟军通过情报部门很快便获悉了这一消息,他们很快就搞到了运输重水和设备所行的路线,并派出特工在运输轮船所经过的深水区放好了定时炸弹。当德国的运输船载着重水和生产设备经过时,炸弹准时爆炸了,那些“宝贝”全部葬身水底。几经波折,盟军最终还是将德军的原子弹研发行动扼杀在摇篮中。然而还是有人担忧地说,或许德国战时另有研制基地没被发现,甚至至今犹存。此言也不全为空穴来风,实力强劲的德国或许早就拥有了威力无比的原子弹,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