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530400000011

第11章

雪舫三番五次地去拜访周太史。后者有个6岁的儿子,每次雪舫去他家,都和小孩一起玩耍,不是逗他笑,就是教他识字。有一次,他装作很随便的样子说道:“怪可怜的一个小孩子,小小年纪就没了娘,你父亲怎么就不再娶呢?”

周太史在一旁听到这话,便笑着说:“伤心还没有得过,哪里便谈到这一层?况且我是立志鳏居以终了。而且儿子被奶娘照顾得很好。”这个奶娘还是从他家乡带出来的。

但雪舫却突然说:“这么说,你还是早点续弦好。”然后狡黠地一笑,却起身要告辞。周太史沉不住气,一再追问。这时,雪舫才开口,不过只是说:“我要不说,又对不起你。要是说了出来,一则怕你不信,二则怕你发急。”

周太史真的发急了:“你怎么还要故作盘旋之状呢?快说罢!”

雪舫道:“老实说了罢,你近来外头的名声不大好听呢!”

这话一下就触到了周太史的敏感点,他生平最爱惜名声,平日为人谨慎得了不得,忽然听了这句话,犹如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霹雳,直跳起来问道:“这是哪里来的话?”

这时雪舫——显然是借无中生有之计开始对他说了:“外头都在说,自从你夫人没了之后,你和儿子的奶娘私下搭上了,缠绵得了不得,所以才将提亲的媒人一概拒之门外。”

周太史一听眼前发黑。气愤中他询问雪舫,如何才能保全名声?雪舫说:“你今日起,便到处托人做媒,只说你要续弦了。这样一来,外面的谣言,自然消失。”

之后雪舫常来周家走动,与周太史商议。在这个过程中,雪舫使周太史相信,找一个年龄稍大的娘子,可能是最合适的了。接着,雪舫又另托人去周太史那里,为焦大人提亲。

为焦大人女儿的亲事,周太史向雪舫请教。雪舫认为自然是好的了。

周太史听了此话,信以为真。便巴望这门亲事能被定下,可是,偏偏姑娘家很长时间没有明确答复,这下把个周太史闹得心焦起来。他请求雪舫再去为他探问探问,求之再三,雪舫才答应去跑跑看。从此,雪舫三天两头跑焦家。最后,周太史终于得到了渴望中的“好”消息。

雪舫为促成焦小姐与周太史的婚姻,可谓煞费苦心,用了很多计策才达到目的。开始,他无中生有凭空造谣,迫使周太史离开了深居简出的“巢穴”,放弃了独度余生的打算。后来,雪舫又存心刁难周太史,直到后者一心一意要娶焦小姐为止。这里再透露一点有关此事结局的情节:婚礼之日出了乱子。新娘不等到拜堂之时就犯了烟瘾,她马上装好大烟,美美地抽了起来……

假修栈道迂回陈仓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秦军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他与各路起义军首领,主要是与沛公刘邦争夺天下,历时四年,史称“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四万大军挺进关中,意欲攻下咸阳。这里土地肥沃,是秦王朝的核心地区,所以秦军把守得很牢。

进到函谷关时,他才获悉,刘邦的十万大军早已攻占了咸阳城,并自立为关中王了,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楚怀王曾许诺:反秦的起义军中,谁第一个攻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

被刘邦的战绩激怒的项羽,他率兵逼进关中,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东面)扎下营寨,并宣称要消灭刘邦。

这时,刘邦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不能与项羽发生对抗。所以他亲赴鸿门想稳住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

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示意项羽的堂弟项庄在刘邦座前舞剑,企图乘机刺杀他。

因为在范增看来,今后刘邦必将是项羽的劲敌。但由于张良和樊哙的保护,刘邦在终席前以“如厕”为借口,逃离项羽的营寨。

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鸿门宴”和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结果,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项羽则在公元前206年自封“西楚霸王”。

他的势力范围在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地区,并定都彭城(今灌输徐州市)。中国其余地区被分为18个封地。

项羽希望刘邦离他愈远愈好。于是就把汉中封给刘邦,也就是今四川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的西南部地区,再加上湖北一小部分。刘邦也就因此获得“汉中王”的称号。

自此也就有了汉朝的国号和年号。为了防备刘邦今后有非分之想,项羽把与汉中相邻的关中分成三部分,分别封给三个秦朝降将。直接与刘邦相接的雍王就是原秦将章邯。

这样一来,刘邦不得不离开关中。在从关中迁往汉中途中,他命人将途中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烧毁。

此举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特别是章邯军队的入侵,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似乎刘邦再也无意回关中了。

过了不久,还是在公元前206年这一年,没有得到项羽分封的田荣在原先齐国地区起兵反对项羽。

刘邦命韩信作好进攻关中的准备。为了蒙骗敌人,韩信派一些士兵前去修复栈道。章邯得知,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重新修好,简直像儿戏一般。”其实韩信并非真的打算从栈道进攻关中。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他已率领刘邦军队的主力从一条小路,即故道(今陕西凤翔西北)迂回到了陈仓。章邯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暗度陈仓是刘邦与项羽一系列战役的开端。这些战役直到公元前202年方告结束,汉朝最终统一天下。

儒家谋略

唐朝时期的长孙顺德是太宗长孙皇后的族叔,曾仕隋,任右勋卫,后逃到太原,投奔了李渊,深得高祖、太宗的信任,多有战功。

高祖即位,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参加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后,特赐给长孙顺德宫女,长孙顺德也受到特别的允许,常在皇宫内住宿。但后来长孙顺德让自己的管家接受了别人赠绢,被人告发。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严重的处罚的。但太宗不忍心处置他,对身边的近侍大臣说:“长孙顺德处在外戚的地位,功劳属于开国元勋之列,官位高,俸禄丰厚,可以称得上富有尊贵,只是他读书太少。他若能勤于读书,通览古今之事,作为自己的鉴戒,就会与现在不一样了。他如此不遵守节操,不顾名声,而贪图一点贿赂,使丑闻暴露啊!真让我觉得难为情啊!”

在他受贿的事被告发以后,太宗不仅没有加以惩处,还在朝廷上当众赐给他绢数十匹,使他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大理寺少卿胡演进谏说:“长孙顺德违法受贿,罪过不能饶恕,为什么又赐给他绢呢?”太宗说:“人是有良知、有悟性的,得到绢比受惩处更厉害。如果不知惭愧,就不过是一头禽兽罢了。如果是一头禽兽,即使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

不久,长孙顺德因与李孝常勾结犯罪,这回唐太宗无法再护他了,结果被除名。过了一年多,太宗看功臣图,见到了长孙顺德的画像,还是对他产生了怜悯之心,派宇文士及前去察看长孙顺德的生活情况,宇文士及见长孙顺德精神很不好,经常醉酒自责,朝中大臣都认为已经悔悟,太宗又将他召回京,授予泽州刺史的官职,恢复了他封爵和食邑。

对这件事,朝中的大臣们颇有感慨,觉得唐太宗实在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的过错总是给予改正的机会,没有责罚的念头。这样以来,大臣们就对唐太宗更加心悦诚服了。

东吴的孙权对待吕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许,孙权更多的是出于真正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本身就是符合慈忍之道的,只要这种感情不在一定的时候完全失去控制就可以了。

吕蒙是孙权手下得力的干将,不但勇敢,且有智谋,对孙权也非常忠诚,为东吴立有大功,孙权极其爱护这位将军。吕蒙的旧病发作,孙权听说后,异常着急。当时,孙权正在公安,立即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宫殿中,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病。他不仅亲自请医问药,还贴榜召募名医,布告天下,谁能治愈吕蒙的病就赏给黄金千两。有个医生采取针灸的方法给吕蒙治病,孙权在一旁看到他受折磨而难过落泪。孙权关心他的病情以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能经常观看吕蒙的面色,但又怕吕蒙为迎接他受到劳累,就在室外悄悄地通过墙上的洞眼察看吕蒙的病情。当他见吕蒙稍微能吃下一点饭菜时,心情就特别好,高兴地与身边侍从又说又笑;如果发现吕蒙吃不下东西,心情马上就坏起来,愁容满面,唉声叹气,晚上牵挂得睡不着觉。有一阵,吕蒙病情好像有所好转,孙权就特别高兴,竟然宣颁赦免令,并请大臣们前来庆贺。后来,吕蒙的病情愈来愈重,孙权每天请道士在星空下为其祈祷,并亲自守护在吕蒙的病榻前。吕蒙的病到底也没有治愈,终于去世。孙权极其悲哀,自己穿上素白丧服为吕蒙守灵,很多日子都心神恍惚,不思饮食。

孙权对吕蒙身后事的安排想得十分周到,为他修筑了很好的坟墓,还安排了300户人家为死者守墓。

结心得死士

李积于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公元629年(贞观三年)曾经两次出击突厥,为唐朝的边防巩固立下大功。

当时,高宗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太宗任李积为光禄大夫,并同时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积在并州前后共16年,令行禁止,治理有方,颇有政绩。

太宗对他的评价甚高,曾对近臣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臣良将守卫边境。只知道修筑长城来防备突厥的侵扰,真是头脑昏惑!我现在委任李积镇守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突厥畏惧他的威势,远远逃遁,边境得保安宁,这岂不远胜修筑长城吗?李积就是我的长城啊!”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征召李积回朝,拜为兵部尚书。李积尚未来得及到京城,大度设率骑兵八万人南侵李思摩部落。太宗遂派李积为朔州(今山西朔县)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击薛延施,直到青山(在今甘肃环县西),大破敌人,斩其名王一人,俘获其首领,并俘虏五万余人。

当时,李积突然生病,医生在处方中说,要用胡须烧成灰作药引配药方可治疗李积的病,太宗听说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全都剪下来,为李积配药。

李积知道以后,深受感动,叩头流血,哭着对太宗恳切地表示谢意。太宗说:“你也是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我应该感谢你,不必烦劳你深表谢意。”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高宗被立为皇太子,太宗征调李积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实际上是对李积的极大的信任,为李积的政治前途做好铺垫。

太宗对李积说:“我儿新登储君之位,你原是他部下的长史,现在把太子宫的事委托给您,我的意思你应该明白。虽然委屈了您的官阶、资历,但责任重大,请你不要见怪。”李积当时感激涕零。

太宗曾在一次宴会上对李积说:“我将把太子托付给朝廷重臣,思来想去,觉得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你过去跟从李密时,不肯辜负李密的托付,现在岂能辜负我的重托啊!”

李积泣不成声,咬破手指发誓,要竭忠尽智,辅佐太子。过了一会儿,李积因喝醉而睡着了,太宗就脱下自己的御衣,给李积盖在身上。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卧病,对高宗说:“你对李积没有恩惠,他就是想报答你也没有理由。现在,我要责罚他,让他离开京城。我死后,你要将他调回京城,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会为你尽忠竭力。”

于是太宗真的找了个借口将李积责出京城,任垒州都督。高宗即位后,当月即召李积拜洛州刺史,不久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与掌管国家的机密大事。当年又拜李积为尚书左仆射,完全如太宗临终安排的一样。

李积仍如太宗在世时一样,兢兢业业,为国家屡建奇勋。后来,李积任辽东道行军总管,征伐高丽,渡过鸭绿江,一直打到平壤,俘虏了高丽王高藏,将高藏献于昭陵,洗雪了太宗征高丽失利的耻辱。

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魏征,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其时,天下大乱,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轻时候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魏征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魏征38岁时参加了李密的起义军,但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没有任何发言权。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隋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与起义军展开了生死搏斗。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同隋军硬拼硬打。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李密决定速战,大军列营而不设垒,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密开始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李密即兵败被杀。而魏征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后来,魏征又受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器重和胁迫,在其军中历时一年半。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就又与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渊。

魏征原先招抚李密旧部有功,但被胁迫入农民军中一年半,再度归唐后就很难被重用。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经籍的小官,叫做洗马。在这一阶段,魏征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给李建成提过一个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不堪一击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听信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李唐政权把握了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招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他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至此魏征结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