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考古探谜
2532100000022

第22章 夜明珠的秘密

自古至今,历代人们常以爱慕、惊异、迷惑不解的心情,对夜明珠津津乐道。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传说,往往给夜明珠涂抹上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

在战国许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如晋王嘉《拾遗记》:“有兽状如逐,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战国策·楚一》:“万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些奇珍异宝究竟是神话虚构还是真有其物呢?

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名叫“夜光璧”、“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强烈光芒的奇宝。古人曾传说夜明珠就是鲸鱼目。梁任防《述异记》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鲸鱼目瞳。鲸鱼死而目皆无精,可以鉴,谓之夜光。”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们可能是几种特殊的宝石矿物。据地质学家研究,自然界确有少数几种矿物,如某些含杂质的金刚石、磷灰石、重晶石、萤石、白钨矿、锆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热、摩擦、通电以及紫外线、X射线或阴极射线等短波光的照射,会产生发光现象。

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叙利亚产的夜明珠,它别名为“孔雀暖玉”。据说,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据日本宝石学家玲木敏于1916年在他编纂的《宝石志》中记载,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被誉为“神圣的宝石”。

我国也有推测,某些宝石白天接受阳光曝晒,至夜间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这些东西加工成圆珠形或其他形状,这就是古今中外传说或史书记载的夜光璧或夜明珠。据1984年《河北科技报》报道,我国在广东某矿山选带上发现一浅棕色的萤石,证实了史书记述的夜明珠确实存在,我国并有蕴藏。但是,这些放光的矿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与古书所述又不尽相同。有没有无须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宝璧玉呢?据传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就曾含着那样一颗夜明珠。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年来广为传颂。夜光杯最早出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近年属凉州故地的甘肃酒泉也出产夜光杯,原料采自祁连山上祁连玉,也有人称其为夜光石。不过种种祁连玉属于峋岩类,根本不会夜间发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认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发光。那么它为什么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释不一,有的人说,夜光杯壁薄,斟满酒后对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辉耀,而呈异样的光彩,故称夜光杯或夜光常满杯。

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合伙拼凑的“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侵犯。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宣布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据说,慈禧太后为了博得侵略者的欢心。将自己珍藏的四颗夜明珠作为信物,派遣一个小宫女送去给侵略者。这个小宫女有爱国主义感情,不愿把奇宝送给外国侵略者,她非常气愤地暗藏宝物于民间,当时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成为近代一大悬案。

过了几十年后,在西安发现了四颗明珠,经郭沫若同志考证。这正是失踪了几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珍藏过的四颗夜明珠。据报上发表的消息说,把这四颗夜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即见满屋放出耀眼的白光”。

物以稀为贵。夜明珠本从矿石中采集而得,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极为稀少的,开采也很困难,故此它显得格外珍贵。一些古书描写它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面视之色白”的奇异闪光。据说,在古代希腊罗马,个别帝王把它镶嵌在宫殿上或者戴在皇冠上,有的皇后、公主把它装饰在首饰上或者放在卧室里,以它作为国宝来加以宣扬和赞美。

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奇宝?古今中外的说法颇不一致。据一些专家考证,夜明珠并不是像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秘,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夜明珠发出的光,并不像神话中传说的那样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发光强度较大的夜明珠,在黑暗中,人们在距离它半英尺的地方,能清清楚楚地观看印刷品。

为什么夜明珠在夜间会发出强烈而又绮丽的亮光呢?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宝石学家认为,因为在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钻石中混入了碳氢化合物。白天,这两种物质能发出“激化”,到晚上再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光,甚至永久发光。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

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据说,有一种叫做水晶夜明珠的,能发出“火焰”般的夜光,但其中的发光物质究竟是什么?至今还不太清楚。总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