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2553100000014

第14章 怎样保护那些被破坏的旅游景观?(1)

一、高原上的守护

环保守护高原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在青藏铁路建设前,就有人提出,铁路建设必然会严重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只要采取环保的手段,是可以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的。青藏铁路在高原蜿蜒前进,铁路两侧路基绿草如茵,与周围的草原浑然一体。为了这些,建设单位没少耗资费力,施工前要对原始地貌拍照,把草皮移植到旁边,建好后再把草皮移植过来。如果经过的地方植被少,还要人工种草。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铁路沿途除了桥涵、车辆通道外,还有一些专为野生动物布设的通道。全线共布设了33处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这说明,人类可以一方面满足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高原的守护。

其实,在西藏进行的各项重点工程,都是将环保视为最重要的环节。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保成为资源开采的重点环节。羊卓雍抽水蓄能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要求。该电站运行以来,并未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投资12亿元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经过10多年人工造林种草、改良草场和沙漠化整治,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江河源头的保护

西藏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湖水清澈如镜。西藏位于长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和上游,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的上源都在这里。近年在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压力下,西藏江河源头地区的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等现象日益加剧,导致了源头地区水源涵养、调节等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为了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充分发挥西藏的生态屏障作用,维护西藏地区生态安全,西藏自治区政府制订了相应的保护计划,他们对十几条河流的源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采取生态功能恢复措施,保护重要湖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对珠穆朗玛峰等冰川区实施了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工程。

藏羚羊的保护

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做出了巨大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面临重重困难,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共同行动。

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本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为了保护藏羚羊,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从此,可可西里有了忠实的守护卫士。在4.5万平方千米的雪域荒原上,“高原精灵”藏羚羊正是在这批守卫者的悉心呵护下,以它特有的速度、坚韧继续述说着“生命禁区”的奇迹。

然而,藏羚羊保护仍面临着重重困难,盗猎行为总是极不和谐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根本原因。

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藏羚羊绒。被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另外,由于藏羚羊肉寄生虫很多、藏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还不存在对藏羚羊肉、皮、头骨、角等的贸易性开发利用,中国境内也没有藏羚羊及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在所有盗猎藏羚羊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量遗留的藏羚羊尸体、头骨、角,而取绒后被丢弃的大量藏羚羊皮则在其他许多地方被发现,可充分证明获得藏羚羊绒是引发大肆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藏羚羊绒贸易给盗猎分子带来巨额利润。大量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中国境外,1千克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严重威胁藏羚羊的生存。

当今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某些野生动植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盗猎者、加工者和贸易者却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私、非法国际贸易等形式获得了浸满藏羚羊血的巨额利润;一些消费者为追求时尚,仍在麻木地作为帮凶而加剧了对藏羚羊的残杀。这不仅是对许多国家相关法律的对抗,也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蔑视和对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意愿的践踏。因此,对藏羚羊的保护,除了中国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国际社会一道进行合作,共同延续“高原精灵”的神奇和壮丽。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藏羚羊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大对高原环保工作的投入,目前,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藏羚羊的数量达到了15万只左右。

二、拯救雨林

留住西双版纳的美丽

在地球同纬度地带大多成为干旱草原和沙漠的今天,西双版纳仍保留着绿色形态,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同时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生命力先天脆弱,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更加重了它的濒危性。如果不加强保护,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将会从地球上消失,将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为了保护这片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我国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联合国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保护区地跨景洪、勐海、勐腊一市两县,由互不连接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17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12.63%,森林覆盖率高达95.7%。2000年,国务院又批准纳版河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理念建设的保护区,扩大了热带雨林保护的面积。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同纬度带的陆地,基本上被稀树草原和荒漠所占据,形成了“回归沙漠带”,而西双版纳这片绿洲,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

我们能为雨林做些什么

妥善处理好保护雨林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保护西双版纳资源的关键。保护热带雨林应当转变过去以利用木材、经济效益为主的传统思想,而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天然森林得到保护后,有些林业化工产品、森林食品及各类动植物将大量增加,质量也将有所提高。

对于当地百姓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行为,一些关注雨林命运的环保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建议根据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热带雨林和经济作物的合理分布、配置规律,编制好橡胶产业与生态保护发展规划。要在保护好热带雨林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指导农民合理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脱贫致富,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建议州林业部门摸清全州轮歇地内种植橡胶林的面积,制定措施,加强对轮歇地和农地的管理;比如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再如建立橡胶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橡胶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如从事橡胶加工生产的企业开征生态补偿费用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于保护热带雨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橡胶种植、加工生产管理法规,防止盲目开发、投资;严禁对橡胶地、橡胶园的非法转让、炒买、炒卖等,这些规范的出台,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将起到有效的作用,此外严格执法,依法打击侵占、盗伐、蚕食国有林和集体林,违法毁林的行为;鉴于农民有倒卖、转让农业生产土地的行为,在保护集体林地、国有林的同时,应制定措施,加强对轮歇地和农地的管理,打击非法炒作、转让土地的行为,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离热带雨林可能很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细节来保护它,例如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纸张双面打印。

双面打印的意义决不仅限于节省50%的纸张成本,更大的效应在于:通过实现双面打印,1台工作组级的双面网络打印机一年可以节省1吨办公用纸,而生产这些纸张需要6棵成材树木,还有10吨左右的水资源耗费和污水排放。如果再考虑到打印材料存放空间的节约和阅读舒适感的提升,双面打印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

(3)不用实木地板,尤其是濒临灭绝的树种。

几乎所有在中国的家居建材零售商都在销售濒危树种加工而来的木地板,其中包括使用被称为“天堂雨林皇冠”的印茄木。

(4)购买拥有FSC认证的绿色木材。

FSC是全球最为严格的森林管理和林产品加工贸易认证体系。当零售商销售有FSC标志的产品时,消费者就可以确信该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是对环境负责任的。

(5)不吃砍伐雨林种植大豆喂养的鸡做原料的汉堡

在环保组织和消费者的压力下,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2006年作出承诺:停止出售由特定来源的大豆喂养的鸡类食品,此类大豆的大面积种植,给亚马逊森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6)不喝毁林种植的咖啡。

(7)使用再生纸。

(8)用毛巾和手帕替代纸巾。

(9)发送电子贺卡代替代传统纸张贺卡。

(10)减少挂历、台历等的印刷和赠送。

美丽的西双版纳,珍贵的热带雨林风光,应该让她把美丽展现给我们的同时,也把大自然的这种恩赐留给我们的后代。

三、为了草原的明天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支柱之一。草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和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背民族创造出来的草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内蒙古草原是华北平原和京津塘地区的天然屏障。经过与沙尘暴的多年斗争,这样一种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与自然血肉相连。自然是先于人的存在,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草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一部分。草原的形成史和人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可以说他们与草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护草原、珍惜草原,与草原和谐相处,应该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靠:外在的强制是不够的,必须在人们心中构筑起牢固的生态道德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生态道德观念不强,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的恶果。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促进人们生态道德的提升,用生态道德的提升促进人们增强对草原的保护意识。

只有对自然、对草原有着深深的爱,才会高度的自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特别是在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今天,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草原的关注与厚爱将变得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因为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锡林郭勒的绿色明天

锡林郭勒草原是京、津地区及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速治理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不仅有利于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锡林郭勒草原的草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等状况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系统的普查。至今已过去近20年,草原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草原的现状资料。因此有必要对草原的现状进行一次综合性各学科的详查根据普查结果,按草原现状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搞好。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植被类型与区域水资源、土壤立地条件相匹配,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做到适地适水适草。在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沙源治理工作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草、灌、乔,科学确定草种、树种和林种比例。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应建立起生态系统的监测网络,以便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实施治理后的成效及作用,对组成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做全面的监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法制体系也逐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草原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对草原的开发、保护、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责任,不断推进和完善禁牧休牧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国禁牧草原面积5.7亿亩,休牧草原面积5.4亿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0~2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5~25厘米,产草量提高15~25千克。锡林郭勒盟牧草盖度提高7~1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4~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