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解脱的人生不寂寞
2558000000007

第7章 烦恼都是自找的(1)

1.烦恼都是自找的

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是自投罗网的结果。

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决不可以自寻烦恼。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显然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活得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其实,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当了几年处长之后就想当局长,结果提了一个资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着,再说局长有局长的烦恼,而且局长的烦恼未必少。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三万……还是烦恼,可惜你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有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钱多的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富人家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

如果因为自己不顺心而烦恼,那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面对这种情况要冷静地多问、多思自己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使自己快乐起来。留心四周,你随时都可以发现正在“发怒”的人。商店里,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不胜枚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都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不是借口的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之人。

有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各门功课成绩都是优良,毕业后分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从梦想的伊甸园,进入平庸、烦琐的现实,他觉得像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把希望寄托在研究生考试上,并将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由于诸多的烦恼困扰,他名落孙山。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捧起书本,却因极度的烦恼而毫无成效。第三次失败之后,他停止了努力。悲哀、苦恼、绝望将他紧紧地包围,他开始天天喝酒买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经彻底地崩溃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终结。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的种种遭遇,都因烦恼而起。烦恼虽然是一种情绪,但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旦我们沾染上它,压力也就悄然而至了。它就会像指挥木偶一样指挥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

人在烦恼时,可使意志变得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导致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瓦解。烦恼不仅使我们的心灵饱受煎熬,同时它还会摧毁我们的机体。

其实,烦恼都是自找的,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完全可以消除自身的烦恼。

有一位年轻人去找心理学教授,他对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倾诉诸多的烦恼: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前途;女朋友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很可能会移情别恋……

教授让他把烦恼一个个写在纸上,判断其是否真实,一并将结果也记在旁边。

经过实际分析,年轻人发现其实自己真正的困扰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张困扰记录,不禁说:“无病呻吟!”教授注视着这一切,微微对他点头。于是,教授说:“你曾看过章鱼吧?”年轻人茫然地点点头。

“有一只章鱼,在大海中,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它却找了个珊瑚礁,然后动弹不得,呐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你觉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导他思考。他沉默一下说:“您是说我像那只章鱼?”年轻人自己接着说:“真的很像。”

于是,教授提醒他:“当你陷入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困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杈。”

在生活中,烦恼都是自找的,烦恼犹如一颗“毒瘤”,能在人的心里扎根,如果你不摆脱它,就会受它摆布。

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能理解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

2.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

人不能过分地追求完美,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完美是没有的,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注定一生都不会找到快乐。

宁静致远,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拥有快乐。

有一个富人因为富有,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给他医治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一定要找到一位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他一地一区地走,每个地方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是他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又继续寻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扁桃腺已恶化成脓,病情变得非常地严重,必须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医生,这位富人,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发炎而一命呜呼!

人不能过分地追求完美。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注定一生都不会快乐。相反,知足者常乐,与其去追求不可能得到的完美,不如就对现在保持知足的心态。知足,是一种成功做人的艺术。

孔子游泰山,遇到一位陌生人,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见而问:“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为尊,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七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知足是我们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之后的必然选择。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沟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而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处处是“足”了。

知足就是一个人自觉协调内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

一个人对任何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刻意,因为不知足正是人追求完美的一个特征。所以,不知足是本然的、顺情的,知足,倒是可能迫不得已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忌妒而产生的不知足,无须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乡下人与城里人相比,往往会感到很知足。城里人西装革履,住高楼大厦,尚不免满腹牢骚;而一个老农只要有粗茶淡饭果腹,有简陋房屋安居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城里人因此对乡下人颇感不屑并自以为高人一等,就让人感到很好笑了。这样的城里人反过来拿自己与物质享受更高的外国人相比,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自卑与不足。

与过分地追求完美比,知足更容易找到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因此,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事事知足的乐观之人。

生活追求完美没有错,错的就是一味去追求完美而不能自拔,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盲从现象,是不可能达到目的地的无谓飞行,生活中要懂得知足常乐,过得真实才轻松。

3.不要被欲望长久笼罩

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与太强的欲望分不开的,一切快乐都是与摆脱欲望分不开的。因此,太强的欲望都意味着缺乏快乐,而缺乏快乐,就会感到烦恼。

世间的人往往是很贪的,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舍不得放弃任何东西,这也是视角狭隘的表现。生活中,很多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懂得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尤其是在困境中时,牺牲小的代价,就能换来整体的利益。

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那时,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是石油,因此,作为石油的运输工具——油船就显得很重要。一股油船热很快席卷了整个日本。

然而,这时候,已经经营造船业多年的日本巨商坪内寿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跟人家凑热闹,不顾董事会其他人员的反对,毅然决定放弃红红火火的造船业,改而投资汽车专用轮胎。

坪内寿夫认为,既然是这么热门的行业,汹涌而来的人肯定很多,不久后必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等到那时受重创,不如现在就赶快转行。

果然,几年后,日本就因为造船业生产的产品供大于求,造成经济危机,很多造船厂损失惨重。坪内寿夫的眼光让同业者敬佩。

70年代初,日本汽车大受世界各地的人们的青睐,坪内寿夫的生意扶摇直上,其名声很快就震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