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2558400000017

第17章 中国战车之坦克篇(1)

坦克是具有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59式

59式主战坦克是基于原苏联T-54A坦克的仿制品。在1956年中国获得了T-54A的技术资料和样品。与此同时,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坦克厂也在包头建设完成。到1958年12月,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开始生产完全独立制造的T-54A。195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建国10周年大阅兵上,32辆中国造的T-54A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国决定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120A。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制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主要战技性能:

战斗全重:36.3吨

乘员:4人

车长:9.239米

车宽:3.320米

车高:2.218米

单位功率:10.5千瓦/吨

单位压力:79.9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40千米

主要武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100毫米炮弹34发、12.7毫米机枪弹500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

装甲类型:炮塔钢铸造装甲、车体钢装甲板

59-2式中型坦克

在紧锣密鼓地改进59-1坦克和研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同时,决策部门决定继续采用新技术改造现役老式坦克,以延长其服役期。为此,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以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主要战技性能:

战斗全重:36.2吨

乘员:4人

车长:9.235米

车宽:3.270米

车高:2.218米

单位功率:10.6千瓦/吨

单位压力:79.6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40千米

主要武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38发、12.7毫米机枪弹500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

装甲类型:炮塔钢铸造装甲、车体钢装甲板

59-2A式中型坦克

如果说59-2的最大亮点是依靠引进的新型火炮技术、跳频电台和高灵敏度的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这3项技术使老式的59坦克战技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话,那么59-2A则主要是依靠我国自己的技术使老装备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装甲机械化部队对新装备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装甲装备短时间内还难以装备部队的情况下,为了加快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并为改造部队现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础,1984年底解放军总部机关下达了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务,并要求有关科研单位参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进过程的成功经验,突出解决59式中型的火力与火力机动性薄弱环节,并要求使59式中型坦克在防护、机动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1984年11月开始至1985年4月,有关科研单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方案技术设计。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准定型。

59-2A坦克主要战技性能:

战斗全重:36.5~37吨

乘员:4人

车长:9.22米

车宽:3.32米

车高:2.4米

单位功率:10.3~10.5千瓦/吨

单位压力:80.3~81千帕

最大速度:48~5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600~620千米

武器配置:

主要武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37发、12.7毫米机枪弹500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

装甲类型:炮塔钢铸造装甲、车体钢装甲板

62式(轻型)

62-1式轻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1吨,乘员4人,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主要武器:是85毫米口径62-85T坦克炮一门,弹药基数主炮弹47发,另有7.62毫米并列机枪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该坦克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和烟幕弹发射器,有激光测距仪。

62式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1式轻型坦克,变型车有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和82式军用快速推土机,均已生产和装备使用。

性能数据:

型号62式

乘员4人

战斗全重21000千克

单位功率15千瓦/吨

单位压力67.69千帕

车长:

炮向前8.016米

车体长6.231米

车宽2.850米

车高:

带高射机枪2.742米

至指挥塔顶2.263米

车底距地高0.450米

履带着地长3.435米

履带宽430毫米

履带中心距2.390米

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

燃料储备724升

公路最大行程450千米

涉水深1.3米

爬坡度70%

侧倾坡度58%

攀垂直墙高0.7米

越壕宽2.5米

发动机:

生产公司北方工业总公司

型号12150L-3

类型4冲程12V水冷直喷式柴油机

功率/转速316千瓦/1800转/分钟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北方工业总公司

类型机械固定轴式

前进档/倒档数5/1机械式

转向装置类型机械式

悬挂装置类型扭杆

武器配置:

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85毫米/62-85Tc/坦克炮

并列武器口径/类型/数量7.62毫米/机枪/2挺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12.7毫米/59式/机枪/1挺

弹药基数:

主炮弹47发

机关枪弹2000发

高射机枪弹500发

炮塔驱动方式电动和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0°~60°

火炮俯仰范围-5°~+20°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10°/s

炮塔最大回转速度10°/s

其它装置:

灭火系统半自动

电气系统电压24伏

发动机电压/功率/型号24伏/3千瓦/ZFC3000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4个/24伏/280Ah/65式

电台型号/数量A-220A/1台

车内通话器型号A-221A

63式两栖

63式水陆两用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1958年10月开始设计,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63式水陆两用坦克主要技术数据和武器:战斗全重18.4吨,乘员4人,公路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抗风浪能力三级风,1.2米浪高,主要武器口径为85毫米口径的62-85Tc式线膛坦克炮,另备7.62毫米并列机枪和5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该坦克备有夜视仪。

63式水陆两用坦克

该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两栖性能和适当的装甲防护能力,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沿海地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援,适宜在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水稻田等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

63式水陆坦克的变型车有:77-1和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63式水陆两用新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69式

69式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车上安装了100毫米滑膛炮、426千瓦发动机、双向稳定器及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该坦克在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夜间作战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结构特点:

69式坦克一、总体布置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的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44发,2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左侧装甲板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固定4发,炮塔右壁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安全门设在驾驶椅后侧。

二、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毫米滑膛炮,身管长5450毫米,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脱壳穿速为1490米/秒,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分钟。

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毫米前机枪。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米,测距精度±10米,重复频率7次/分钟。炮长夜间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放大倍率为7×,视界为6°,视距800米,红外灯功率为500瓦。车长昼夜观察镜放大倍率昼间为5×,夜间为6×,视界昼间为12°,夜间为8°,夜间视距400米,红外灯功率为200瓦。其他观瞄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

该坦克安装了双向稳定器,稳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准速度高低向0.07~4.5°/秒,水平向0.09~15°/秒。

三、推进系统

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426千瓦,标定转速2000转/分钟,最大扭矩2453±98N·米,最大扭矩转速1300~1400转/分钟,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转/分钟。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千瓦·小时,机油消耗量不大于8.16g/千瓦·小时,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带式散热器,燃料系统采用弹架油箱,总容量为935升。

传动装置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四、防护系统

该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包括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车内装有1台6千瓦的GFT6000型硅整流发电机。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在该坦克底盘基础上先后发展了69-Ⅱ式主战坦克、69-ⅡB式指挥坦克、69-ⅡC式指挥坦克、69-ⅡC1式指挥坦克以及69-3(79式)主战坦克和65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

69-Ⅱ主战坦克是在6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81年完成设计,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项目有安装了100毫米线膛炮,配备有钨头穿甲弹、破甲弹、榴弹,所用炮弹与苏联T-55坦克炮弹通用;安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行星侧减速器;液压助力的主离合器操纵和转向操纵装置;自动灭火系统;集体和个体相结合的三防装置;热烟幕施放装置;889型电台;橡胶侧屏蔽裙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快速开启的安全门等。

后期生产的69-Ⅱ主战坦克还有一些新的改进,包括激光测距与瞄准镜二合一的新型瞄准镜,在炮塔两侧前部安装了抛射式烟幕发射器,在炮塔的外部周围有栅栏式屏蔽。

该坦克所装的激光测距仪的性能与69式坦克相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的弹道解算器解算距离范围为300~3000米,解算弹种为穿甲弹和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和并列机枪弹的解算精度为不大于0.05密位,解算时间不大于1秒。带步进电机的坦克炮瞄准镜、视界为18°/9°、装表方式为自动和手动,自动装表精度不大于0.2密位。

该坦克的变速箱上装有液压助力泵和AK-150空气压缩机,风扇传动作了调整,提高了冷却风扇的转速。主离合器和转向机增加了摩擦片,侧减速器采行星式传动。

该坦克热烟幕装置的有效遮蔽长度为20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4分钟,施放装置连续工作时间为10分钟,燃油平均消耗量为10升/分钟。

该坦克的三防装置以自动控制密闭的战斗乘员舱和过滤通风建立超压的集体防护为主,以乘员个人防护器材为辆。该坦克两侧装有8毫米厚夹布橡胶板的屏蔽裙板。

该坦克自动灭火器灭火方式为全自动和半自动,感受火警时间为3~5秒,灭火瓶数量3个,灭火时间使用1瓶为10~15秒,使用3瓶为30~35秒。

79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