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领袖
2559400000027

第27章 撒切尔夫人(1)

1.家庭与婚姻

1925年4月1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诞生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

18岁那年,她不顾中学校长的反对,比同龄学生提前一年报考大学,并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牛津大学化学系。

玛格丽特来到牛津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由于学习刻苦,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过,和书本知识比起来,更令她感兴趣的是,在学校里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结识形形色色的人。

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玛格丽特结识了富有的商人丹尼斯·撒切尔。两年后二人结为连理。玛格丽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撒切尔夫人在与丹尼斯结婚一年后,生下了一对孪生子女——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她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非常爱她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她当上首相之前,孩子还在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周都给孩子写信,还出席孩子们的发奖仪式和学校的其他活动。她的外出旅行,都尽量安排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以便能带上他们。

奇怪的是,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在对待子女方面,却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两个孩子中,她明显地更宠爱马克,甚至有些溺爱。不知是不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两个孩子长大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马克受娇宠惯了,成了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纵、无所顾忌,经常惹出一些麻烦来,让撒切尔夫人感到头疼;而女儿卡罗尔却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强,她一点也不想借母亲的光,凡事喜欢自己解决。

马克有一项特别热衷的爱好,就是赛车。赛车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马克曾在赛车中多次出事,却一点也没影响他对赛车的兴趣。198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虽没把马克吓倒,却使他的母亲——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撒切尔夫人正全神贯注于英阿两国的谈判,处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反复思考和犹豫之中,却不料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当时马克正在国外参加一场汽车大赛,突然有消息说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里失踪了。

这个消息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使她忧心如焚。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领袖,一向是一个性情坚毅,在危机面前沉着镇定、方寸不乱的人,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因为作为母亲,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没什么区别,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将是令撒切尔夫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

报纸上充斥着有关马克的报道。因为作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在国内知名度很高,有的报纸还分析,沙漠中的气候恶劣,以前有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遇了难,因而马克生还的机会很小。撒切尔夫人看了,心如刀绞,在私下里,流了不少眼泪,有时一边工作一边哭。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像往常一样召开内阁会议,处理各种公务。可是有一次,在会议之后,一位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搜寻马克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撒切尔夫人不禁悲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马克失踪的那片沙漠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境内,不仅英国派人寻找马克,阿尔及利亚警方也帮助寻找,而且政府还派出了军队。

不过,在这种充满焦虑和煎熬的时刻,撒切尔先生表现出了男子汉特有的冷静和沉着。虽然他心里也一样着急,但在撒切尔夫人面前却几乎从不表现出来,这让撒切尔夫人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在马克失踪6天之后,终于传来了令撒切尔一家惊喜的消息:马克被找到了,而且平安无事。撒切尔夫人一得到消息,立刻恢复了正常状态,她没有沉浸在惊喜和庆幸的情绪之中,而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没想到马克回来后,却对人们的关注感到迷惑不解,觉得是大惊小怪。他说:“真奇怪,怎么有这么多记者采访我?”回到家里,他绘声绘色地向家人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历险记。他哪里知道身为首相的母亲在他失踪的这些天里,吃不香、睡不着,经历了多少煎熬。这6天真是撒切尔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新闻界认为,撒切尔夫人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了“圣洁的母爱”。

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也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对丈夫非常体贴、关心。在1974年撒切尔夫人任教育部长的时候,丹尼斯所在的公司总部从伦敦迁到离伦敦40公里的地方。当时为了照顾在伦敦上班的撒切尔夫人,他们的家仍留在伦敦。这样,每天丹尼斯上班都得走远远的路,每天早上六点就得吃早饭。撒切尔夫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天早上起床为丈夫做早餐。而她每天到深夜一两点钟才上床睡觉,睡眠时间只有四个多小时。

当然,作为政府的最高领导,撒切尔夫人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中的领导作风带到家里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撒切尔夫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以她的工作为核心,以她的工作为转移。因而,在生活中,撒切尔夫人也像在工作中一样“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丹尼斯在生活中就不得不扮演一种男子汉所不愿扮演的角色。不过,他知道,处于这个位置上,就必须以大局为重。对妻子生活上的支持也就是对她工作上的支持,而她的工作对整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撒切尔夫人的体贴也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温暖和平衡。在任何事情上,他总是撒切尔夫人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撒切尔夫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与丹尼斯是分不开的。

撒切尔夫人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家庭也必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在沉重而繁忙的工作之外,家庭是她的“避风港”,是她休息的地方。因而在家里,她从不愿再谈论工作上的事。有一次,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里人在某个政治问题上和撒切尔夫人产生了分歧,就发生了争论。撒切尔夫人气愤地说:“我在议会里和反对党辩论,没想到回到家来还要和家里人辩论!”一家人顿时都沉默下来。家里人一下子明白过来,撒切尔夫人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中,她多么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与闲适啊。于是,家里以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家中不谈政治。此外,家庭琐事也很少烦找她。马克说:“我们从来不去问她洗衣店的衣服取回来没有这一类问题。”因为撒切尔夫人满脑子装的都是国家大事,谁都明白,不应该用别的事情去分她的心。即使不得已要麻烦她某件事,也要事先注意她的情况,见机行事。

2.政治铁腕与工作作风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一类让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都感到头疼的人,就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采取扣押人质或暗杀等极端手段。因为他们行动大胆、不顾忌后果、令各国政府既痛恨又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英国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件。

1980年4月30日,伊朗的一个反政府组织“殉教者”派出几名恐怖分子,袭击了伊朗驻英国首都伦敦的大使馆,扣押了20个人作人质,以胁迫伊朗政府答应他们的一些政治要求,人质中多数是伊朗使馆的官员,也有一名英国警卫和两名英国记者。伊朗政府并不想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但为了人质的安全,又不敢断然拒绝,双方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因为事情发生在英国,英国政府觉得有责任妥善地处理这件事。于是英国政府与恐怖分子展开了谈判,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这场事端,以便保证人质的安全。

撒切尔夫人在处理这场事端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沉着的大将风度。她没有日夜守在紧急事态中心,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像平时一样处理公务,周末也照常去首相的乡间别墅度假,只是定时地与主管此事的内政部长保持联系。

实际上,在内心里,撒切尔夫人已经打定主意:不管人质获救与否,对恐怖分子的态度只有一种——坚决打击,决不能让他们离开英国半步。撒切尔夫人之所以对打击恐怖分子有这么大的决心,是因为当时整个国际上,恐怖分子的气焰都非常嚣张。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刚刚发生了一场恐怖分子劫持人质的事件。如果恐怖分子的行动得逞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不仅使恐怖组织的力量得以增强,危害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还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因而,在撒切尔夫人看来,同恐怖分子的这场斗争,是只许胜不许败的。

令人遗憾的是,谈判一直也没有取得结果。而在事件发生的第4天,形势突然恶化了。撒切尔夫人正坐在汽车里,接到了内政部长的电话。他焦虑地说:“据我们现在得到的可靠情报,人质现在面临生命危险,可不可以立即派空降兵进去?”

空降兵是用飞机运送到作战现场的部队,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部队难以直接进入作战地点时,就会使用空降兵。在现在的这个情况下,部队如果进入使馆,必须不被恐怖分子看到,否则不仅人质的安全受到威胁,行动成功的把握也会减小,而只有空降兵才能以隐蔽的方式进入使馆,对恐怖分子实施突然袭击。

撒切尔夫人接到这个电话后,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命令:“可以,马上行动!”

其实军队是早已准备好了的,只是要使用它必须有一个慎重而完美的布置。因为武力的进攻会把恐怖分子逼入绝境,人质的安全就会受到更大的威胁。除非能够迅速地制服恐怖分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只要有一名人质被害,国内国际舆论就会对撒切尔夫人的决策进行猛烈的抨击,甚至她的政治生涯也可能因此断送。因而,这个决心是非常不好下的,但也只有撒切尔夫人才有权力下达这个命令。在当时紧急的情势下,只有两个办法可想:要么妥协,要么武力进攻,而撒切尔夫人果断地选择了武力进攻。

惊心动魄的营救活动开始了。当时这场人质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英国特种空降兵的这次袭击行动,被新闻界的摄像机拍摄下来,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从电视上现场看到这次行动的过程。像拍电影一样,这是真刀真枪,比电影要刺激多了,所有的观众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而最感到焦虑的除了人质的家属,就是撒切尔夫人了。因为这次行动成败的责任,主要担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从电视镜头上,人们看到恐怖分子按住一名人质,把枪顶在他的脑袋上大声叫嚣的同时,空降兵的几名机警的小伙子以敏捷的动作,从天花板上偷偷潜入使馆,如同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恐怖分子进行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还没等他们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就击毙了一个,制服了其余四个。人质全部安然无恙,空降兵也没有一个伤亡,真是皆大欢喜。撒切尔夫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当撒切尔夫人亲自去向空降兵表示祝贺,并和他们一起观看电视新闻时,一位空降兵转过头来对撒切尔夫人说:“我们从未想到您真的会让我们这么做。”其实,不光是这位空降兵,有许多人都没料想到,撒切尔夫人会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

撒切尔夫人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出来的胆量和气魄,在整个国际上的反恐怖斗争中也是不多的。

英国的全称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中大不列颠是不列颠岛上的部分,而北爱尔兰则位于一海相隔的另一个岛上,与爱尔兰共和国同处一岛。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对北爱尔兰是否归属英国一直存在争论。北爱尔兰的居民有2/3的人赞成归属英国,另外却有1/3主张与爱尔兰共和国联合,并组织了秘密的武装组织——爱尔兰共和军,进行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他们时常制造恐怖事件,如炸死英国的政府官员或王室成员来恐吓政府,给英国社会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北爱尔兰问题一直是英国历届政府感到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1981年3月,北爱尔兰的局势又一次激化起来。事情是这样的:被关押在北爱尔兰梅兹监狱的北爱尔兰共和军的几十名恐怖分子,为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他们“政治犯”的待遇,举行绝食斗争。政治犯的待遇包括不穿囚衣、不参加监狱劳役、囚犯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允许接受更多的探望和邮件。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是要在狱中更好地开展反政府的斗争。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政府当然不愿答应他们的要求。

但是罪犯们的绝食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同情。爱尔兰共和国总理,美国的一些政界要员,其他国家的一些领导,都表示:希望英国政府能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这些罪犯做出一定的让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罪犯对政府的要求虽然有点过分,但如果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则无疑是一桩残酷的、无人道的行为。有的人还对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劝说。

而在撒切尔夫人的眼里,这却是另外一回事。她认为这些共和军恐怖分子的绝食行为,是对英国政府的赤裸裸的挑衅。这些人是些亡命之徒,受到上级的指使,妄图以这种极端的手段,同时利用国际舆论,胁迫英国政府就范。这种行为的目的绝不只限于这件事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件事,鼓舞所有反对英国的北爱尔兰人的斗志,并打击英国政府的威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北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对此事大肆宣传和渲染,煽动反政府的情绪。

因此,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向反对势力的无理挑衅屈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撒切尔夫人认为是决不能让步的。否则,英国政府还有何面目领导英国人民,有何面目立于国际舞台之上?而且,反政府分子从此将会得寸进尺。因此,撒切尔夫人下定决心:决不妥协。

5月5日,北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博比·桑兹在绝食66天后死去。这件事成了轰动国际社会的重大新闻。撒切尔夫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人指责她铁石心肠,丧失了人性,冷酷无情。但撒切尔夫人仍不为之所动。这年夏天,又有9个人断断续续地因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