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2567500000020

第20章 短兵器(2)

硬鞭有两种:一种是“竹节锏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13节“水磨钢鞭”,这种鞭不算柄有13节,长约3尺,柄粗约1.3寸,鞭身有十三四个方形疙瘩,鞭头稍细,有钝尖,鞭尾用坚木或铁制柄,鞭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击法有捋、箍、挂、挑、截、封、闭、架、挡、摔、掉、点、盘、扫等。

北宋末年,开国元勋呼延赞的嫡派子孙呼延灼就是手持双鞭的武将。这是他祖辈家传的武功,善使两条钢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九节鞭

九节鞭也称“九环鞭”。一种打击兵器。由九节细、圆的金属棒连接而成,每节长约10~13厘米,每节棒中间粗,两端细,节与节之间用几个小铁环相扣,第一节为鞭头,外形像镖,最后一节为鞭把,稍细,便于握拿。平时将鞭折叠起来握于手中,也可缠在腰上或放在口袋内。

九节鞭是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使用时,可单手用也可双手用,抡起来似车轮飞转,挥舞起来如一条钢棒。将鞭打出去,可击、可笞、可钩、可缚,有多种杀伤性能。像“金丝缠葫芦”一招,鞭一摔出,可缠住敌人的脖颈,把他拖拉至倒下。善于用鞭法的人常可以战胜用刀枪的人。

九节鞭盛行于宋、明,它由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戎族骑兵使用的“梢子棍”演化而来。梢子棍原为长短两节棍,后来逐渐增加节数,成七节鞭、九节鞭,直到13节鞭。它的特点是可以“延长”人的手臂。但火器出现以后,它的优点随之消失,退出战场,成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武术器械。

铁鞭

铁鞭是一种打击兵器。由金属锻造而成的长杖,长约1米。分为鞭尖、鞭身、鞭把和鞭首几部分。鞭的一端稍细,有钝尖,称为鞭尖;另一端有坚木或铁制的柄,称为鞭把;柄端有各种饰物,称为鞭首。

有一种鞭身像竹节一样的铁鞭,称为“竹节铁鞭”,长短、轻重以个人使用方便为准。还有一种鞭,鞭身有13个方形疙瘩,称为“十三水磨钢鞭”,能两头使用。

鞭是近战拼搏和防身用的短兵器。可打击进攻,也可格挡防卫。有单鞭、双鞭两种,使用时仅执一鞭的称“单鞭”,两手各执一鞭的为“双鞭”。《水浒传》中的呼延灼就使用双鞭,他两手挥舞铁鞭,敌人的兵器难以近身。

锤是古代冷兵器的一种,源自原始人群的生产工具石锤头,以后逐渐出现了青铜锤、木锤、铁锤。

锤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形制不一,有方头长柄的,有长圆形的,也有的像蒜头的,其质量大小一般因人而定。《汉书·张良传》中曾记述,汉代张良为报秦国灭韩之仇,派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武阳县南)狙击秦始皇,所使用的铁锤重达120斤。我们从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画册中,常能看到手舞双锤、身披铁甲、骑马征战的勇士形象。能挥舞大铁锤的人,想必都是勇猛过人的大力士。铜锤、铁锤尽管形笨体重,在汉唐以后直到宋代却十分盛行。宋代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之子岳云就是着名的“双锤名将”。他被秦桧陷害后,人民为纪念他,将他使用的锤,命名为“岳云锤”。

带柄锤,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史记·信陵君传》和《史记·留侯世家》中均有记载,可见,当时锤是常用的武器。在五代至宋代,锤类兵器大量使用,成为当时军中的重要兵器。

锤的形制很多,有的形似瓜,故有立瓜、臣瓜等名称;也有四方形、八楞形、方头形、长圆形、蒜头形;还有锤头带刺的“蒺藜’。古时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成都观凰山明太祖朱元璋孙子朱悦墓的出土物中,就有持锤的陶佣。《武经总要》中的“锤枪”也属长柄单锤之类。

短矛

短矛是一种形似镖枪的细短投矛。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欧洲、中近东各国和阿拉伯的骑步在征战中经常使用这种锋利的刺杀兵器。他们将短矛装于不大的特制矛袋中,佩于军人腰带左侧。俄军从15世纪开始也使用这种短矛作战。15世纪虽然出现了火器,但这种矛并没有立刻废止,一直沿用到18世纪。

据世界战争史记载,公元前264~146年,迦太基与古罗马争夺面口里的战争,装备有斧城和长矛的迦太基军队全歼了装备短矛和长矛的古罗马军队。

狼牙棒

狼牙棒是一种极简单的打击或投掷冷兵器,远古时代起即为步兵和骑兵使用。

据“苏联军事历史”记载,古代俄罗斯军人使用的狼牙棒叫“长木棒”。狼牙棒用坚木制成,形似粗木棒,长1.2米,一端比另一端粗2~4倍。狼牙棒的粗端有时外包金属(铁、青铜)或钉有粗大的钉子(尖刃石),细端为柄。狼牙棒质量达12公斤,后来,俄国的狼牙棒又有狼牙锤、短锤矛、六翅杖等,这些也用作指挥官权力的象征。

属于狼牙棒一类的,还有南美洲、澳洲、非洲及大洋洲诸部落的几种骨制和石制冷兵器(包括刺杀冷兵器)及礼仪性兵器,这些兵器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中叶。投掷狼牙棒发展成为加旋飞镖,古埃及、澳洲诸部落、南印度、东南亚及墨西哥多用于作战和狩猎。

中国古代狼牙棒也是一种打击冷兵器,南宋名将吉青就是一位操持狼牙棒冲锋陷阵的斗士。

南宋朝代,爱国名将岳飞有位结义兄弟,名叫吉青,此人青脸盘,常穿青色战袍,骑一匹青马,武艺高强,善使一对狼牙棒。

开始,朝廷上并不重用能征善战的岳飞和武艺高强的吉青。在家乡岳飞常干一些杀富济贫,为民除害的好事。后来,金国的统帅金兀术率军南侵,宋军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才不得已起用爱国战将岳飞。吉青怀着报国之志,去投奔岳飞。皇上封吉青为副统帅,协助岳飞作战。

有一次,出战的是金兀术手下大将银牙忽。吉青死死地缠住他,那一对神出鬼没的狼牙棒在银牙忽身边上下翻飞,一使劲,便将牙忽的长枪打飞,转过头来,狼牙棒朝银牙忽头上砍去,银牙忽躲闪不及,便绝望地闭上眼睛……金军失去主将,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吉青虽然战功显赫,后受岳飞株连,也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短柄钩

短柄钩是一种用于近战的勾杀兵器。其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样子很像草原牧民砍草用的弯镰刀,刃部向内稍稍弯曲。

短柄钩是由刀剑演化而来,顶部向内弯曲,便于勾杀敌人。多用于城防战和坑道战,适于从城墙上勾杀攀城的敌人,或从地道口勾敌。

三尖两刃刀

三尖两刃刀又称“二郎刀”,是一种砍劈兵器。

刀身扁而阔,长约60~70厘米,两面直刃,中间有隆起的脊,它的顶端分成三叉,每一个叉都很尖锐,并且两面有刃。刀杆用硬木制成,长约2.3米,顶端与刀身连接处有一刀盘,柄的末端安有铁鐏。

三尖两刃刀是一种特形的稀有兵器,它的特点是刀中有刀,一把兵器共有4把刀,而且每把刀都是两面有刃。它最早由西北少数民族使用,后来传人中原。宋、明时期军队中曾配备这种兵器。《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曾执三尖两刃刀与跳涧虎陈达丈八长矛相斗。

铲是明代的一种刺击兵器。外形呈“T”字形。前端有一个横卧的弯月形刃,刀刃为凹弧形,月牙尖朝上,铲柄长约3.3米,柄末有枪形刃。

铲是一种重型兵器,它有各种作战性能。前端的月牙形刃,可以铲人,还可架格敌人的刀枪,尾端的枪形刃可以后刺,兼有进攻和防御的功能,步兵、骑兵都适用。

铲本是一种铲土的工具。远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石铲,到商代出现了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用铁铲。早期铲的刃部多成凸弧形。大约到唐代,民间就有人把铲作为武器使用,曾流行于今福建、广东、四川及云南、贵州一带。到明代,铲的形状发生变化,铲刃由凸形演变成凹形,并且正式成为军队的一种装备。它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有效地压制了倭寇的刀枪,发挥了威力。

弓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利用人的体力和物体的弹力来发射箭矢。

弓由弓干和弓弦构成。弓干用韧性的木片粘胶而成,内层衬上角质、外层附上筋,使它更加坚固而且富有弹力。整把弓干一共有3个弯,这就是“弓”字的来源了。弓弦一般用丝绳或牛筋、鹿皮等做成。

弓的大小按人的身长和体力而定。由于弓的大小、选材和工艺的不同,弓力也不大相同。

弓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歌颂了远古的英雄神射手——羿。有人把弓箭的发明权也归于羿,但事实上弓箭的发明时代比传说中羿的时代早多了。据考古研究,早在28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的原始人就使用弓箭了。那时,原始人为了猎获食物,将树枝或竹枝弯起来用绳索绷紧而成弓。

弓能远距离杀伤敌人,是古代军队必备的兵器。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优秀射手,如2000多年前有个养由基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北周时有个叫长孙晟的人能“一箭双雕”。鸦片战争后,由于火器的大量应用,弓箭才退出战场。

弋是一种尾部带绳的箭,射出去之后可以用绳子拽回来,继续使用,不至于像普通箭那样有去无回。

弋一般是弓弩上用的长箭,用于攻坚守城摧毁敌兵车、城楼等,又叫“弋射”。

这种兵器在古代车战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优点是节省箭矢,多次使用,缺点是尾部有绳拖拉,射程不如一般箭远,虽然安装在弩机上发射,仍然受到限制,后来在步战和骑战逐渐取代车战以后,便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