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漫话
2567900000005

第5章 孩子的家庭教育(4)

37.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情况,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最注重孩子教育的父母,也会经常忽略。如果我们想想一般人对于儿童的教育,想想他们那种为世人所指责的放荡不羁,那我们的确有理由怀疑,其中是否还留有—点德行的足迹。我很想知道,如果父母以及孩子周围的人没有在他们刚刚能够接受邪恶的时候就将邪恶带给他们,没有在孩子的身上播下邪恶的种子,那孩子会有什么邪恶?我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他们给予孩子的榜样,也不是他们在孩子面前树立的表率,那顶多是一种鼓励。我所注意到的是他们直接把邪恶教给了孩子,实际上使孩子们偏离了道德的正路。当孩子还不会行走的时候,他们就对孩子灌输暴力、复仇以及残酷的观念。“给我—根棍子,好让我去打他。”是大多数孩子每天都能听到的一课。大家对此都不当一回事儿,因为孩子的手还不够有力,惹不出什么祸事。可是我要请问,这种教训难道不会败坏他们的精神吗?这难道不是让他们开始接触武力和暴行吗?如果他们在小时候就因教唆而学会打人伤人,并以别人受到自己的伤害为乐,那么当他们长大以后,自我感觉有了力量,能够自由行动,能够为了某种目的去打人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去打人吗?

我们之所以要穿衣服,目的本来是为了遮羞、保暖和保护身体,可是由于父母的愚蠢或无聊,非要让孩子认为穿衣服具有其他用处,结果使衣服被当成了虚荣和争胜的工具。他们教孩子去盼望一件新衣服,目的只是为了服饰华丽。当小女孩穿着新衣新帽,打扮一番后,她的母亲如果不赶紧叫她几声“小皇后”、“小公主”,让她沾沾自喜,那怎么能行呢?这样,小孩子衣服还不会穿,却已经学会夸耀自己的衣服了。父母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导孩子,他们长大之后怎么会不继续炫耀裁缝为他们缝制的时髦外衣呢?

有的老师或为人父母的人,出于对自己有利的目的,常常会鼓励学生或孩子去撒谎、去含糊其辞,或者说那些与谎言差不多的搪塞的话。当年轻人发现,歪曲事实对他正直的老师有利,而且还会受到鼓励,那么,一旦这么做对自己有利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效法吗?

低微的人由于家庭贫困,孩子就不能在饮食方面受到过多的诱惑,也不会放纵自己,不能吃喝得过多。不过一旦物质稍微宽裕了些,他们就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榜样,让孩子明白他们平时之所以在吃喝方面有限制,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大吃大喝,而是因为囊中羞涩的缘故。不过,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家境殷实的家庭,就不难发现,吃喝在他们那里被当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幸福所在,如果吃东西时没有孩子的份儿,就会认为孩子受到了歧视。就算是吃饱了,他们大多也还会用羹汤、肉菜和各种精心烹制的食物来引诱自己的口味,然后借口怕肠胃负担太重,又得喝点酒来帮助消化。实际上,这么做只是增加了积食而已。

如果我的小主人有点不舒服,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宝贝儿,想吃点什么?要我拿什么东西给你吃?”吃的喝的马上就会接二连三地拿来,大家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些过分精美的食物来增进食欲。其实,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病人食欲减退是“自然”在发挥调节作用,以此来防止病症的加重。那时肠胃如果不再有新的食物填充,它就可以积聚消化食物的能力,去战胜疾病。

有些孩子很幸福,他们的父母很明智,不会让孩子大吃大喝,而是安于粗茶淡饭,但他们的精神还是难免受到腐败风气的毒害。在明智的教导下,虽然他们的身体健康可能获得保障,但由于周围到处都是美食主义的蛊惑,他们的欲望很难不被影响。大家都在宣扬要“吃得好”,对于人的自然欲望来说,这肯定是一种有效的刺激,从而使人很快地喜欢上山珍海味。对此,每个人,甚至是那些反对邪恶的人,都会认为“吃得好”就是“生活得好”。社会形成了这种风气,再严肃、再理智又能有什么反对意见呢?社会上优秀的人士对此都大力支持,说它是一种奢侈,又有谁会去听呢?

大吃大喝这种美食主义现在已经流行成风,而且有那么多的拥护者,真不知道它会不会获得德行的美名。此时如果有人出来表示反对,不知道会不会被看成傻瓜,或者被认为是不懂人情世故。说老实话,我这么说是希望做父母的能明白,他们周围都有敌人,不仅有种种诱惑,还有各种邪恶的教唆分子,就算是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也是如此。所以,我在这里所说的这一切是希望可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警惕,否则大家很可能会责备我说的是讽刺人的话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至于人们费心费力来败坏孩子,向他们灌输不道德行为原则的各种细节,我更不想多费口舌。我只希望做父母的人能认真地想一想,孩子们在无形中受了哪些不道德的教育,做父母的如果是有责任心的,是否应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给予不同的教导,这才是明智之举。

38.在我看来,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当欲望得不到理智的认同时,我们要具有克制理智所不允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改进要靠习惯,而要想熟练地发挥这种能力则要靠及早实践。如果大家相信我的话,我建议大家采取一种与常见的做法相反的办法,那就是让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这种欲望变成渴望。他们应当学会懂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们之所以得到了某个东西,不是因为这东西能让他们喜欢,而是因为适合他们获得。如果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从来不要因为他们的哭泣和恳求而让他们得到,那么他们就能学会不无理取闹,就不会大声哭叫、纠缠不休地非得到所要的东西不可,也绝不会闹得鸡犬不宁,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假如他们从来就没有因吵闹而使自己的欲望得到过满足,他们就不会哭着去要求什么,正如他们不会哭闹着去要天上的月亮一样。

39.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孩子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放纵,也不希望他们的言行举止像议员那样充满理性、循规蹈矩。我知道孩子就是孩子,应当得到温和的对待,应该做游戏,应该拥有玩具。我只是想说,孩子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或者是想做什么事儿,如果不适合他们,就不该因为他们年龄还小而获得允许。无论他们怎么纠缠不休,也不能答应。而且就因为他们纠缠,所以就更不应该让他们得到。我见过有的孩子在吃饭时,无论餐桌上放了什么都不去要,只吃属于自己的一份就够了。而在别的地方,我看到有些孩子看见什么就哭闹着要什么,每份菜都要吃,还得先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种孩子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就在于后者习惯了得到所要求的或哭着要求的东西,而前者则没有这种习惯。我认为,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的任性就越要给予控制,少去满足。孩子越缺乏理性,管教者就越应当给他绝对的约束。所以我觉得,只有言语谨慎的人才能在孩子周围。如果社会上通行的做法与此相反,我也无可奈何。我所说的是我认为的值得奉行的做法,假如这种做法早已通行,那我也就不用在这里谈论这个话题了。不过我确信,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有人赞同我的见解,认为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越早,孩子和管教者就越会感到轻松愉快。人们应该把这种做法当作一句不可违背的格言来严格遵守,那就是: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拒绝给孩子,就千万不要因为他们哭泣恳求而给予,除非你是有意教他们变得没有耐心和令人厌烦。

40.凡是有心管教孩子的人,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管教,使他们能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如果你想让孩子在过了儿童时代之后仍然服从你,那么就一定要在他刚刚懂得服从,知道自己归谁管教时就树立起父亲的权威。如果你希望他敬畏你,就应该在他婴儿时期打下基础。随着他慢慢长大,再慢慢与他越来越亲近。这样,就可以让他在小时候成为顺从你的臣仆,这在当时是很合适的,而长大后就可以成为你亲密又贴心的朋友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在对待孩子方面,方法很不正确。在子女幼小的时候,任其放纵,跟他们不分彼此,等子女长大之后却又对他们正颜厉色,与其保持距离。事实上,自由和放纵对孩子的确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缺乏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有人进行约束和管教。相反,成年人做事可以靠理性来指导自己,用专制和严厉来对待他们就是错误的。除非你存心让孩子长大之后厌恶你,希望他们在心里叨咕:“爸爸,你什么时候才会死呢?”

41.我想,人们对这种看法都会觉得很合理:子女在幼小的时候应当敬畏父母,把他们看做是君主,也就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统治者。而当子女长大之后,则应当把父母看做是最可靠的唯一可信赖的朋友,去敬爱他们。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上面我所叙述的方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当子女长大成人之后,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当成我们自己一样去看待,因为他们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和欲望。我们希望自己被看做有理性的人,希望拥有自由,不喜欢时时受人指责,看人脸色,也不愿意受别人的奚落和冷淡。任何一个成年人如果被这样对待,都会去另寻伙伴和朋友以及谈话对象,以求得轻松愉快。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严格的管教,那么他们在小时候就会乖巧听话,安静随和,服从管教,因为那时的他们除了顺从,不知道还有别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逐渐运用理性之后,对他们进行的严格管教也应该慢慢放松。父亲要更加和蔼可亲,父子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那么此时,父亲以往的管教反而会增进他们对父亲的敬爱,因为他们已经明白,这种管教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目的在于使他们值得受父母的关爱以及他人的尊重。

42.关于如何在子女心目中树立威信,我已经说得很多了。首先,你应该凭借他们对你的敬畏来获得支配他们精神的力量,等孩子慢慢长大,再用爱和友谊来维系这种力量。因为总有一天,棍棒和惩罚都会无济于事。到那时,如果你的爱不能让他们对你恭敬、孝顺,如果对德行和名誉的重视不能让他们走上正途,那么我要问,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走上光明大道呢?当然,由于担心得不到你的喜爱,会少分得遗产,他们也许能让自己成为你的财产的奴隶,但在私下里他们的生活仍然会是邪恶的,而且这种约束也很难持久。每个人总有一天要完全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行为,一个善良的、有德行和能干的人是需要从内部去塑造的。所以,他应当及时地受到应受的教育,及时地获得影响自身生活的力量。这是一种植入他们天性中的习惯,而不是因为害怕惹父亲生气,丧失继承权所伪装出来的行为和外表。

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

43.关于管教的一般原则我们已经说完了,现在应该更进一步考虑一下更为详细的管教方法了。我之前一再谈到应该对孩子严加管教,也许大家会认为我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孩子幼小的年龄和娇弱的身体所应得到的对待。不过你们只要再听我说几句,这样的误解就会消除了。因为我也觉得,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没有什么好处,不,或者应该说这样做在教育方面的害处还很大,并且我也相信,受到最严厉惩罚的孩子长大后很少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到目前为止我所主张的只是说,无论需要怎样严格的管教,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应该多用,一旦运用得当,取得了效果,就应该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式。

44.在子女记事之前,父母如果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子女的意志变得顺从平和,那就可以让这些品质习惯成自然,成为一种天性,而不会引起子女的反抗和怨恨。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样的管教要尽早开始,中间不能有任何通融,要让他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形成习惯,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没有一点勉强。这种心理习惯一旦形成之后,(这种心理一定要及早培养,否则,就要付出辛苦,还得通过体罚才能恢复,而且耽误的时间越长就越费力。)孩子就不会过分任性,等他们长大成人,比较明白事理之后,只要依靠这种心理,不需要鞭打、责骂以及其他种种使人受到屈辱的惩罚就能约束得住了。

45.我们只要想想,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其关键之处在哪里,这种道理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了。

第一,凡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嗜好,不知道听从理智的指导去抵制当下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就是缺乏德行和勤劳的真正原则,就有陷入一无所能的危险。这种自制的品质与人桀骜不驯的本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应该及早培养。同时,这种习惯也是未来的能力和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应尽早,在孩子刚能懂事的时候就灌输到孩子的心里。任何一个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人,都应想尽一切方法,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

46.第二,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精神受到过分的压抑,如果由于管教太严而使其精神遭到过多的打击,他们就会失去活力和勤奋,这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糟糕。因为任性放纵的青年通常都是生龙活虎,富有活力,一旦走上正轨,往往会成为能干的、杰出的人物。而心情沮丧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胆小羞怯、郁郁寡欢,很难振作起来,难以成就事业。要避免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可真需要高超的技巧。在我看来,如果有谁能找到一种方法,既能让孩子的精神保持舒畅、积极、自由,又能使他克制住自己对许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那么感兴趣的事物,他就能调和这些表面的矛盾,掌握教育的真正秘诀。

47.一般的老师所知道或想到的管教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惩罚和棍棒,这是人们在惩罚孩子时通常所采用的简单粗暴的方法,但其实是最不适合在教育中采用的方法,因为它存在着两种弊端,正如我们已经表明的那样,这两种弊端会让人们对其进退两难,最终使这种方法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