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2573500000011

第11章 智慧篇(1)

§§§第1节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和幸福

世上没有高于智慧的财富,也没有高于智慧的幸福。

为人处事太迂腐,是苦了自己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他们各家都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非常好的朋友。这两个好朋友一天一天地慢慢长大了。有一天他们就打算离家外出,找些事做,积点钱财,这样好能养家糊口。

于是他们就出发了。不久之后,他们在半路上发现一片繁茂而无主的麻林,商量了一阵,就开始割麻,准备背回家去,卖点钱用。

两人各背了一大捆麻继续赶路,途中又看见一大堆无主的贝壳和丝织品等,其中一人放弃了背上的麻,而改拿贝壳和丝织品。

他们继续走路,结果又看见一堆无主的银子。那个背贝壳和丝织品的人,改背起银子赶路,而另一个汉子却依然背着原先的麻。

一会儿,他们又看见路旁有一大堆无主的金子。背银子的那个汉子对背麻的同伴说:“老兄!你看路旁有一大堆金子,而且没有主人,你何不放弃价值不高的麻,咱俩一块儿把这些价值昂贵的金子背回去,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回到家里就变成富翁了。”

背麻的汉子听了无动于衷,固执地说:“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可不想轻易放弃它。如果你想要的话,你自己把那一大堆金子拿走,我不会在乎的。”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这个同伴实在愚蠢,伸手想要夺下对方背上的麻。对方却把麻看成宝贝似的,紧紧地拴在身上,一时竟取不下来。

背麻的汉子固执地说:“我拴得紧,你取不下来的。我不想要金子,你要的话,自己拿回去吧。”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把自己背着的银子放弃,捡起地上的金块回家了。

他的父母望见儿子背着金块回家,夸赞道:“你真聪明,得了这么多金子回家。以后,我们有富可享了,连你的妻子儿女、仆人都有好日子过,而且我们还能供养僧众,求得未来的善报。”

那个背麻的汉子不声不响地回到家里,父母见他背着一堆不值钱的麻回来,十分生气,责怪道:“你这个笨蛋!背着沉重的生麻回来,能用它做什么呢?即使卖钱,能换回几个钱呢?你以为它能当饭吃吗?你以为它能养活父母妻儿吗?你真是太迂腐了!”

醍醐灌顶

生活不光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有时候适当的变通是很必要的。做事情也不能过于迂腐,明明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却推托着不要,这样的话,要么会被别人看作太死板,要么就会被认为是太伪善,而且是苦了自己。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这样才不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第2节种一棵树可以吃到两种水果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都很喜欢种花养草。

后来,左边的这家,在自己家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葡萄树,右边的那家,也在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樱桃树。

不知不觉,葡萄树和樱桃树渐渐长高了,有几枝葡萄蔓从左边的院墙上爬到右边的邻居家去了,主人想把它扯回来,但想了想还是没扯,就任它在右边的邻居院子里蔓延开了,只是晚秋或冬天时候,左边的主人带上修枝的大剪刀,到右边的邻居家修剪那些葡萄的藤蔓。

右边那家的樱桃树也长高了,也有几枝伸过了院墙,伸到了左边邻居家的院子里,主人也没有把它扳回来,只是给果树喷药时背着喷雾器到左边的邻居家去,给伸过院墙的樱桃枝喷喷药。夏天时,左边的人家在自家院子里吃到了右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樱桃,右边的人家则在秋天时吃到了左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葡萄。

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甜美的果实,两家人都很高兴。

再后来,右边的邻居搬走了,又住进来一家新邻居,新主人把樱桃树伸到邻居家的树枝扳了回来,左边的邻居看见了,就用一把大剪刀,“咔嚓”剪断了伸到邻居家的葡萄蔓。

从此以后,左边的邻居只能吃自己院中的葡萄,右边的邻居也只能吃自家院中的樱桃了。

醍醐灌顶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想种下一种果树却吃到两种水果,就要送出自己的水果并接纳他人的回赠。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互相馈赠一份丰厚的礼物——爱,那么我们就能同时拥有两份不同的爱。

§§§第3节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

是元禅师除了每日的念经诵佛以外,还很喜欢雕刻佛像,而且有不少佛像雕刻得非常精美,得到了很多同门师兄及弟子们的称赞。

这一天,一个小和尚又一次来到了是元禅师的禅房,来参观是元禅师新雕刻的佛像。他发现自他上周来过以后,是元禅师一直忙于同一尊罗汉像的雕塑工作。小和尚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道:“师父,我上次来,您就已经在修理这尊佛像最后的部分了。怎么到现在了您还在修这尊佛像啊?”

听了小和尚诧异的问话,是元禅师解释道:“我在很多地方都润了润色,使这儿变得更加光彩些,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了。”

小和尚不解地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意啊!”

是元禅师回答道:“你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啊。”

醍醐灌顶

事物本身的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就像每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无不是经过艺术家们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千百次的修改才问著于世的。留心细节,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才能让所做的事情趋于完美。

§§§第4节不让一滴水干涸的方法,就是将水倒进大海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父亲要出远门了,临出门的时候他把三个儿子叫来,分别给他们每人一杯水,说:“我此去将会有三年之久,等我回来时看你们谁能保存的最好,我就把家业托付给谁。”

大儿子想:父亲把这杯水交给我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于是就马上把水喝掉了,每天幻想着神奇的力量出现。

二儿子认为:父亲一定在搞什么玄机,说不定水里蕴藏着秘密,还是好好保存,恭敬起来,就把水杯密封起来,每天香花水果供养,日日礼拜,盼望秘密有打开的一天。

三儿子想:一杯水喝了就没有了,储存起来就要变质,还是把水倒进自家的水井里,每天用井里的水生活,浇地,这杯水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父亲回来后,听完三个儿子不同的见解后,把家业托付给了三儿子。

醍醐灌顶

任何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万事万物也只有在它的本源中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人也一样,只有把自己融入一个大的环境当中,才能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很好地生活。

§§§第5节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只是在砍柴,挑水;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打坐。

一天,小和尚砍柴挑水不耐烦了,便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因为我觉得自己整日这样没有什么价值……”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了:一块石头让我去卖,但是又说有人买还不卖?

老和尚也并不解释,又接着打坐念经了。

没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小和尚坚决地说:“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接着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啊,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带着石头又下山了。

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听说小和尚是来卖石头的,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脸上露出笑意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的珠宝店门口,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穿着裤衩睡午觉,听说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只穿了个裤衩就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可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呢!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没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一般人是看不出它的价值的。方丈其实是想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醍醐灌顶

在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才能,只有拥有才能而无用的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善于发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创造奇迹。

§§§第6节前半生应无所畏惧,后半生应无怨无悔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打算自己能够闯一番事业,于是便离开家乡,轻装上阵,踏入迷茫的未知路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他在出发前,特地拜访了本地最有名气的一位老和尚,请求他能够给予指点。

老和尚当时正在河边临碑练字,用一根树枝在沙地上挥毫写意,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

老和尚并未抬头,只是对他说:“人生六字秘诀,老朽先给你一半,已够施主半生受用。”说完便又信自摹字。

年轻人心中自然是觉得很失落,但也没办法,只能不甚理解地离开了。

三十年后,那个年轻人已步入了中年,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终于又回归故里,他想起了那位老和尚,便又去拜访。

然而,老和尚在几年前已经过世了,老和尚的徒弟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师父生前留给你的,说施主日后必然来取,请施主自行打开吧!”

他吃了一惊,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三个字“不要悔”。

他顿感万念攒心,涕泪交加,回想自己三十年所得所失,竟然在老和尚一念三字之间,不由得敬由心生,决心留下,剃度出家。

五年之后,同门师兄拿一封信转告已经出家的这位中年人,请接住持之事。

中年人甚是不解,僧人告曰:自施主三十年前前来求解时,老住持已算准施主今日了。

十年之后,这位当初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代宗师。

醍醐灌顶

人生短暂,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的丰富与精彩。前半生不要怕:不要怕失业,失恋,一无所有时,才能无所顾忌一往无前,去寻梦,去抒情,去品味生活。后半生不要悔:回首人生,走过了,奋斗了,追求了,享受了,奉献了,有恨有爱,无怨无悔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第7节有些事要看清,有些人要远离

佛经里一个关于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山里,有只鹦鹉王。它的部下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两只鹦鹉,个头大,身体格外强壮。它俩喜欢凑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样,给大家游戏取乐。

有一次,它们想出一个新的游戏——各叼住一根竹棍的一头,让鹦鹉王站在棍子上,当成车子。它俩就这样载着鹦鹉王,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鹦鹉王也很喜欢这个游戏,每次玩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鹦鹉,六面总共有三千只,陪着飞来飞去。它们还准备了吃的东西,随时供大王享用。

有一天,鹦鹉王忽然想到:“这个游戏过瘾是过瘾,可是长久这样寻欢作乐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好品德和修养了。而且,现在这些部下确实是尽心尽力地服侍我,但它们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有了!我就装病不吃东西,看它们会怎么样。”于是,当鹦鹉们正在玩游戏时,它就装作身体不舒服,悄悄地躺在一边,一动也不动。

那些鹦鹉发现了,草草地用树叶往鹦鹉王身上一盖,就各自离去了。

鹦鹉王看看四周,没有别的鹦鹉在,便离开那地方,到深山里找吃的去了。

那些鹦鹉离开它以后,马上飞到另一座山里,去拜见另一只鹦鹉王,说:“大王啊!我们的国王死了。请让我们到您这里来,做您的仆人吧!”

那只鹦鹉王说:“你们的王真的死了吗?我要以尸体为证。若是它真的死了,我才可以接受你们,要不,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这群鹦鹉没有办法,只好又飞回来,找原来的鹦鹉王的尸体,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们又飞到树林深处,在岩石上、山洞里到处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鹦鹉王。它们马上又像过去一样,殷勤地侍奉它。

鹦鹉王感慨地说:“我还没有死,你们就都离我而去;你们整天寻欢作乐,毫无志气,世上再难找出像你们这样的一群家伙了。”说完,鹦鹉王就飞走了,留下一群鹦鹉无语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亲贤远佞。就是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很多人都乐于接受别人的夸奖,听一些好听的话,却不喜欢被别人批评,甚至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是一个人如果整天跟一些虚伪的,只知阿谀谄媚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将永远看不清这个世界,甚至连自己也看不清。

§§§第8节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