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2573500000014

第14章 财富篇(1)

§§§第1节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有钱不是罪过,但必须是净财、善财,才能用得心安,用的自在。

享了多少年的福,就要受多少年的罪

从前,有一队商人结伴去大海里挖掘宝藏,其中有一个人很聪明,名叫弥兰,是这队商人的首领。

大海里有一条千年的灵鱼,它早已吸收了天地的精华,日月的灵气,于是便有了神秘的力量,被前来采宝的商人们尊为海神,这条鱼的名字叫摩揭。弥兰他们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而且船也被它掀起的大风浪顶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只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拣回了一条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漂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停了下来。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忽然发现了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往前走,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大难不死,请您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就跟着她们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让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接着从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位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弥兰不知不觉地又在金城住了几千万年。

有一天,弥兰又想:“这些玉女也不让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于是又趁半夜玉女们睡着之际,偷偷地走出金城。走了没多远,他就看见了一座水晶城,出来了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丽。

她们把弥兰迎进水晶城,拿出许多金银珠宝,都是弥兰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美女们伺候弥兰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愿让弥兰离开。这样过了几千万年,弥兰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宝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无论是生活、房屋、装饰、珠宝,还是美女们漂亮的程度,琉璃宝城都远远超过前面几座城。在琉璃宝城中住了无数年之后,弥兰又逃了出来。

这次他遇上一座铁城,城门紧闭,不见有人迎接。弥兰心想:“第一次是四个美女,后来是八个,然后是十六个,再后是三十二个,怎么现在却一个出来迎接的美人也没有了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比前面几座城市更高级,所以不派人来迎接呢?”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绕着城走了一圈。

这时,只见一名鬼卒把城门打开了。于是弥兰就进了城,刚进城,就看见一个鬼,名叫俱引,头上顶着一具铁轮,正在快速旋转。站在旁边监视俱引的另一个鬼,看见弥兰走过去,一把抓起俱引头上的铁轮,顶在弥兰头上。

铁轮飞快地旋转,像火烧一样,弥兰的脑浆都被磨出来了,他万分痛苦。弥兰哭着说:“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还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想到是受这种罪。这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啊!请问鬼卒大哥,这种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说:“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这儿受多少年的罪。”没办法,弥兰只有头顶铁轮,在地狱般的城堡里赎罪。就这样,他一直顶了六亿年。

醍醐灌顶

人生可以享受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分地贪图享受,就等于现在把以后的享受资源给占用了,等到了最后也就只剩下受罪了。有些人贪图享受,对饮食无不讲求,结果却还吃出了一身毛病。这就是过犹不及。无论是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消化不良;漂亮的衣服再多,也不可能全部都穿在身上,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享受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第2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隋朝时代,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叫李士谦,品性优良,天生就很孝顺。然而在少年时却失去了父亲,后来就很孝顺地伺候母亲,在他母亲去世三年丧服期满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私宅当作寺院,并且立志从此不再做官。

李士谦一生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终生没有饮过一滴酒,吃过一块肉,行为是如此的端正,口业也十分清净,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论,他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却生活得比较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终日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邻里中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之间分财不均而争吵的,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也都成为善人。

有一次,他看见贼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他不但不喊捉贼,反而不声不响地避开。人家觉得很奇怪,他解释说:“俗语有言:树树要皮,人人要脸。谁不要脸皮?谁自愿做贼呢?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迫得没有办法,应该宽恕他呀!”后来贼知道李士谦这样的仁慈,也被感动得洗心革面,从此不再做贼,成为了善人。

有一年是荒年,很多乡人无法生活,李士谦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统统借给即将断炊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欠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到李士谦的家中表示歉意,但李士谦并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完全烧为灰烬。李士谦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出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帮助一万多人渡过了难关。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谦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乏的农民。

有人对他说:“你救活了很多人,阴德实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阴德的意义,好比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已经给你知道,哪里还谈得上阴德呢!”

后来李士谦的子孙很发达,人们都认为是积德的果报。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我们来说,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一些对他人有好处的帮助,自己也会觉得心胸开阔。还有句话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以花,回报得果。有一份真诚的付出,必然也会得到同样真诚的回报。

§§§第3节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很吝啬的长者,名叫越难。他的家里非常有钱,而且富有的程度已到了只能用“富可敌国”、“富甲天下”来形容才最为恰当。在他的豪宅大院中珍藏了数不清的珠宝,更有金库、银库、珍珠库、玛瑙库等,因此,方圆几十里的田地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的财产而已。尽管越难长者是那么富有,可他却是一位非常悭吝的人,不但是有益社会的事不会去做,还对别人行善布施的行为,皆嗤之以鼻,更取笑说那是傻人才做的傻事。所以,越难长者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作风在当时的印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虽然有人批评越难长者的悭吝作风,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不予理会,还下了一道命令给守门的人说:“从今以后不管是什么人,不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化缘或募捐、乞讨,一概不准他们进来,因为我绝不会捐一毛钱或出一粒米,如果有人强行进来就把他扔出去,知道吗!”隔了不久越难长者又怕小偷来偷珠宝,飞鸟来啄大豆,老鼠来吃稻米,所以就在院中四边及上方,都想尽办法布网防范。最后,连一只苍蝇都不能飞进来,而他自己也很少出去,因为他拥有太多的财物了,自己舍不得离开它们,又贪生怕死,万一出去被劫匪要挟了怎么办?所以他就半步不愿离开自己的豪宅大院。

但贪生怕死的人最后也是要死的。有一天越难长者生病快要死了,就把儿子叫到病榻前,对儿子说:“看来我的病是不会好了,大概再过几天就会死了,可是我放不下家中的钱财,所以我特别交代你,当我死了之后,不论什么人来化缘或乞讨,你都不要给他们,也不要让他们进来,更不要去做什么慈善事业及公益事业,因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只要你听我的话,我留下的钱财,你们世世代代不用做事都花不完,知道吗!”

越难长者的儿子叫旃檀,旃檀听完父亲的嘱咐之后,就真的遵照他的话去做,命守门的人,对任何人都不能施舍,如果有人来化缘或乞讨,就不客气地赶走他们。隔了不久,越难长者死了,死了之后因为悭吝成性,心性毫无光明,“贪”性成“贫”,“瞋”性成“瞎”,所以在业力的缠缚下,转生在舍卫国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又是一位瞎子,想不到生下来这个小孩也是瞎子。

等到小孩十二岁时,母亲就告诉他:“你已长大了,但你生下来就是瞎子,瞎子是找不到工作做的,为了生活,你只好去当乞丐了,现在我交给你一支竹竿,一幅碗筷,一个袋子,你自己去讨饭吃吧。”

盲儿于是遵奉母命,离开了母亲出去乞讨,有一天他来到了旃檀家内,此时旃檀在里面知道有人闯进来,于是大怒呼叫守门人,守门人听到主人呼叫,知道是乞丐闯入,一气之下就抓住盲儿的衣领往门外一摔,摔得盲儿头破血流。这件事发生后,有人去告诉佛陀,佛陀早已知道这是盲儿的果报——生前做恶因,来世得恶果。于是就来到旃檀的家门前,使出佛光佛力,让旃檀看到自己的父亲已经转世成为盲儿,让盲儿知道自己前辈子就是那位家财万贯的越难长者。

佛陀于是问盲儿说:“你知道你前世是谁吗?”盲儿回答说:“我知道了,我前世是越难长者,我有很多的钱财。”

佛陀又问:“你有很多的钱财,可是你曾受用吗?”盲儿回答说:“我一点也没受用,转世又当乞丐而且还是一个瞎子。”

佛陀于是开示说:“这就是悭贪的结果。”

在旁的旃檀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也了解到悭贪的果报,于是就不再悭贪了,不但参与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更护持佛法,扶穷济贫,修持佛法。最后终于得到初果的果位,死后升天享受福报。

醍醐灌顶

佛语有云:“贪是贫的因,贫是贪的果;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简单的几句话却也包含了很多道理。如果我们有很多钱,却要做一个守财奴,整日为自己的钱财提心吊胆,寝食不安,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快乐;但是如果我们能合理有度地利用好这些财物,拿出来做一些对人们有帮助的好事,那么我们收获的也不会仅仅只是快乐。

§§§第4节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是一种拖累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个婆罗门生了一个小男孩,长得相貌端庄,父母都非常疼爱他。这个孩子从小就非常的聪明,领悟能力特别强,常常能把别的同龄的小孩子比下去。他就在一个无忧无烦的快乐氛围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时代。

通常人类往往被欲乐所迷惑,在欢乐的日子里,总会想不起另有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至于堕落。而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看出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在他成年以后,就辞别父母出家当了比丘。

有一回,适逢傍晚,太阳已经西下。在他化缘回来的途中,要路过一座茂密的森林,就在那里遇到了一队商人,他们是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商人们扎营在这儿过宿。那位出家比丘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突然从森林的另一端却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要从这里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可以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营处一直有人在不停的走来走去。山贼怕商队早有戒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回的那个人,通宵都不入营休息。天色渐渐亮了,山贼因无隙可入,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却看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唯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

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大师!您见到山贼了吗?”

出家人回答说:“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出家人一点也不紧张,他平心静气地对大家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听了出家人的一番话,众商人都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反而视若无睹。由此,他们也发心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

醍醐灌顶

《佛光菜根谭》中说:“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对金钱的占有欲也是人皆有之。但是,假若我们把金钱看得过重,就容易为金钱所累。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就是一种拖累。

§§§第5节一个人有无善心与钱财无关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古庙,古庙的前面有一棵大树。

寺庙的院里有一块功德碑,碑上的第一行便是贾先生的大名。

贾先生每年元宵节都要上山来,看看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功德箱里放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少,老的银须飘飘,少的满脸稚气。

这年元宵节,贾先生又来上香了,上过香,在庙里转了转后,照例又坐到树下。树是茶杯口粗的一棵白杨,亭亭玉立,透着早春的颜色。贾先生就着烧鸡和老酒,悠然地抽着烟。

老和尚从窗棂里看到,贾先生站起来把剩下小半截的烟往树干上一拧,然后弯腰穿好鞋,下山了。

山脚下有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他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每天经过庙门,只是转过头朝里面望一眼,却从没有跨过门槛。

樵夫看到了满地的骨头和烟蒂,闻到了空气中残留的酒味……猛然,他盯住了树干上的那个黑圈圈。樵夫第一次放下柴担,到小溪里捧了捧水,和了一小撮泥,糊到树的伤口上。这时,拿着扫帚的小和尚正好跨出门槛。

晚上,庙里的灯光被无边的黑暗吞没了,只有白杨在风中舞蹈时,挤着嗓子发出微弱的沙沙声。小和尚问:“师傅,樵夫为什么要用泥糊树上的烧疤?”

老和尚说:“人心里只要存着一个善字,肯定是个好人;即使他不来参拜,也接近佛了。”

小和尚又问:“那贾先生呢?他每年都捐那么多钱!”

老和尚说:“有些东西与钱无关,比如善心。如果没了善心,财富越多,可能罪孽就越重。看见没?”师傅在黑暗中虚指了一下正殿的玉皇塑像接着说:“天睁着眼呢,咱们功德箱里的钱并不都是干净的。”

……

贾先生已经好几年没上山了。

樵夫如往常一样,每天挑着柴经过庙门时,只是把目光放进去一瞬。

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