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3600000002

第2章 日本作家(1)

坪内逍遥

坪内逍遥,1859年出生于美国。坪内逍遥自小喜欢中国古籍,而后在外语学校学英语。

1883年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曾任东京专门学校(即后来的早稻田大学)讲师。1885年,他的《小说神髓》出版,他提出写小说应以人情为主,着重心理观察与持客观态度,为日本现代文学一部重要理论著作。他为实践自己的主张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用写实主义手法,写当代学生生活,使之成为明治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其后陆续发表小说和翻译英国文学作品,并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曾就理想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问题与森鸥外展开辩论,成为明治文坛最初的一场大论争。

1887年后,坪内停止小说创作,转而戏剧文学和演剧运动;从事文学人才的培养和戏剧的改良运动。1890年为学生讲授莎士比亚,1891年创刊《早稻田文学》杂志,他发表《美辞论稿》,指导学生演剧活动,并加入江户时代大戏剧家近松研究会。这一时期,他发表历史剧《桐一叶》(1894),并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还成立“文艺协会”,创办露天剧场。1909年译完《莎士比亚全集》40卷,用20多年的时间和心血完成第二次新译,成为享誉全球的学者。在此期间陆续创作《子规鸟孤城落月》(1897)、《新曲浦岛》(1904)、《留别新月夜》(1917)、《义时的最后》(1918)等著名戏剧作品。

1928年是坪内的70寿辰,为了表彰他在文艺及戏剧的多方面贡献,为他建立戏剧博物馆。

森鸥外

森鸥外,1862年生于日本石见(今岛根县)鹿足郡一个没落的祖传医生家庭。从小学习汉学。1882年毕业于东京第一大学医科学校,曾任陆军军医。1884年赴德国留学,广泛阅读古今名著,深受叔本华、哈特曼的唯心主义影响,哈特曼的美学思想成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1888年回国,历任军医学校教官、校长、陆军军医总监、陆军省医务局长等职。晚年担任过帝国博物馆馆长、帝国美术院院长职务。

森鸥外留学回来,便开始文学活动。他翻译西方著名作家歌德、莱辛、易卜生等人的作品,同时创办《栅草纸》等文学刊物,介绍西方美学理论,开展文艺批评,并致力于戏剧改良、诗歌革新活动,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890年发表的处女作《舞女》,连同他的《泡沫记》和《信使》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舞女》写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纯洁的爱情,爱上一个德国穷舞女,但在日本专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压力下,终于遗弃了她,酿成爱情悲剧。作品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最终却与现实妥协。一股认为它是日本近代文学初期的代表作品。

1910年前后,森鸥外写了《青年》、《雁》等取材于现代生活的小说。《雁》是作者这一时期创作的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描写明治年间一个贫苦的少女为摆脱贫穷,沦为高利贷主的情妇,而他又不想过这种屈辱的生活,爱上一个每天从门前经过的大学生,但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失去了表白爱情的机会,她追求幸福的努力终于化为泡影。作者同情普通妇女的不幸,但却把这种不幸归结为偶然性的恶作剧,最后用一只碰巧被飞石击毙的雁来象征她的命运。日本评论家认为,作品的心理刻画细腻,人物、场景描写逼真。

1910年日本政府制造了所谓“大逆事件”,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界的专制统治,森鸥外开始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历史小说分为“遵照历史”和“脱离历史”两类。前者完全依据史料写作,后者则借助历史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第一篇历史小说《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赞美武士殉死行为。但紧接着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短篇小说《阿部一家》,却客观地抨击了这一封建道德行为。阿部一家由于未被允许为藩主殉死而受到歧视,终致满门被杀戮,揭示了封建殉死制度的虚伪、腐朽和惨无人道的实质。这两篇倾向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短篇小说《高濑舟》属于作者所谓“脱离历史”的历史小说。作品写一个犯人在囚船上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的弟弟不堪贫病折磨,自刎未死,他在弟弟的恳求下帮助弟弟结束了生命,因而被判罪流放。他认为囚徒的生活比他原来的境遇还优越,所以很坦然,这就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幕府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惨状。

作者晚年写过几部人物传记,如《涩江抽斋》等。所写人物多为专心学术、不问世事的学者,表现作者晚年企图摆脱世俗的心境。

森鸥外的早期作品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后期作品多以客观、冷峻的笔调来描写。大多作品侧重于反映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

森鸥外于1922年1月19日逝世。

二叶亭四迷

二叶亭四迷生于1864年,他的父亲是地方的下级武士,明治维新后担任地方小官吏。明治维新后,随其父辗转于名古屋,东京、松江等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汉学教育。他把为人正直、“俯仰无愧于天地”当作座右铭。当时沙皇俄国向亚洲扩张,引起日本朝野的愤慨。

他的青年时期正值明治初年,民主思想高涨,民族情感炽热。他受到维新志士的影响,有图谋大业、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本身想置身于军界为国效劳,但因身体条件差,转而学外语,希望从事外文事业为国增光。1886年,他毕业前夕,外语学校突改为商业学校,他因不满这种改变,愤然退学。

二叶亭四迷在俄国文学的影响下,开始热衷于文学创作,同时进行评论和翻译活动。1886年他拜访了当时成名的作家坪内逍遥,在其帮助和鼓励下,同年发表了文学论著《小说总论》,针对当时日本文坛占主导地位的娱乐文学和单纯摹写现实的创作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张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的小说应是直接表现和宣传真理的手段,在创作方法上应通过现象描写现实的本质,提出了较为完备的近代现实主义论。1887年,发表反映他文艺观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云》,写在明治20年代,一个正直的青年被录用为政府的下级官吏,只希望和自己相爱的堂妹阿势结婚,把在家乡过着孤苦生活的老母亲接来同往,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不谙世俗,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终于被政府机构革职。小说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也触及明治社会单纯模仿西方的种种浮浅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

此后,他认为“文学不是大丈夫的终身事业”,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曾当过情报翻译员,陆军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学校教授。1904年入大阪“朝日新闻社”。任《朝日新闻》记者和中国清朝的北京警务学堂的干部。直到1906年才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面影》。这部小说写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因和妻子感情不和,却与守寡回家的妻妹产生了爱情。这种爱情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他只有抛下情人和家庭到中国流浪,最后变成穷愁潦倒的酒鬼。小说对封建势力作了揭发控诉,对拜金主义的世俗风气作了深刻揭露。1907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平凡》,描写了才华出众的知识青年在艰难岁月中空虚而无聊地度过半生的凄凉景象,反映明治社会中“才秀入微”的不合理现象。作品夹叙夹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状况进行冷嘲热讽。

这三部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但又承受不了时代的重压,缺乏冲破现状的勇气,为时代的压力所挫伤,成为明治近代社会被排挤的“多余人”。作品通过对这些“多余人”的描写,对明治社会作了广泛的批判。另外,他的作品清新流畅言文一致,为近代日本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叶亭四迷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者。他于1908年以朝日新闻社特派员的身份出使俄国彼得堡采访,在回国时,因旅途劳累,肺病加重,于1910年死于途中,时年46岁。他还翻译了一些俄国文学作品,并写有回忆录、日记和杂文等。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年生于江户武士家庭。明治维新后家道败落,先后当过两个人的养子。漱石自幼好学,在中学时代受汉学的熏染,就对汉诗文和小说极为爱好。1888年中学毕业后入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专攻英国文学。这时期他曾致力于汉诗文的创作,后收为一集,题名《木屑录》,其书序文明确表明“予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大学毕业后,去松山、熊木等地教书,此时受到学友、俳句诗人正冈子规(1867~1902)的影响,积极参加子规倡导的俳句改革运动。1900年漱石被政府选为官费留学生,到英国伦敦学西方文学。在异国,他度过了两年“不愉快”的生活。人地生疏,经济困难,生活不习惯,又遭到西方人的冷眼使他觉得自己象“狼群中的一只长毛狗一般”,与世格格不入。1903年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1905年,漱石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讽刺、批判精神,惊动了文坛。此后,漱石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前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刚刚步入社会,诚实、憨厚、富有正义感的知识青年的形象,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和黑暗。后者则通过一个画家的眼睛,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美的世界。他以“非人情”的情感,用“无心与稚心”来尽艺术家的天职写诗作画。作品描绘了秀丽的山水,渲染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它充分表露出他的唯美主义文学倾向。这三部作品被认为是漱石的前期三部曲。

1907接受《朝日新闻》社的邀请,辞去教职成为该社文艺专栏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约10年的时间里,先后写了10多部长篇小说,均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三四郎》、《其后》、《门》是他中期创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写农村青年三四郎在东京大学求学的生活和他对女性的爱慕,以及遭到拒绝,使他的幻想破灭。表现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过程。《其后》(1909)写的是一个近而立之年的知识分子长井代助的恋爱问题,小说最后在寻求职业的烦恼中结束。《门》(1910)描写出身小资产阶级的宗助夫妇的穷困生活,悲观、失望情绪笼罩着小说,表现了一个个性觉醒者的悲哀。

1909年漱石患了严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拖着病身,仍然顽强地坚持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瞬。连续发表了《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心》(1914),这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后期三部曲”。后三部曲把创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转移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孤独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道德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创作倾向。1916年正当他执笔长篇小说《明暗》之时病情恶化,治疗无效,于当年年底病故。

德富芦花

德富芦花,1868年生于熊本县。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尔斯泰的创作和生活。1888年在熊本县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对,并开始写作。1898年至1899年发表连载小说《杜宇》,因而闻名。小说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批判封建伦理和家族制度。随笔小品集《自然与人生》(1901),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回忆》(1901)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渴望立身扬名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形象。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会政治史,以明治初年欧化主义盛行时期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天皇重臣的擅权仗势、生活腐化,也表现了受到封建礼教压迫的贵族妇女的不幸。归国后作《顺礼纪行》,抒发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寄生木》(1909)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发表《谋叛论》,用折射的方式曲折地暴露了天皇制政府的强权统治。1908年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生活。1913年写下的随笔集《蚯蚓的梦呓》,纪录了他的田园生活。同年还写有批判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黑眼睛与黄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锋芒。

德富芦花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作家,其作品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关注社会,对近代日本资本主义极为不满,探求社会出路,寄情于社会主义思想。

由于作者作品揭露深刻,大胆地触及上层统治者,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武者小路实笃

武者小路实笃,1885年出生于东京贵族家庭,父亲武者小路实世是子爵,祖父实藏为著名的歌人。他幼年进入贵族子弟学校学习院学习,青年时对文学发生兴趣。受到托尔斯泰作品的影响,在哲学上接近禅学和阳明学派,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武者小路实笃于1908年在学习院高等科毕业,入东京帝国大学社会科,次年退学,1909年发表处女作《芳子》。1910年,他和有岛武郎、有岛生马兄弟等创办文艺刊物《白桦》,提倡新的理想主义的文艺,形成“白桦”派。

他早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天真的人》(1911),长篇小说《幸福者》(1919),剧本《他的妹妹》(1915)、《一个青年的梦》(1916)以及《爱欲》(1926)等。他的作品风格朴实,通过平实的记叙,表现作者对人生明朗而强烈的愿望。如《天真的人》写一个在恋爱上遭受打击的青年,直到他所爱的女子同别人结了婚,他还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一个青年的梦》则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类爱好和平的愿望。

武者小路实笃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曾发起“新村运动”。为建设乌托邦式的社会,在日向创办劳动互助、共同生活的模范新村。1918年创办《新村》杂志。1925~1936年,主办杂志《大调和》和杂志《独立人》。其后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普及,他的新村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遭到批判。在这次批判的风暴中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在这一时期写出了一系列长篇和中篇传记小说,如《释迦》、《孔子》、《托尔斯泰》、《二宫尊德》(1929)等。

1937~1945年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的这一阶段内,他除继续创作一些戏剧和长篇小说外,还从事美术著述,有《美术论集》、《读美》、《生活在艺术中的人们》等新著刊行。战后致力于绘画,并从一般的文人画转向西洋画的制作。1951年以后完成长篇小说《真理先生》。

石川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