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2574000000011

第11章 独立人格——让孩子具有最基础的生活技能(1)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我们的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应当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对孩子虽然嘴上也说“你要长大了”,但实际上无论是父辈还是子辈都没有作好独立的准备。这些孩子同样缺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有的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鉴于此,家长应该充分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努力把培养孩子的重点之一放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

不为孩子的行为“善后”

几年前,美国着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作了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有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纽约证券公司贝尔的经历,为他寻找满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贝尔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但他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管理系。做事一向认真的他,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可还是学得格外刻苦,每学期各科成绩均是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他已是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在被问卷调查时,他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直截了当地问他:“既然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既然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贝尔的眼里闪着自信,十分明确地回答说:“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我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以后的继续走访中,许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类拔萃,与贝尔的思考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着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时又无法更改。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做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而当前,无论是从各类研究报告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责任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玩完玩具后不整理,自己的东西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不过去帮忙;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了,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做了错事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推诿,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约翰没有等到晚上放学,就哭着回到了家,送他回来的是学校里的一个叔叔。

约翰的母亲玛丽问学校里的叔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叔叔说:“放学前小朋友们排队,可约翰根本就不好好站,总是窜来窜去的,结果不知怎么就和一个同学起了冲突。老师批评了约翰几句,他就开始哇哇地哭个不停,还跟老师嚷嚷。”

“我没错!我没有打他!”约翰抢着说。

母亲玛丽向叔叔道了谢,然后拉着约翰进了门。

“怎么回事?”玛丽看着两眼红红的约翰问道。

“我不小心和马克撞了一下,结果马克就使劲儿地推我,我踢了他一脚,马克哭了,老师就说我了。”约翰脸上挂着两行泪珠,补充说道:“是他先推我的!”

听到这里,母亲基本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她语气平和地问约翰:“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没有!不是我的错!是马克先推我的!”

“好,现在我问你,如果你好好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不乱跑,你能不小心撞到别人吗?你没有撞到马克,马克会推你吗?”约翰默不作声了。“现在你再仔细想想,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你是男子汉,记住,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遇事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对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

最后,玛丽对约翰说了一句话:“你得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约翰用力地点了点头。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简单的一句话,诠释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向这位家长学习,不要心疼孩子,不要总是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是他必须要承担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踢球,踢坏了别人家的窗户玻璃,别人要他赔偿12.5美元。里根的父亲替他赔偿了,并让他今后归还。于是里根努力工作,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还给了父亲。他的父亲这样做也是让他从小学会负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一两个为粗心的孩子送书本、文具的家长,也常遇到想方设法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逃避学校处罚的家长,他们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这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正是家长的一次次宽容和过分的溺爱,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导致孩子漠视校纪,轻视规范,缺乏责任心。为人父母者,为了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请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通过家长不懈的努力,从生活点滴做起。当家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自食其力”,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让别人包办;当家长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时,孩子就会明白“自食其果”,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准确爱,不溺爱孩子

家长时常会沉溺于对孩子的无私付出,沉溺于对孩子的给予。因为我们认为给予不仅让孩子幸福,同样自己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给予虽说是幸福的,但有时给予孩子太多,对孩子反而是一种伤害。

有项调查问卷中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孩子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很多时候,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独自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父母牺牲自己所有的时间陪孩子,给予着所谓的“绝对安全”。所以,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孩子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要知道,溺爱满足的仅仅是一种替代和补偿的需要,而绝不会是孩子对爱、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的追求。成功的家教方略就是要让子女摆脱对父辈的依赖心理,辛勤工作,独立成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扔掉你手中的“甜毒品”吧!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爱孩子呢?

爱孩子有理智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家长应该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不忽视自己的需求

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全部生活内容,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牺牲品。如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过分,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在家里,在获取的同时,也要付出,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有自己的需求。

相信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能帮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其实,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况且,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变得坚强和自信。就算失败了,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挫折。

学会对孩子说“不”

家长要给孩子定出一个界限,让孩子能够接受你说“不”。比如孩子已经有了二十辆玩具小汽车,当他缠着你再买一辆,或者临睡前已经讲完了第三个故事,孩子还要你再讲的时候,就不要再对孩子让步。

很多家长知道溺爱孩子的坏处,但在生活中还是不知不觉地将孩子宝贝得不行。由此一来,家长想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溺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过,不溺爱孩子的教育并不代表是没有爱的、特别严厉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时,你可以让他的多个愿望都得到实现;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望。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所以你才会这么做。

独立,让孩子从料理自己开始

现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很少有能完全照顾自己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长方面的,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权利。

有一个女孩,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很高,为了让她把学习搞好,从小学到高中,什么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个女孩很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就给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求援:“妈妈,这里蚊子很多,怎么睡啊?”妈妈说:“你不是带蚊帐了吗?”“可是妈妈,我不会撑蚊帐啊。”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但即便如此,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要学着自己做,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自己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不会到食堂打饭,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最后被迫退学回家。有的高智商的孩子,不到20岁就考上了研究生,但还是离不开“妈妈的怀抱”。

这样“高智低能”的高材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要适应这个社会,独立地生活,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里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还有,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妈妈说:“快来,我帮你穿,妈妈上班快迟到了”;孩子想帮爸爸洗碗,爸爸说:“你先自己去玩儿吧,这儿不用你帮忙,你越帮我越忙”;孩子上学,家长帮着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着系好……

这些做法,孩子既反感,又无奈,最后就习惯接受。这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想法,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一些“尚未长大”的成年人的事,他们怕事、畏缩,宁愿继续享受母亲的照顾和庇荫,不敢进入社会。而有的中学生仍要母亲准备早餐放在桌上,洗澡完毕要母亲清理浴室,做功课似乎是母亲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母亲还要忍受他莫名的怒气,并安抚他的情绪,这些都是孩子任性和缺乏自理能力的表现。

一个14岁的男孩,学习成绩中等,在家里,除了看书学习以外,没其他事情好做,小的时候他只管吃和玩,上学以后父母就只让他学习,给他请了家教,买了电脑,其余的事情父母都替他做好,连自行车的气都会提前帮他打好。他除了学习,整天就坐在自己的屋子里发呆,学习成绩也不令父母满意。

孩子的不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一些家长。他们希望孩子独立,可是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

日本关于教育孩子有这样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有些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孩子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或担心这样不会,那样不会,很多事都替孩子担着做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能干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肯定能干。别小看自己的孩子,他们年龄虽小,其实都非常能干,很多事情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干。

为了让孩子不被社会唾弃,父母要学会“偷懒”。作为父母,很多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甚至有时候要下狠心,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吃些苦,经受考验和挫折。

父母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少批评指责,更不可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有些父母当孩子做事情动作慢时,索性代劳,把事情抢过来做;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比如,孩子的被子叠不好,可以反复教孩子;孩子不会刷牙,可以反复给孩子实验几次,并适当帮助;孩子洗衣服不干净,可以告诉他要重点洗衣领、袖口、前襟等地方,脏的地方多打肥皂……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做事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