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500000012

第12章 中短篇小说(2)

作品描述“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市镇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抵制日货的风潮波及小镇后,林老板为了度过年关,用钱买通国民党镇党部要员,以东洋货冒充“国货”,并不顾血本“大放盘”,还以“一元货”向难民们推销滞存的小百货。这样虽然换回了一些现钞,但经不住钱庄的逼债,镇党部的拘押勒索,连唯一的女儿也要被卜局长逼去做小老婆。最后林老板走投无路,只好偷偷地带着女儿外逃。那些把自己仅有的积蓄存在他手中的贫民只有发出绝望的呼叫。

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剥削和国民党压榨下,30年代初期旧中国小商业衰败的情景,表现了人民抗日反蒋的情绪。主题深刻,内容丰富,人物典型,技巧圆熟。经夏衍改编,195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电影。

春蚕

现代短篇小说《春蚕》是茅盾的代表作品,是他《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成就最突出的一部,写于1932年9月。

1929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了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同时,中国的封建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业资产阶级也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从而造成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农民破产。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但生活却反而更加贫困的事实,展示了当时“丰收成灾”的时代悲剧,从而指出了农民只有推翻反动政权,消灭剥削,才能把自己从贫困中拯救出来的深刻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老通宝,是旧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辛勤俭朴、迷信、保守。他的悲惨命运,使人同情,而他的迷信落后,又令人叹惋和深思。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老通宝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急剧破产,农民陷入贫困境地的社会根源,表明在旧中国农民不可能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而以阿多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充满了朝气,敢作敢为。他们不迷信、不保守、见识多,他们不相信单纯靠劳动就能解决农民的翻身大事,意识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并对这一社会产生疑问,体现了年轻一代农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们身上潜在的革命力量。

作品善于抓住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丰满。小说在情节上,起伏交替,生动曲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是当时描写“丰收成灾”作品中的优秀作品。

残冬

现代短篇小说《残冬》是茅盾的代表作品,是他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最后一部,写于1933年。

作品通过对农民悲惨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地主、官僚的丑恶本质,控诉了他们剥削农民的罪行。另一方面,有力地剥落了所谓“真命天子”的外壳;揭露迷信的真相和反动武装的薄弱;暗示农民运动的方向——从宿命论思想解放出来,走向坚决的武装反抗;认清促使改朝换代的“真命天子”不存在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中,而存于农民大众的身上,自己的力量,就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所谓“真命天子”的化身。

在作品中,作者首先以农民居住的村庄的荒凉与地主家坟园的生气勃勃进行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把农村阶级关系的对立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荷花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内部的腐朽、丑恶的本质,潜藏着人民对封建地主和反动官僚相结合的反动政府的仇恨与反抗。农民们虽然意识到了“活不了命,就要造反”,但由于被宿命论和迷信蒙蔽,看不清自己,只寄希望于所谓“真命天子”,致使在行动上和认识上不够彻底。作者对以阿多为首的年轻农民进行了正面歌颂,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有力地鞭挞了农民寄希望于“真命天子”的宿命论思想,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迷信和谣言是无法拯救农民于水火之中的,只有主动地走上斗争岗位,才能挽救自已的命运。

作者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口语化的语言,反映了不同层次人物的心理状态,多侧面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在结构上,作者以对照地描写开始又以对照地描写来结束,首尾呼应,加强了作品的丰满度。

多收了三五斗

现代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品,写于1933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帝国主义加紧了经济侵略,使中国农村经济陷入破产的境地,原先曾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丰收成灾”的景象。《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粮食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巧妙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民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地主阶级、投机商人的重重压榨下濒临绝境的悲惨生活及农民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在作品中,作者反反复复描写了旧毡帽朋友由希望到失望、痛苦挣扎的过程:开始听到米价狂跌,他们十分“激愤”,到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贱价卖米。可悲的是,前面的几个旧毡帽朋友还没有走开,后面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又走进了这个悲剧的舞台。作者揭露了这个罪恶的世界,揭示了农民的不幸遭遇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的,它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剧。同时,作者又以锋利的笔触把米商的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从他的“冷笑”、“要挟”到“气势汹汹”、威胁利诱,细致地勾画了他们穷凶极恶、狡诈阴险的嘴脸。从而暴露出他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罪恶本质,并通过他们逼迫旧毡帽朋友们以米换钞票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暴露了当时政局腐败、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指出了农民身受官僚资本剥削的内在根源。

在艺术上,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截取富于特征的事物,深入挖掘,并把情节发展与环境、人物的细致描写结合起来,以朴素、精练、传神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爱情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是三部中篇小说《雾》、《雨》、《电》的合称,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1~1933年,1936年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合订本。

作品以革命和恋爱为主题,写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展现了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前后,一群知识青年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如开始时高喊革命,后在黑暗现实面前妥协、蜕变的洋派青年张小川;原有革命热情,但几经幻灭,最终消沉、颓废的“多余人”周如冰;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病态人物吴仁民;走向实际斗争,决心为正义、信仰而赴汤蹈火的陈真、李佩珠等。

作品使当时的青年读者从中认识他们的同一代人,思考不同的生活道路;赞扬了反抗专制强暴的实际革命行动,肯定了为正义、光明、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对于鼓舞广大青年在革命低潮时坚持斗争,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千八百担

吴组缃(1908~1993),安徽径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长篇小说《山洪》,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等。

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是吴组缃的代表作品,1934年1月1日发表于《文学季刊》创刊号,作品的副标题是《七月十五日宗氏大宗祠速写》,这也是作品的基本内容的概括。

作品写的是“八十八房,好几百家”的地主豪绅宋氏大家族为争夺宗祠1800百担积谷而展开的复杂斗争,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塑造了宋柏堂、子寿、子渔、叔鸿、松龄、步青等一系列地主形象。主要人物宋柏堂是宋氏义庄的管事。人们叫他“笑面虎”。他巧取豪夺,不论在怎样的荒年,都向佃户横征暴敛。在其家族内部,他表面上廉洁奉公,实际上中饱私囊。其他人物,如狡诈蛮横的布店老饭、商会会长子寿,游手好闲的松龄,迂顽无能的豆腐店老板步膏,无所事事的讼师子渔以及徒有理想而一事无成的叔鸿等,都各怀鬼胎,在分崩离析的大家族中为他们各自的目的而争夺着。

作品主要围绕1800担积谷的事而展开情节,规模较大而事件集中。小说结尾写了农民抢米的场面,反映了农民运动的勃兴和地主阶级的末日。

春桃

许地山(1893~1941),福建龙溪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珠》,散文集《空山灵雨》等。短篇小说《春桃》是他的重要作品,写于1934年。

小说写了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普通生活。主人公春桃和李茂结婚刚一天,丈夫就被胡子抓走。乡间闹兵突,她就逃到北京城,靠捡烂纸过日子。不久遇到以前认识的刘向高。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两人就住在一起,其间干起了捡纸卖破烂的营生。虽不是夫妻,但在生活上互相照应,过得还顺心。后来,春桃在大街上碰见了她的丈夫李茂,他在战斗中失掉双腿已沦为乞丐。这实际上向春桃的生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她该怎样决定自己的命运?怎样考虑那两个男人的命运?

作品真实朴素地写了春桃的善良、冷静、坚强和侠义,同时也写了这两个男人面对眼前困境所表现的淳朴善良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基本美德。整个作品质朴自然,极有艺术感染力和道义感召力。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创作于1922年~1935年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收历史题材的小说8篇,其中《补天》(原题《不周山》)、《奔月》、《铸剑》是前期作品,《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等是后期作品。

作品虽然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但现实倾向极为鲜明,是历史题材与现实意义相交融的作品。《故事新编》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的感人形象,如《非攻》中竭力反对侵略战争的墨子;《理水》中孜孜不倦为民治水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补天》中富有创造性精神和坚强毅力的女娲;《奔月》中勤劳质朴、品格正直的后羿,以及《铸剑》中舍身助人、英勇无畏的宴之敖等。

作品热情歌颂这些古代英雄献身于民众正义事业的崇高品德,意在激励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创造精神,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并寄托着作者热切呼唤在现实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真正为民众事业而奋斗的新人的理想情怀。《故事新编》还批判了老子、庄子“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消极避世、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批判了伯夷、叔齐等人逃避现实、对民众不负责任的可耻行为,以此批判现实生活中消极隐退的复古思潮,张扬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

《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将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的巧妙构思,把现代生活的细节自然运用到古代生活中去,把现实批判锋芒渗透在历史故事的情节当中,熔古铸今,针砭时弊。既有历史依据,更有鲜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次,作品由批判与讽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漫画式的笔调,而这种笔调往往又带着夸张和渲染,使整个作品另具一种风格。第三,作品采取了简洁明了的速写式的笔法,写人叙事,都没有精雕细刻,但人物性格异常鲜明,故事情节明了突出。

《故事新编》把历史写活了,把古人写活了,使读者从历史和古人身上看到了“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创作的精品,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华威先生

张天翼(1905~1985),湖南湘乡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等。

张天翼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于1938年4月16日发表于《文艺阵地》第1卷第1期。

作品塑造了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当时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社会统治机构的阴暗与严重隐患,暴露了国民党官僚打着抗日的假招牌,随时破坏人民群众抗日活动的真相。

文中的华威先生是一个奔走得片刻不得安宁的“忙”人,他“不怕吃苦”、“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紧紧张张地奔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之间和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之间,哪怕是妇女界组织的“战时保婴会”,他都要亲自关照,他每会必到,但总是不得已要迟到早退。他不论走到哪儿,所讲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地教导老百姓服从在“一个领导中心”之下。华威先生有着对权力的狂热激情,到处钻营,无孔不入。他谦恭、空洞、滑稽、装腔作势、附庸风雅。这一形象是多少年来中国文化背景下庸俗官僚的典型。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生于1904年,四川安县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说选》,长篇《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

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940年12月1日《抗战文艺》第6卷第4期。

作品是暴露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阶层的丑恶特别是兵役制痼疾的名篇。主要人物是联保主任方治国、土豪邢么吵吵和新任县长。方是有名的软硬人,欺软怕硬,见风使舵。他听说新任县长要整顿兵役,就急忙向县里告密,把土豪邢么吵吵已经缓役四次的第二个儿子抓了壮丁。这使得方邢二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他们在一个茶馆厮打了起来。但是,正当两人打得鼻青脸肿时,有人从县城回来说,邢的大哥宴请了新任县长,邢的儿子已经被“开革”出来了。

作品尖锐地揭示了国民党官僚营私舞弊,地痞恶棍横行霸道的种种罪恶,揭示了国统区兵役制的欺骗性。

作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方面都独具匠心。在矛盾激化到高潮时,突然一转笔,是一个令人惊愕及目瞪口呆的结局。讽刺意味和喜剧气氛只是表面的,主题是深刻的,严肃的。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现代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他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943年5月。

小说通过革命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农村中新事物和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了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作品在歌颂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农民们所取得的胜利的同时,揭露并批判了在根据地还残存着的恶霸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旧意识,特别是生动地暴露出农村小生产者精神上的落后性,嘲笑讽刺了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的愚昧可笑。作品有力地表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只有通过人民当家的民主政权,农民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