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500000014

第14章 中短篇小说(4)

高晓声,生于1928年,江苏武进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解约》、《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短篇小说系列《陈奂生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品,到1991年上,已发表《“漏斗户”主》、(载《钟山》1979年第2期)、《陈奂生上城》(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陈奂生转业》(载《雨花》1981年第3期》、《陈奂生包产》(载《钟山》1991年第1期),《种田大户》(载《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陈奂生战术》(载《钟山》1991年第3期),《陈奂生出国》(载《小说界》1991年第4期)7篇。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小说,塑造了陈奂生这样一个改革大变动时代的农民典型。陈奂生因不善经营而赢得“漏斗户”主的称号。1978年落实超产奖政策后,他尝到甜头,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为搞副业,他上城卖油绳,患感冒被县委书记的轿车送到县委招待所,花5元钱住了一宿,心理不平衡,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回村后,担任大队采购员,由于与地委书记的关系,不仅完成采购任务,而且得到600元奖金。发财后,平添许多烦恼和“惶恐”,便决计辞职干老本行。他一门心思种田,当年获得丰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钱。别人劝他搞副业,他怕担风险,就大包产,成为种田大户。一次偶然的出国机会,又逢到种种奇遇。

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悲喜交集地写出处于改革时代的中国农民终于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于传统的精神重负使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这个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陈奂生性格已成为国民性格中美德和弱点的一面镜子,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受戒

汪曾祺,生于1922年,江苏高邮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作者以如歌之笔展现了江苏高邮地区的风俗人情。明子(明海)到荸荠庵当小和尚。荸荠庵住着师父普照、舅舅、大师父仁山、二师父仁海夫妇、三师父仁渡。仁山当家、管帐,还吃水烟。三师父有过不少相好。荸荠庵既是佛门,又是人间,和尚们没有早课、晚课,不讲清规戒律,打牌、赌博、吃肉。明子每天开山门扫地,烧香、念经,过佛门生活的同时,又挑水、喂猪、画画,和与荸荠庵相邻的小英子一家和乐相处,与小英子一道看场、干农活、唱歌,过着人间常人的生活。小英子妈收他做了干儿子,他也常搭英子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油盐。

明子要到城里善因寺受戒时,小英子充满好奇心,受戒后她来接明子,问他不少受戒的事。在归家的船上,她问明子:“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终于眼睛鼓得大大的,说:“要!”在进入佛门的同时,重归了人间。作者在佛与人之间的对立与调和中表现出对人与人性的尊重。

小说展示了普通人淳朴善良的美德、爱情,描绘了高邮地区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作追求“有益于世道人心”,善于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怀乡念旧,而不刻意于情节结构的平衡严谨,以求“如行云流水”的妙趣,语言质朴淡雅,在优美的画意中具有抒情诗般的节奏感。他的小说因此被称为“风俗化小说”。《受戒》已被译成英、法、德等文字。

人到中年

谌容,生于1936年,祖籍四川巫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人到中年》等。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是堪容的代表作品,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1期。1980年6月出版单行本。获1977~1980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

1961年,24岁的医学院毕业生陆文婷被分配到一所大医院当眼科医生。她严格遵守医院规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业务。别的女孩频频约会,而她形单影只,默默工作。4年之后,傅家杰这位在金属研究所专攻金属力学的“书呆子”闯入了她的生活,两人相恋并结婚。夫妻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各自成为业务骨干。

十几年眨眼即逝,他们都步入中年。可仍是56块半工资,一家四口12平方米的房间。沉重的工作负担,简陋的生活条件,使陆文婷心力交瘁。一天下午,当陆文婷给3个病人做完眼科手术后终于支持不住而躺下。傅家杰将妻子送至医院检查,发现竟是“心肌梗塞”。一个半月后,陆文婷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一个雨后的上午,傅家杰扶着病弱的妻子,迎着朝阳和寒风,艰难地走出医院大门。作品着力塑造了陆文婷这一外柔内刚、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中年知识分子典型,及时而较准确地提出应重视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

小说采用意识流动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结构方式,是中篇小说结构上的一次突破。小说格调深沉,构思精巧,语言清丽,诗情闪烁,是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优秀作品。

如歌的行板

王蒙,生于1934年,原籍河北南皮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短篇小说《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等。

短篇小说《如歌的行板》是他的着名作品,描写了周克和萧玲的爱情纠葛和人生命运。《如歌的行板》原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根据一首俄罗斯民歌写成。悠长缓慢、情感真挚,表现出由不断增长的悲哀到热切渴望的心理。小说以此命名,试图揭示主人公的特殊命运和社会历史的轨迹。

作品通过贯穿始终的音乐片断描写和听觉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意识流程和他对人生信念的追忆,较为广阔和深刻地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显示了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变化及客观必然性,语言流畅风趣、婀娜多姿,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具有抒情色彩。

此外,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传统小说中故事、环境、人物的限制,把社会矛盾焦点积聚在人物心理上,形成时间、空间上的多层次,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放射性结构。

人生

路遥,生于1949年,陕西清涧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

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品,原载《收获》1982年第3期,获1981~1982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2年11月出版单行本。后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

小说叙述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未能考上大学而回乡当了民办教师。但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通过关系挤掉了高加林。正当他十分悲伤的时候,同村的姑娘巧珍以一片痴情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高加林从此振作起来,重新激发了对生活的热情。一次去城里掏粪饱受屈辱,他发誓要到城里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副师长的叔叔转业回地区行署当了劳动局长,高加林便被调到县委当宣传干事。

这时,县广播站播音员、高中同学黄亚萍爱上了他,高加林经过痛苦的抉择,终于抛弃了痴情的巧珍而转向黄亚萍。正当他编织着未来的美梦时,走后门调到县里工作的事情败露,无情的现实又一次把他抛回了农村。与黄亚萍的关系终结了,巧珍也赌气另嫁他人。高加林面对的将是一个无奈的人生。

作品通过描写高加林事业上的坎坷道路以及与巧珍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中国变革时期多种现实矛盾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小说发表后影响很大并引起争论。作品语调深长幽远,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生于1946年,山东五莲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19个坟茔》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是李存葆的代表作品,初载《十月》1982年第6期,获第二届(1981~1982)优秀中篇小说奖,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单行本。曾先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和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