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500000016

第16章 长篇小说(1)

激流三部曲

现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着名文学家巴金1904的代表作。完成于1940年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的家乡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它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和细腻、流畅的风格,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生动反映了封建制度由衰落走向崩溃的趋势,热情歌颂了一群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和不断觉醒、坚决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

其中最优秀的是《家》,它掀开了高氏豪门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帷幕,把他们互相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的溃败实质呈现给了世人。其中还塑造了封建卫道者高老太爷和受新思潮激荡而觉醒的觉慧、觉民以及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觉新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觉慧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并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最后叛逆了封建家庭走向了新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和巨大的感染力量,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启蒙教育、使他们挣脱封建枷锁和争取光明幸福的前途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

作品语言朴实无华、流畅自然,结构紧凑严密,情节波澜起伏、痛快淋漓,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它不但被改编成了话剧、电影和地方戏曲广为传播,还被译为了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的问世,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了深受广大读者爱戴的文学艺术大师。

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生于1901年,安徽霍印人,主要作品收在《蒋光慈文集》中。长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是他的代表作品,1926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

小说以酣畅率直的笔墨,塑造了一个现代革命青年汪中的形象,叙述了主人公汪中自1915~1924年10年间的漂泊历史和内心的不平愤恨心情。

汪中是一个佃农的儿子,父母被地主索租逼死后,四处流浪,沦为乞丐,备受风欺雨虐,人讥狗咬。后到汉口当旅馆茶房、纱厂工人,在二七大罢工中,因参加工会被捕。出狱后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又到广东入黄埔军校,在北伐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

小说通过江中这个形象,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书信体形式,洋溢着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浪漫主义激情,颇有革命鼓动性。

倪焕之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品,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作品较为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十几年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同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革命及其失败等历史大事变,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面的或侧面的反映。

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富有理想、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辛亥革命后,他曾把救国的“一切希望悬于教育”,真诚地期待着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的黑暗与龌龊。这时,他与改良主义者蒋冰如心气相投,通力合作办教育,但却受到以蒋士镳为代表的旧势力的种种阻挠。他还憧憬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上一个思想趣味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但婚后金佩璋很快就为家庭劳动所改变,与婚前判若两人。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五四”运动爆发后,倪焕之积极参加。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他开始认识到:社会是个有组织的东西,“要想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地干不可”。因而他抛弃了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开始从革命出发考虑教育问题。

在“五卅”运动中,他从工人运动的兴起,想到了迟悟的农民阶级,便立即与王乐山商量,制定了乡村教育计划。不久,大革命失败,王乐山被杀害。倪焕之感到痛苦和幻灭,只好借酒浇愁,不幸患了肠窒扶斯病,终于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离开人世。倪焕之的死,唤醒了金佩璋。她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为自己、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而这时的蒋冰如却甘愿拜在已成为国民党党棍的蒋士镳的脚下,走上了退缩的道路。

倪焕之所走的道路,适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进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小说是把倪焕之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来描写的,一方面赞扬了他不断追随时代前进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批评了他感情脆弱、易于幻灭的性格弱点。通过对他的发展历程的描绘,作者还否定了蒋冰如所坚持的改良主义道路,而肯定了王乐山所代表的与工农结合、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的方向。

小说前半部描写生动细腻,结构也匀称缜密。后半部缺乏中心情节,描写也粗疏平淡。对于革命者王乐山的描写,也不如其他人物来得立体清晰。这种前后的差别,主要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所要表现的思想存在着距离有关。这部作品虽然存在不足,但就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而言,它无疑是奠基作品之一。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印发单行本时,改为现名。它同后来续写的《春》、《秋》组成了《激流三部曲》同时成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

作品以五四时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以封建大家庭高家为中心,通过高家的孙辈觉慧与鸣凤、觉民与琴、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不同生活道路的选择,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觉醒与抗争,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与戕害。矛头集中指向专制主义这个封建统治的核心,揭露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祖父辈的专制以及封建大家庭中专横、伪善、倾轧、堕落的丑恶内幕,暴露封建旧社会的阴森黑暗,为正在分崩离析的衰老、没落和腐朽的旧礼教旧制度的象征一家,敲响了丧钟。

全书人物众多,有血有肉,尤其是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3个主要人物,有简明的思想性格特征,达到了充分的典型化。青年女性如梅芬、瑞珏、鸣凤等的描写,在书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艺术结构宏大,事件繁复。作者巧妙地把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青年爱情故事的情节发展主线纠结在一起,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地展开,紧凑而严密。抒情手法与细腻的心理刻画相结合,语言明丽,委婉流畅,形成浓郁而深邃的抒情诗般的艺术境界。

子夜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题名“子夜”暗示作品记述的内容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里。全书共分19章,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作家通过对他为振兴民族工业挣扎、奋斗终于失败的历程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证明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

小说自吴老太爷由乡下来上海,发病而死,吴府发丧开端。由此引出了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这些工业、金融界的巨头及其他头面人物。接着分主、副两条线索叙述。主线是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吴荪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托公司为依托发展民族工业。他虽吞并了8家中小工厂,以实现“鸿图”,但却遇到了美国财团势力支持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排挤、控制。再加之军阀混战,农村破产;货运停滞,销路大减,终于破产。副线是吴荪甫和工农群众的矛盾;吴荪甫为摆脱困境,加紧对工人的压榨,激化了与工人的矛盾。

作品生动地描述了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情况,以及吴荪甫对工人、农民运动的阴暗心理。除主、副线之外,作品还将笔触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这个“工业的金融的”大都市的点缀。

作品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笔力雄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山雨

王统照,生于1897年,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雨》、《纯华》等。

长篇小说《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出书不久,遭国民党上海党部的查禁,经开明书店与作者函商,删去第24、25章,始得发行。1949以后,作者增添了删去的两章,又对全书文字加以修改、调色,于1955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品以军阀统治下的山东农村为背景,通过对陈家庄变迁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榨下农村经济的迅速凋蔽,表现了老一代农民安本守业思想的破灭和新一代农民挣扎、奋斗和觉醒的曲折过程。

小说纵向以奚有大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变异为中心线索,横向编入其他人物的命运遭际和人生出路,构成一幅阴郁悲壮的农村破败图,表现出中国农村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巨变形势之中。

小说命名寓意深刻,风格浑厚扎实,文笔凝练细腻,人物鲜明生动,地方色彩浓郁,是作者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八月的乡村

萧军(1907~1988),辽宁义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中篇小说《涓涓》,短篇小说《跋涉》、《羊》、《江上》等。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3~1934年。1935年收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中,1935年由上海奴隶社出版。

作品描写东北人民革命军一支仅有9人的小队,在转移过程中的战斗经历。具体描绘了东北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历史,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员、铁鹰队长、李三弟、崔长胜等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较成功地塑造了萧明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全书响彻着革命英雄主义的音调,写得尖锐、雄浑、遒劲,画面少修饰,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近生活的原型。

鲁迅曾为此书作序,肯定作品具有“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的现实主义成就。

骆驼祥子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从反映市民生活的深度和艺术魅力两方面审视,《骆驼祥子》代表老舍创作的最高水平。

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和深深的同情,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从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开始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悲剧历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

军阀、特务、车厂老板乃至虎妞,都如同毒蛇一样,死死地缠着祥子,害得他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形象。老舍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虎妞外貌又老又丑,个性泼辣、厉害、粗鲁,从里到外,都被作者描画得活灵活现。另外,通过虎妞畸形的、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也巧妙地反衬出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这3个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光辉。

老舍是一位艺术修养很高的作家。《骆驼祥子》以写人物为构思的中心,围绕人物的命运编织故事情节,这是老舍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老舍酷爱民间文艺,《骆驼祥子》明显地吸收了民间说书的表现方法。

《骆驼祥子》远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搬上舞台,并成为首都北京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新时期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死水微澜

李劼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中篇小说《同情》,短篇小说《好人家》等。

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代表作品,1936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小说以1894年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时代背景,描写了四川成都附近乡村小集天回镇的袍哥势力与教会势力之间的争斗。袍哥首领罗歪嘴本是一个无恶不作之徒,却趁义和团、红灯教进行反帝斗争之机带头打教堂、杀洋人,一时很有迷惑力。土地主顾天成,因遭罗歪嘴的愚弄,家财丧尽而走投无路信了洋教。义和团失败后,他乘机报仇,指控罗歪嘴策划捣毁教堂,官府只得追捕罗歪嘴及其同伙,而顾天成则借教会势力,四处抢地占房,并霸占了罗歪嘴的姘妇蔡大嫂。

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变动在四川这滩死水中引起的细波微澜,揭示了帝国主义势力的猖獗和封建势力的嚣张,以及下层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凌辱。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地方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感。

淘金记

长篇小说《淘金记》是沙汀的代表作品,写作于1940~1941年,曾以《筲箕镇》,《北斗镇》为名,分别发表于1942年《文艺阵地》第7卷和1943年《文学创作》第1卷上。1943年5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以《淘金记》为名出版发行。

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四川的一个小镇为背景,逼真地描写一场乡绅们为开采筲箕背金矿而掀起的一场内讧,刻画了一幅富有个性的地主阶级群丑图。土豪流氓白酱丹刁钻毒辣;帮会头子林幺长子骄横凶悍,满脸无赖气;地主何寡母精于算计,吝啬残忍。他们虽性格不同,却都贪婪钱财且互相倾轧争斗。白酱丹耍诡计,组织城乡势力,挤垮了对手林幺长子,制服了筲箕背主人何寡母,强行掘了何家的祖坟,反叫何家包赔巨款。何寡母在这场争斗中败北,便将自己的损失通过给小佃户加租来补偿。

小说叙写了地主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思抗敌,而忙于发国难财的丑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中,用人物的言行完成了各自的性格塑造。

生死场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集《牛车上》等。

长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品,写作于1933~1944年,1934年8月由奴隶出版社印行,共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