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6000000015

第15章 亚洲其他国家作品(2)

正当薇薇陷入思想危机之际,她发现自己已有身孕,并感到丈夫还是真心爱她的,又回到丈夫身边。可是不久,她小产了。薇薇对死水般的生活是不满意的,但她不愿伤丈夫的心,只好默默地忍受着。后来,她也患了肺病。吴梭汉还是很爱她,让她得到最好的治疗。按照西方医学的要求,他们分开餐具和卧室,这又增加了薇薇精神上的痛苦。吴梭汉看不起缅甸医药,断定除西医外,“没有一个缅医会治肺病”,不让缅医为薇薇看病。

太平洋战争爆发,德钦党领导的缅甸革命军与日本人合作,赶走英国人。吴梭汉代表的英资公司倒闭,现款被没收。吴梭汉冲着薇薇说:“大概是德钦奈乌的命令吧!”后来,觉悟的德钦党人又酝酿着赶走日本鬼子。郭奈乌参与这一活动,被日本人逮捕。吴梭汉怕受牵连,不许薇薇去见哥哥一面。薇薇痛心地对吴梭汉说:“你不可怜我……你也不爱我。”从此病情恶化,第3天拂晓,薇薇挣扎着起来去取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本。小日记本记录了她婚后“心灵的创伤”。可是她昏倒了。就在西医给她打针的时候,她离开了人间。

莎莉娜

《莎莉娜》是马来西亚作家阿·萨玛德·赛义德的长篇小说,通过莎莉娜血泪斑斑的身世,控诉了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

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女主人公莎莉娜本是一个珠宝巨贾的千金小姐,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正当如花似玉的年龄,有着美丽的前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新加坡。在一次轰炸中,她的家被炸,一家人除她之外无一幸存。转眼间,莎莉娜由千金小姐变成举目无亲的孤女流露街头,沦落风尘,当了妓女,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次,在酒家遇上一个酷似她昔日男友的海员阿卜杜尔,从此与他姘居。然而阿卜杜尔却是专门玩弄女性的坏蛋,对莎莉娜百般凌辱。莎莉娜忍无可忍,听从房东太太劝告,毅然离开新加坡到吉兰丹谋生,但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那里也不是乐土。莎莉娜在异乡漂泊,仍然逃不脱等待她的厄运,最后还是返回她原来住的地方。

这部小说曾获马来西亚语言图书局的长篇小说竞赛荣誉奖。

被折断的翅膀

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写于1911年。

小说叙述了“我”与贝鲁特城富家女萨勒玛相识,并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是城里的保罗大主教为了侵吞萨勒玛的家产,强迫她父亲法里斯把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曼苏尔。由于萨勒玛迟迟没有生育,遭到了曼苏尔的百般虐待。5年后,萨勒玛怀了孕,但她的孩子却在生下的当晚就死了。她万念俱灰,也于第2天黎明前离开了人世。

作品的情节并不曲折,但由于纪伯伦能体会到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阶级之间的深渊,把他们的个人遭遇同社会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写出了萨勒玛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但他滥用父权,只知屈从于主教的意志,而毫不顾惜女儿的感情和幸福,终于酿成惨剧。

作者通过法里斯的形象抨击了当时的封建陋习。曼苏尔,特别是保罗大主教是恶势力的代表,从他差遣仆人唤法里斯去见他的情节描写中,就使人感到了他的权威之大。他凭借自己的神职身份,掌握了全城人的命运,而折断“我”和萨勒玛翅膀的正是这个教权人物。作品中他虽没有出场,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们的命运。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阿拉伯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习俗的凶残冷酷。作者既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写了萨勒玛的不幸遭遇,也间接地指出了她的悲惨结局是同她的软弱和屈从分不开的。纪伯伦前期的这些作品,反映了黎巴嫩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封建军事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僧侣和旧的因袭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代表了苦难的阿拉伯人民的心声,受到了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促进了阿拉伯小说创作的发展。后来阿拉伯文坛著名的小说家迈哈穆德·台木尔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故乡

《故乡》是李箕永的作品,创作于1938年。

李箕永,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是朝鲜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乡》,反映了“卡普”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乡》取材于30年代前后的朝鲜农村现实生活。作家在《给<故乡>读者》一文中曾说过:

这部作品,佃农们——元德村农民们反对地主恶毒榨取的斗争是基本的故事梗概。同时,我把这个农民的斗争和城内丝织工厂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企图反映工农联盟的思想。站在他们斗争前列的是他们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金喜俊。我企图通过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创造出一个出身于农村的新型知识分子,也企图描写元德村农民们在他的领导下怎样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处境和力量,以及他们怎样投入了火热的斗争。

作者在《故乡》中,通过元德村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表现了20、30年代朝鲜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方面,愤怒地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同朝鲜封建地主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强行采取“土地调查”、“大米增殖”、“供出粮食”和“征用民夫”等罪恶手段对朝鲜人民进行政治迫害和经济掠夺的罪行,无情地揭穿了亲日派地主及其代理人、二地主安承学虚伪面孔和豺狼本性;另一方面,又广泛地描写了朝鲜农村的巨大变化——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农民群众的迅速觉醒和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朝鲜农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金喜俊所领导的有组织的抗租斗争在丝织工人支持下所取得的胜利,正是当时朝鲜工农革命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的艺术反映。

《故乡》中突出描写的主人公就是革命知识分子金喜俊。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忧国忧民的新型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东京的学校毕业之后,他满怀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当他目睹元德村农民惨遭压迫和剥削的苦难处境时,深感朝鲜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他热血沸腾,一心想要同故乡人民“干一番事业”。他决心唤醒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当他发现:自己接触的“青年会”是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推行民族改良主义的组织时,曾一度陷入失望、彷徨和苦闷之中;但是,他深信:“光明拥有打退黑暗的威力,尽管是一星灯火,黑暗却不敢触犯它。”他毅然同“青年会”分手,坚决到农民群众中去。

为了接近农民,他向农民学习铲地和插秧等各种农活,竭尽全力创办农民夜校和农乐队,想方设法、不辞辛苦地团结和启发群众,努力提高农民的觉悟。他既善于团结青年农民,又能耐心启发老一代农民,不断发展和扩大革命农民的队伍。但是,他决不高高在上,总是谦逊谨慎地为农民排忧解难,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他能抓住斗争时机,机智勇敢地发动和领导农民的抗租斗争和缫丝工人的罢工斗争及捐助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元德村的农民斗争,迫使二地主安承学不得不答应农民的要求,使抗租斗争取得了胜利。

金喜俊的革命经历生动表明;革命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的斗争活动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显示出革命的先锋作用。

当然,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个人力量描写得多,组织力量表现得少;无产阶级气质不足,小资产阶级感情有余;对学三的粗暴同他的一些谦逊的性格是矛盾的,等等。产生这些缺点,既有作家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当时无法克服的客观上的原因,不可苛求于作家。

二地主安承学是《故乡》中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也是地主闵判书的凶恶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贷和收租而成为村里的暴发户。他刚刚来到元德村时,本是一个毫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流浪汉。由于狡猾诡诈,善于钻营,在郡里弄到了一个雇员的差事。接着,这个人人唾骂的坏蛋又得到了地主闵判书的垂青和信任,让他成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处催租逼债,为非作歹,人面兽心。他认贼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来,又是一个奴颜婢膝甘当洋奴的民族败类。

《故乡》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于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创作同类革命知识分子的继续和发展。作家曾说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给‘卡普’作家们提出了创作与运动的新形势相适应的主人公的光荣任务。《故乡》就是这一课题的回答。”应该说,这一光荣任务,首先由李箕永胜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乡》中生动地展示了朝鲜农村的民俗风貌。如:农乐队的歌舞、婚礼的欢庆和生日的祝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的描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于利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动,通过自然景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抗租斗争胜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写:

……灰黑色的云彩已经开始在天空的一角渐渐地散去,它仿佛向人们预告:光明就要来临……”这种景物描写是寓意深刻的,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胜利就在眼前。

黄昏

长篇小说《黄昏》是韩雪野30年代的代表作。

韩雪野生于1906年。朝鲜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是朝鲜现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黄昏》因第一次表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内容,而在朝鲜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说描写1929年至1933年间,在日本殖民当局控制下的汉城一家纺织会社里发生的故事。从农村来汉城求学的丽顺当家庭教师勤工俭学。后因被辞退而拿不出钱支付学费,只好找和自己一起来汉城读书的俊植借钱。在纺织会社做工的俊植因参加了先进工人组织而充满了活力,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下,俊植给丽顺讲革命道理,启发她的阶级觉悟。丽顺最后在摆脱了和京才的感情纠葛以后,下决心在纺织会社当了工人。会社社长安重书以体检为名行解雇工人之实,俊植小组的成员们号召工人和资本家斗争。他们提出改善工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要求被拒绝。俊植号召全厂工人立即罢工。

1929年至1933年,正值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困境,加紧对朝鲜进行经济压榨,朝鲜的一些资本家则投靠日本财阀,将经济损失转嫁到工人身上,实行“产业合理化”政策。其实质即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缩减工人工资。于是工人生活条件进一步恶化,大批工人失业,这些情况激起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成自觉的政治斗争。罢工斗争席卷各地,工人阶级以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朝鲜历史舞台。《黄昏》就是以汉城一家纺织厂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所谓“产业合理化”政策为基本情节,反映了30年代朝鲜现实社会的特点,突出了当时工人阶级反对买办资产阶级的时代强音。

作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想写一部工人阶级反对“产业合理化”政策的作品,以填补当时朝鲜尚未出现真正表现新兴无产阶级作品的空白。于是他利用1934年至1935年被关押在全州监狱的时间,继续完成被迫解散的“卡普”那高尚的未竟之业。没有灯、没有纸和笔难不倒他,他在脑子里构思全篇。出狱后的1936年,他便在报刊上连载,及时地反映了工人阶级为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正确性,以及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转入自觉斗争时,先进分子如何在新与旧的矛盾中不断成熟的历史经验。

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一批鲜活、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被精心塑造出来。

男主人公俊植是个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青年。贫苦农民的家境与出身使他自幼就产生了向往美好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在汉城读书因参加罢课被学校开除而进了工厂。他有机会学习到马列主义理论,立下为无产阶级美好前景而献身的志向。在对资本家的斗争中,他逐渐锻炼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他胸怀宽阔、沉着冷静,有领导艺术和组织能力,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他对丽顺之爱,不仅是男女之情,而且也是阶级之爱。他把对丽顺的培养视为壮大阶级队伍的努力,不仅从经济上帮助她,更重要的是对她政治上的关怀和帮助。他认识到爱情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因此,当丽顺苦闷彷徨,徘徊于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时,他用革命道理教育她,“只有劳动的人们才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永远生活在一起”。俊植身上表现出无产阶级新型的爱情观。他的性格特征不仅与30年代朝鲜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时代特色相呼应,而且体现了当时朝鲜工人阶级的理想。

丽顺是个经过社会和阶级斗争磨炼后逐渐成熟起来的新女性。她聪明善良,同俊植一起在农村长大。初时亲如兄妹,后来萌生了男女爱情。家庭教师和纺织会社职员的工作,使她接触到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她开始与接触进步思想的俊植有了思想和感情上的差距。与知识分子京才的相识,更使她沉湎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难以自拔。是俊植给她讲的革命道理,引起她对人生的思考;是安重书、金载堂的卑鄙,京才的软弱与动摇才使她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来生活在狼群之中。她在工人中间发现了充实的生活,在阶级斗争的洗礼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丽顺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说明普通农民成长为工人阶级一员的艰苦性与曲折性,具有时代气息。

京才是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东京上大学时也曾因敢于抨击时弊、追求真理与光明而成为进步者中的一员。但是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又使他虽有很高的理想,却缺乏大胆斗争的勇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他同情工人的悲惨遭遇,却难以同罪恶的家庭决裂。在尖锐的阶级对立中,他企图把爱情当作逃避现实、摆脱个人痛苦的避风港,动摇于丽顺与玄玉之间。一旦得不到爱情,他便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当工人运动冲击到资产阶级统治时,他感到恐惧、茫然,最终出于阶级本能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和没落的资产阶级一起步入“黄昏世界”。

《黄昏》这部小说为表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反映年轻一代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追求,在艺术技巧上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