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6000000020

第20章 非洲现代作品(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马尔被强征入伍,参加法国部队,曾经两次负伤,得到一枚军功奖章和一枚战斗十字章。但是,乌马尔在战争中的收获不是这两枚奖章,而是认识了殖民主义统治的实质,找到了自己失去祖国和民族遭受凌辱的原因。所以,乌马尔复员后,虽然有在法国安家的机会,但他却毅然携着法国妻子伊扎贝拉回到了塞内加尔。他选择了一条困难而危险的道路。他是一个黑人,居然娶了一个白人妇女做妻子,这在他的同胞们看来是对自己民族的背叛,而在法国人看来,伊扎贝拉则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乌马尔为此受到亲人的指责和白人殖民者的侮辱。但是,乌马尔顶住了这双重的压力,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他放弃自己精通的捕鱼生涯,改学种田,把收获的粮食低价出卖或无息借给黑人同胞,使他们免受殖民者的残酷经济剥削。他还耐心向年轻人宣传新思想,帮助他们克服旧的传统和摆脱落后生活方式的束缚。他成功地团结了年轻人,争取了老人,使他们认识到组织起来,办示范农场,组织合作社,同殖民主义者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的意义。乌马尔的事业有利于祖国和民族,却威胁着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敌人采取阴谋手段暗杀了乌马尔。乌马尔死了,但他的事业在继续,他的同胞在前进。人民用斗争和胜利来歌颂这位塞内加尔的忠实儿子。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的情节是沿着新思想意识同旧传统观念的矛盾,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同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这两条彼此交错的线索展开的,其中主要矛盾是种族矛盾。乌马尔·法伊的形象就是在这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塑造成功的。乌马尔这个在铁与血的战火中觉悟了的青年黑人,在伊扎贝拉因被雅克侮辱而提出一起回法国时,他深情地说:“我知道卑屈和受辱的滋味,所以我了解你是怎样痛苦。

可是,我,我应该到哪里寻求我的自尊呢?如果我不在我生长的家乡寻找,还到哪里去寻找呢?”是的,乌马尔是用一腔热血和整个生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自尊可贵并不在于他能生男育女,也不在于他会穿漂亮的衣服。最主要的是他的祖国”,“必须揭开一切事情的秘密,掌握一切事物的秘诀,为人民造福”。他不能忍受没有祖国的痛苦,于是他仇恨、反抗、斗争,立志要夺回他和他的同胞们失去的一切——独立、自由、做人的尊严。在轮船上,他两拳打倒了科佐诺公司的管事;在码头上,他同船长和海员们进行了力量悬殊的搏斗。他成了弱小者和被压迫者的保护人。

接着,他为了改变祖国听命于人的状态,实行一系列宏伟计划,进行艰苦劳动。殖民主义者船长不是挥舞皮鞭叫嚣“我让他知道知道,在这里谁是主人”吗?乌马尔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胞们;黑人是黑非洲的真正主人!正是在揭示和解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与殖民主义统治这一主要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乌马尔的坚毅、刚强的性格特征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但是乌马尔的形象之所以丰富感人,还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善良、温柔的一面。

作家通过新思想意识和旧传统观念的矛盾,来刻画乌马尔性格的这一面。乌马尔爱人民、爱家乡,尽管他在战争中在欧洲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就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一样”,“内心深处的确蕴藏着自己民族的传统精神”。

另一方面,他同旧的传统观念的斗争也是勇敢坚定的:他娶了一位法国妻子,并将她带回家乡;他动员母亲为他解除与阿伊达的婚约,拒绝按当地习俗娶两房妻室;他父亲是清真寺的教长,但他从不去做礼拜;他不顾别人的议论,离开父亲的宅子,在树林里盖起了新屋;他放弃家族世代捕鱼的传统,改学种田;他尊重混血儿送齐列,努力促成她和医生阿格鲍的婚事……这一切行动都体现出新思想意识的光辉,都是对旧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决裂,说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甚至毫不容情地指责他同种族的同胞所固有的缺点:他们的宗派主义,阻碍社会进步的等级偏见,狭隘的种族观念,以及他们本能上某些‘反白种人’的幼稚病”。在这类斗争中,他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韧性。当他发现固执守旧的父亲不肯接待他和他的妻子时,他很难过。在同父亲谈话时,虽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又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儿子违背父亲的意志是很痛苦的”。当母亲问他为什么不祷告时,他搂着母亲说:“难道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吗?”乌马尔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他在妻子面前也不是帝王和主人,而是充满了信任、尊重和友爱,处处表现出无限的柔情。他对青年们坦率、诚恳,是他们的兄弟、朋友、带路人。他的“小棕榈林”成了青年们集会和讨论青年的未来、民族的未来、非洲的未来的场所。乌马尔对老年人分外尊重。在长老会议上有人提出要用祭神来消除蝗灾时,乌马尔则以诚恳劝告和耐心说服,把自己的进步思想变成同胞们的集体行动。乌马尔对戈米斯老人说:“我是想办一个示范农场,使我们的全体人民以后都能得到它的好处,我今天就是来问你愿意不愿意同我合作……我们的人民习惯由老人带头做事。过去也有过您的时代,可是您不应该做我们时代的旁观者”。字字声声充满了信任与期望。

如果说,在同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集中表现了乌马尔性格刚的一面,那么,为了同传统观念作斗争,他在团结群众从事进步事业的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了其性格柔的一面。作者就是通过这两条线索,来塑造乌马尔的形象的。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在艺术上是很有感染力的。强烈的爱憎,正是小说艺术力量之所在。在作品中,当作家的笔锋一触到他那美丽的祖国和亲爱的人民时,笔调便温柔、妩媚,充满诗情画意;然而,一旦笔锋转向殖民主义者,则文字如利剑。而且这种爱和恨的感情总是交替出现,使善与恶、美与丑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小说一开始就把黑非洲热带森林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

轮船缓缓地逆流而上。河水滞重而浑黄。河的一岸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上面长满灯心草,成了鳄鱼隐避的地方。远远望去,有一带灌木丛,阴森森的,好像隐藏着许许多多危险。鸟儿翅膀拍打着芦苇,一行接一行笨拙地飞翔。马拉布在岸边苇丛里捕鱼充饥,不时振翅冲上天空。

面对家乡迷人的景色,作家借主人公乌马尔的口抒发了他深情的爱:“乔多尔·卢梭要是看见这副景色……可惜他没到此地来过。”

但是,接下去,作家笔锋一转:

“滚到你们原来的地方去,畜生!”一个白种人喊叫着,黑人都惊恐地看着他。可是谁也不愿意去淋这么大的雨。于是白人就用皮鞭抽打他们。出乎意外的抗拒行为激怒了他,他不分男女老幼,一个劲地来回乱抽。狭窄的过道里乱成了一团。有些人跌倒在地板上。

突然来了沉重的两拳!一拳打在颚骨上,紧接着第二拳

打在肚子上,白人被打倒在地上了。

在白人面前站着一个黑人……

这两个男人面对面地站着,互相怒目而视。

这是多么深切的恨!这种强烈爱憎感情的对比描写,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终,而且每一次白人殖民主义者的出现,总会有一场暴风雨。那是仇恨的旋风,反抗的风暴!它是那爱祖国、爱人民的涓涓流水和熠熠春风的必然产物,是艺术家感情世界的真实写照。可见,作家感情的恳切真挚程度,是决定作品艺术感染力大小的最重要条件。

乌斯曼作品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点,就是善于运用诗的激情、戏剧中精粹的对话和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中,作家很少对人物做长篇叙述,而是通过他们做什么、怎样做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比如小说对清真寺教长——乌马尔的父亲姆萨·法伊的描写就如此。

他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也痛恨殖民者,但又是个传统观念的顽固坚持者。他最反对儿子乌马尔的行为,但他从不像罗卡伊亚那样喋喋不休地抱怨,而是用行动表示不满。接到乌马尔和伊扎贝拉回国的电报后,他“坐在席子上,低着头,一个个地拨着念珠,一句话也没说”。正当全家“鸦雀无声地敬候着家长传下什么旨意”的时候,他却“穿上巴布什,倒背着手到清真寺去了”。在常开“酋长会议”的大树下,当他听到人们谈论他的儿子将带回一个法国女人时,内心感到羞愧和痛苦,但只是说了句:“做礼拜的时间到了。”当人们继续从他的儿子谈到战争,谈到年轻人的变化,最后又回到他儿子带法国女人回家来这件事时,他也只说:“愿真主饶恕我们!”“时候到了”。于是召集教徒们祈祷。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他虽然有三房妻子、6个儿女,但乌马尔终究是长子。你看,当罗卡伊亚说“要是我料到乌马尔会这样,我会在他小时候就用这只手把他掐死”时,他马上制止老婆:“不要说了,孩子们都听着你呢!”当他得知乌马尔在船上拳击白人殖民者时,急于见自己的儿子。他说:“为了这件事,我等了你一整天”,“你可要小心,这个人是个坏人。”当乌马尔因同鲨鱼搏斗,捕鱼未能及时归来,人们担心出事时,他也和救护队员一起登上了独木舟。是的,姆萨是痛苦的,他痛恨殖民主义者,但又没有勇气反抗,他爱自己的儿子,但又无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最后只好离家朝圣去了。姆萨这个富有个性的重要人物,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但作家叙述过程用笔极少,全靠精粹的对话、典型的动作描写来活灵活现地刻画其性格。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虽然这是一部用法语写成的书,但是,由于作家的心与黑非洲的命运紧密相关,脑海里活跃着黑非洲人生活与斗争的情景,所以,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首先是具有黑非洲达姆达姆鼓的深沉、浑厚的音调和明快、急促的节奏。这一特征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作家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非洲谚语,幽默而深刻,更增加了作品的乡土气息,使小说散发出黑非洲泥土的甜味和芳香。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是狄布的代表作。

穆罕默德·狄布生于1920年,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阿尔及利亚新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从1939年写起,主要是表现城市贫民。它以城市居民贫困的生活为素材,总的说来,没有超出风俗描写的范围,但它感受新鲜,暴露贫穷景象时态度激烈,对殖民时代阿尔及利亚社会中最底层的被遗弃者抱有同情。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0岁左右的名叫奥马尔的穷苦男孩。

书中描写在阿尔及尔一座穷人聚居的大房子里,奥马尔一家5口在父亲死后,怎样过着饥饿贫穷的生活。狄布在小说开始时并未提出超越小孩视野以外的问题,但后来决定在奥马尔的故事中“加上”广泛的社会材料,并仿照20世纪的法国社会小说,描绘史诗般的阿尔及利亚的生活画面。因此,出现了那个在城市和乡村间浪游的以发动群众为目的的革命者哈米德的形象,他也是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

《火灾》是三部曲的中间一部,也可说是三部曲的灵魂。它主要是表现乡村农民。作品中的勃尼·布勃朗村,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殖民时期的阿尔及利亚农村,小说描写奥马尔在这个村里看到一群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在地主,也即是一家殖民者的葡萄园当雇工,他们住在破烂的茅草棚屋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作者通过一个饱经沧桑、穷困孤苦的老人对奥马尔讲的一番话,揭露了殖民者掠夺阿尔及利亚农民土地的罪恶。他指出:“哎,我的小老爹,这就是所谓文明的恩赐啦!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们的文明,真懂得怎样剥夺农民的一切。一个捉摸不定的怪物,饕餮贪婪,在人们绝对料想不到的时候,张开了它黑色的大口,吞噬了大片的土地,那是人们用血汗灌溉出来的土地啊!”正是由于殖民主义者掠夺了农民的土地,阿尔及利亚农民才被迫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肥沃富饶的平原,被赶上了贫苦瘦瘠的山区,他们无以为生,只好去当雇工,给殖民者大地主干活,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口粮。

书中接着描写了哈米德领导这些雇工进行罢工斗争,虽然殖民者对罢工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雇工们表现出反抗压迫、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殖民者又收买富农加拉,破坏罢工,对罢工的雇工进行报复倒算,放火烧掉了他们仅有的财产——破烂的茅草棚屋。罢工被镇压下去了,但是革命的火种已经在人们心中点燃起来,正如雇农斯利马纳心里想的:

地方上的力量还没有醒过来呢,可是,心里,内心的深处,不可估计的,洋溢着的反抗意志准备把整个制度和制度的铅质骨架摇撼起来。”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葡萄庄园的上空,黑暗的苍穹立即被红光照亮了。这种村野的怒吼,在深夜中鞭策着空气,传进黑暗的院子,使关紧的门户也颤抖起来,它像瀑布一样,猛烈地泻进了人们的心坎。

三部曲的第3部《织布机》表现的是城市工人阶级。它是从美军在北非登陆写起,描写已经成长为青年的奥马尔在一家织布厂当学徒,和工人们一起过着饥寒交迫的奴隶生活,极力想要挣脱这个苦境,并意识到:“命运压在我们的身上,要摆脱这个命运,就得粉碎一切。”它表明这是产业工人的萌发阶段,而很多产业工人都是破产的农民流入城市当工人的。

阿尔及利亚未独立前,长期是法国的殖民地,受法国的直接统治,法国殖民者贪婪残暴地剥削掠夺阿尔及利亚的财富,他们不断地吮吸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血汗。

三部曲集中反映了从1939年至1942年间阿尔及利亚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它的主要人物是穷苦出身、先是城市贫民、后来成为工人的奥马尔和职业革命者哈米德。三部曲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现实,写出了阿尔及利亚城市贫民、乡村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生活图景,描写了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革命运动的发展壮大。作者在三部曲中提出了农民在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应占的地位。他要说明阿尔及利亚农民是革命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乃是阿尔及利亚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

当然,三部曲只写了阿尔及利亚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前期,并没有直接写农民参加进民族解放战争的行列,但可以预见到,这一股伟大的力量是一定会投进革命的钢铁洪流中去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三部曲虽然没有正面表现阿尔及利亚的武装斗争,但它的艺术形象已经雄辩地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革命的武装斗争阶段迟早必然会到来,它是阿尔及利亚武装斗争的前奏曲。

我家有个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