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6100000005

第5章 德国作品(4)

父亲死后他当了厂主,进入社会。他见自由党人在城里势力强大,便去依附自由党领袖老布克。但不久发现保皇党得势,就去和保皇党人勾结,为此不惜出卖和密告老布克的女儿和女婿,因为他们在私下说了一句对皇帝不敬的话。在审讯中赫斯林由于投靠和疏通了市政府主席伍尔科而取胜,使自由党受到挫折。从此赫斯林风云直上,变成了他原来献媚攀附的老布克的死敌。后来,他看到工人和社会民主党势力渐大,便又去和社会民主党内的工人贵族菲色尔勾结。他与伍尔科、菲色尔互相利用,狼狈为奸,通过一笔笔政治交易当上了参议员和德皇威廉一世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席。

赫斯林是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是忠顺的帝国主义臣仆。他向帝国君主和贵族摇尾乞怜,而帝国主义制度又为他提供了活动的广阔场所。他害怕权力,又崇拜权力;是羊,又是狼。他的格言是:“凡是要践踏别人的,就得忍受别人的践踏,这是权力的铁的规律。”

亨利希·曼在作品中还通过赫斯林这个形象反映了德国当时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小说艺术描写上的主要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和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同时在描述反面人物时,把他们的外形特征与内心世界进行对比,从而使揭露更加深刻。

魔山

《魔山》是德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曼于1924出版的一部极受文坛重视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描写发生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达沃斯村一所肺结核病疗养院里的故事,这所疗养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魔山”。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刚刚大学毕业,从汉堡到疗养院来探望他的表兄约阿希姆·齐姆森。他打算只在山上逗留三星期,但医生诊断他有肺结核病,于是就在山上住了下来,从1907年呆到1914年,一住就是7年。

小说通过汉斯的所见所闻,揭露了住在疗养院的国际资产阶级分子空虚腐朽的寄生生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婚姻,没有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济活动,只靠股息和年金度日,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托马斯·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疗养院的病态环境,以及住在这里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病态心理,谁要是落进这个世界,就会被病魔所侵袭,很难摆脱。这是一部德国传统的教育小说,主人公汉斯后来领悟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终于抛弃了等待死亡的思想,离开了疗养院。但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已经打响,汉斯和其他青年一起,被驱赶上硝烟弥漫的战场。在这部作品中,那些养病的人在茶余饭后进行的范围广泛的辩论,反映了托马斯·曼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时代的分析,因此它也是一部“时代小说”。

1929年,欧美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党徒开始嚣张起来。就在这一年,托马斯·曼完成了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描写意大利某海滨浴场来了个名叫奇波拉的魔术师,他利用催眠术来愚弄和取悦观众。奇波拉只要一施展魔术,就能使观众随着他鞭子的呼啸跳起舞来,或与他接吻,或跟他出走,不少人成了他任意摆弄的工具。但最后还是被一个受其侮辱的青年马里奥开枪打死。托马斯·曼通过这个故事,隐喻人民可能暂时被***势力迷惑、欺骗,但一旦觉醒,就要致敌人于死命,***的精神统治终究是要崩溃的。

荒原狼

《荒原狼》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尔曼·黑塞于1927年创作的、一部深受西方青年喜爱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作家,他终日沉湎于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自我无意识王国中,被社会视为不正常的人,所以被取名为“荒原狼”。有人将他比作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资本主义的受害者。但是,“荒原狼”哈里·哈勒尔并不等于《变形记》中的葛利高尔,他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表示了一种无声的反抗,他到处转悠,有时甚至是能吃人的“狼”,而不是只会忧闷、毫无反抗能力的“甲虫”。

小说的结尾写哈勒尔在一个幻想的境界中“变成任意一种动物”,他在那里一会儿谋杀,一会儿开枪打翻仇人的汽车,甚至还可以感觉到自杀的乐趣……通过哈勒尔身上“狼性”和“人性”的对立,曲折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通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苦闷。

黑塞的作品侧重从精神和心理领域来描写和分析他所处的社会。在他看来,现实世界虽然黑暗、腐朽,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对立,但人并不畏惧这个世界,人完全可以在经过痛苦的探索和磨炼后寻找到自己的精神乐园。对现实世界的这种主观感受与认识,决定了黑塞的作品大都以抨击现实和追求理想为侧重点。黑塞的作品也常用象征等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手法,所以也有人称黑塞为新浪漫主义作家。黑塞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七个十字架

《第七个十字架》是德国女作家西格斯的长篇小说,这部著作写于1937~1939年,并于1942年在英国出版。

小说描写了***统治时期一个集中营7个囚犯越狱逃跑的故事。***在营内竖起7个十字架,发誓要在7天内把全部逃犯缉拿归案,并在7棵梧桐树上当众处死。其中6人先后遇难,只有格奥尔格·海斯勒得以在反***战士们掩护下,成功地逃出国境,使第7个十字架永远空竖着。

作品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处于***统治下的德国人民生活,表现了德国无产阶级战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揭示了**残酷统治的虚弱和不可避免的灭亡。作品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尽善尽美的语言素养和别具匠心的情节结构,作家还恰当运用了叙述、回忆、倒叙、独白、梦幻等意识流手法,使现实和历史交融在一起,过去和现在交错有序地出现。半个世纪以来,小说已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成为反***文学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人质

《人质》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姆于194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其主内容如下:

1941年冬,在德国**的铁蹄下,恐怖笼罩着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在曼涅斯咖啡馆里,几个德寇军官正寻欢作乐,喝得烂醉。以“打杂工”作掩护的地下工作者杨诺锡克趁敌人不注意,机敏地从另一位地下工作者白雷达手里接过一份秘密地址,准备放进急救箱里传递给接头人。白雷达刚走,咖啡馆里就传来一阵骚动声。**军官乱作一团,宣布他们的葛莱斯奈柏中尉“失踪”了。顿时,在场的20名捷克人,包括杨诺锡克在内,统统被押送到盖世太保司令部去了。

原来,葛莱斯奈柏死了。从他身上发现一封给捷克姑娘米兰黛的未写完的信。葛莱斯奈柏明明是跳河自杀,但老奸巨猾的盖世太保头子雷因哈脱却借刀杀人,企图把捷克人民的反抗浪潮镇压下去。他签发布告,贴满大街小巷,宣称葛莱斯奈柏中尉遭人暗杀,如一周内未将凶手缉拿归案,或凶手不来投案自首,就要将20名人质全部枪决。为了隐瞒自杀内幕,这个警察头子还千方百计地刺探所有可能知道自杀真相的人,打算杀人灭口。

与此同时,在牢房内外,以杨诺锡克和白雷达为首的地下工作者以及在他们影响下的人民群众,为粉碎德寇侵略,揭露**的毒辣阴谋,同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科尔本卡兵工厂门口,女工米兰黛看到那份布告后,思潮翻腾,心乱如麻。她清楚地记得,在大学念书时,为反对**封闭布拉格大学,她和许多青年学生同**军队搏斗,被打昏在地,经葛莱斯奈柏中尉救起,他们因此而相互认识。从葛莱斯奈柏的谈话中,她了解到他对人生厌倦,曾流露过要自杀的念头。现在,因葛莱斯奈柏的死,有这么多人质要抵命。她觉得应该说明事实真相。这时,机械工具制造匠、地下工作者白雷达把她从布满密探的人群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米兰黛叙述了葛莱斯奈柏的情况后,白雷达分析了敌人的阴谋,叮嘱她千万不要向敌人吐露真情,以免上当。米兰黛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鼓舞。一次,盖世太保雷因哈脱亲自闯进米兰黛家。米兰黛面对**的利诱和威胁,只字不提实情。雷因哈脱一无所获,派密探克拉托契维尔监视米兰黛的活动。这个密探被白雷达干掉,雷因哈脱暴跳如雷,抓走了米兰黛。警察头子想从米兰黛身上打开缺口,但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在牢房里,地下工作者杨诺锡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所想到的就是那件未完成的使命。根据指示,他必须把那个秘密地址通过秃头工人限期传递给码头工人小组,否则他们就无法及时炸毁德寇的军火仓库,阻止敌人把军火运到东线。情况紧急,事不宜迟,他必须设法逃出去,完成这项任务。恰巧在这时,雷因哈脱提审杨诺锡克。扬诺锡克装疯卖傻,故意说出葛莱斯奈柏曾在咖啡馆里要他代寄一封信。雷因哈脱听到有一封信,如获至宝,急切地追问信的下落,杨诺锡克佯装记不清,但又含糊其辞地说信藏在曼涅斯他干活的地方。敌人信以为真。杨诺锡克在卫兵的押解下连夜到了曼涅斯咖啡馆。他一面故作认真地寻找那封“信”,一面伺机行事。刹那间,他趁卫兵不备,顺手把那份秘密地址塞进急救箱里。当他离开咖啡馆时,一个黑影迅速地走出街对过一幢房子的大门,那就是秃头工人。杨诺锡克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关在牢房里的人质中,除杨诺锡克外,还有记者洛柏考维兹、演员帕罗考许和医生华勒史丹等无辜者。他们职业不同,性格各异,但在刽子手面前都挺起胸膛。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敌人的反抗。大资本家潘利辛格为了活命,竟向**出卖了扬诺锡克。然而,他的背叛行径遭到狱友的一致唾弃,人们对杨诺锡克更加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