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6300000012

第12章 秘鲁作家

帕尔玛

帕尔玛,1833年出生于秘鲁利马。青年时期在利马的圣马科斯大学攻读法律,中途辍学。后刻苦自学,大量阅读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投身当时风靡拉丁美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最初从事诗歌创作,后转向散文。1855年发表第1部浪漫主义《诗集》。1860年因卷入反对卡斯蒂亚总统的活动,被放逐智利,在瓦尔帕来索编辑《南美杂志》,并继续文学创作。1862年在智利发表历史研究著作《利马宗教法庭纪年》。后被任命为驻帕拉领事,曾去欧洲旅行,结识拉马丁等浪漫主义作家。1865年在巴黎出版诗集《和声》。1868年在巴尔塔总统任内担任政府职务,当选为国会议员。1870年第3部诗集《西番莲》出版。1872年巴尔塔总统被刺后,退出政界,专心从事著述。

帕尔玛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秘鲁传说》。这部巨著共7卷,从第1卷发表(1872)至最后一卷出版(1910),历时40年。全书共包括传说453篇,其中339篇写的是殖民时期。作者运用对秘鲁历史的渊博知识,根据各种奇闻轶事,编织出生动的传说,再现了殖民地时代的风貌,概括了秘鲁民族的生活。

传说按内容可分为宗教性、世俗性、戏剧性、流浪汉文学体、历史性、传奇性等6类;按反映的时代大致可分为:印加时代传说(至1533年)、总督时代传说(1534~1824)、独立时代传说(1825~1830)、立宪时代传说(1831年以后)和历史时代不详的传说。

传说来源广泛,作者从史册、游记、诗文、传记乃至修道院的记录,以及成语、谚语、民谣、习俗、民间故事、传奇中发掘素材,编集成书,描写了从乞丐到总督各种人物,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极其广阔的画卷。

这部作品创造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拉丁美洲影响深远,模仿者很多,如智利的恩里克·德尔·索拉尔、乌拉圭的弗朗西斯科·埃斯卡多,墨西哥的巴列·阿里斯佩,秘鲁的何塞·安东尼奥·拉瓦列,以及玻利维亚的胡利奥·海梅斯等。

帕尔玛的其他著作有诗集《动词和形动词》(1877)、文学评论《破烂货》(1900)、文选《美洲弦琴》、游记《回忆西班牙》(1897)和《我那时代的流浪生活》等。

帕尔玛是秘鲁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散文作家,于1918年逝世。

贡萨莱斯·普拉达

贡萨莱斯·普拉达,1848年出生于秘鲁,是秘鲁诗人、散文作家。年轻时在政治活动中失意,曾去利马郊区务农。1879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参加少数党全国联盟,在欧洲旅居7年。

贡萨莱斯·普拉达一生致力于破除西班牙文学的狭隘传统和反对学院派的语言,并在诗歌形式和格律的改革方面作过多次尝试,对秘鲁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是拉丁美洲浪漫主义后期诗歌的代表。他的散文简洁有力。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诗歌的气息,有些文学史家因而把他列为现代主义前期诗人。

贡萨莱斯·普拉达的重要的作品有:《自由的篇章》(1894)、《小写》(1901)、《老修女们》(1909)、《战斗的时刻》(1908)、《奇情异调》(1911)、《生活的碎片》(1932)、《在丑行之下》(1933)、《秘鲁民谣》(1935)、《形象与巨大的形象》(1938)、《敬慕》(1947)等。

贡萨莱斯·普拉达于1918年逝世。

巴列霍

巴列霍,1892年生于秘鲁北部安第斯山区的圣地亚哥·德·丘科。父亲是西班牙人后裔,母亲是印第安人。因家境贫困,中学未卒业即独立谋生。曾当过乡村教师、厂矿职员。1913年入省会特鲁希略城自由大学哲学文学系攻读文学,1915年改学法律。曾参加文学团体“北方”社。这个团体由一批对社会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的知识分子组成。巴列霍受他们的影响,早期诗作中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1918年定居利马,担任新闻记者,并从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诗集《黑色的使者》,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痕迹,也有表现印第安土著民族疾苦的诗句。1920年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不久获释。狱中写成短篇小说集《音阶》和诗集《特里尔塞》(1922)中的许多诗篇。

1923年前往法国,以后一直流亡在欧洲。1927年加入西班牙共产党。1928、1929年两度访问苏联。1930年去西班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投入反***的斗争。

1937年发表的诗集《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以及1939年他身后出版的诗集《人类的诗篇》,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奔放,能够紧紧抓住人的心灵。他的中篇小说《钨矿》(1931)谴责美国垄断资本及其在秘鲁的走狗对印第安人的剥削和压迫,号召进行革命斗争。

巴列霍于1938年逝世。

马里亚特吉

马里亚特吉,1895年生于首都利马。家境贫寒,14岁辍学,为《新闻报》社做杂工。1914年开始写作。1919至1923年游历欧洲各国,为许多报刊撰写关于文学、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后来大多收入《当代场景》(1925)一书。1923年回国,曾先后创办《我们的时代》、《理智》、《阿玛塔》、《劳动》等报刊。1928年创建秘鲁共产党。

马里亚特吉是拉丁美洲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论家,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文学。其主要著作《阐述秘鲁现状的七篇论文》(1928),是研究秘鲁以至拉丁美洲现实的重要文献,其中《印第安人问题》和《土地问题》两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土著主义理论,为拉丁美洲土著主义印第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里亚特吉著名的论文还有《文学的发展》。他的重要著作还有《小说与生活》、《艺术家与时代》、《符号与作品》、《捍卫马克思主义》、《清晨的灵魂》等。

马里亚特吉于1930年逝世。

阿莱格里亚

阿莱格里亚,1909年生于瓦马丘科省萨廷班巴村。从小就熟悉印第安人的生活。1930~1934年参加改良主义政党“美洲革命人民同盟”,进行反政府活动,被捕两次,后流放到智利。1948年因对“美洲革命人民同盟”的活动感到失望而退出。曾长期流亡智利、美国、波多黎各、古巴等地。60年代回秘鲁,于1967年在利马去世。

阿莱格里亚的中篇小说《金蛇》(1935),描绘马拉尼翁河谷印欧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同严酷的大自然的斗争,写一个来自利马的工程师计划在这里开发一个拟名为“金蛇”的金矿,但矿未开成就被金黄色的毒蛇咬死。

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饿狗》(1938)写安第斯山高原上牧羊的印第安人在大旱的荒年中所遭受的苦难,他们的驯服的牧羊犬成了狼一般咬羊的野狗。

阿莱格里亚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广漠的世界》(1941)写一个白人大庄园主为扩充产业而摧毁一个土著居民公社的始末。作者抓住土地这一触及秘鲁社会病根和秘鲁印第安人问题的关键,描绘了三代印第安人为了保卫土地、保卫自由而进行反抗的故事。

这三部小说都描绘了印第安人纯朴的生活和悲惨的处境,鞭挞了封建庄园主和其他统治阶级人物的贪婪和残暴,有许多风景描写和风俗习惯的描写具有秘鲁特色和印第安民族传统。其中有一些章节可以独立成篇,但情节又都围绕着小说的主线展开。这种把短篇小说巧妙地织入长篇的手法,既继承了西班牙古典小说的传统,也是作者创作的一个特点。

阿格达斯

阿格达斯,1911年生于安第斯山区的小镇安达韦拉斯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印第安人中间度过,深受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20岁时在利马一大学攻读人种学,并从事民间调查。

1935年,阿格达斯发表第一部小说《水》,反映当时秘鲁农村的面貌。小说写白人地主布劳略霸占水源,欺压印第安村民。印第安青年埃内斯挺身而出打伤地主。作者站在印第安农民一边,揭露白人地主对他们的压迫,讴歌印第安民族的反抗精神。

继《水》之后,阿格达斯又发表了长篇小说《血的节日》(1941)、《深沉的河流》(1958)、《所有的血》(1964)以及关于克丘亚印第安人的民间故事和短篇小说。评论界认为,只有阿格达斯的作品出现后才使印第安人进入秘鲁文学。《血的节日》描写印第安传统斗牛节中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印第安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深沉的河流》通过一个在印第安人中间长大的混血儿的生活,追忆作者的童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所有的血》写美国一跨国公司霸占印第安山区矿山,使印第安农民家破人亡,展示了秘鲁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196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世界之爱和所有的故事》。1969年在贫病交迫下开枪自杀。其遗著《山上的狐狸和山下的狐狸》(1971),反映了这个时期秘鲁社会的变化以及作者彷徨苦闷的心情。

萨拉萨尔·邦迪

萨拉萨尔·邦迪,1924年生于利马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喜爱诗歌,19岁发表第一部诗集《来自夜班岗哨的声音》。以后,《睡着的人的面具》、《希梅纳的一生》、《感伤的行为》、《蜘蛛的触觉》(1965)等诗集陆续出版。他的诗歌表达了深沉、隐秘和永恒的感情,反映了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关切。

邦迪的第一部剧本《爱情,伟大的迷宫》于1947年上演,在秘鲁戏剧界赢得很高的声望。嗣后发表《新娘新郎》、《箱子里的人》、《天上没有石油》、《一种嘀嗒声》等剧作。1961年出版的《戏剧集》,包括4部剧本:《罗迪尔》、《没有幸福岛》、《打算死的东西》和《弗洛拉·特里斯坦》。

邦迪还有短篇小说集《遇难者与幸存者》(1954)和《巴黎的穷人》(1958),其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对生活的描写包含着讥讽,故事结尾往往出人意料。

萨拉萨尔·邦迪于1965年逝世。

巴尔加斯·略萨

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3月28日出生在秘鲁的阿雷基帕市。他不但善于从事文学创作,而且有政治雄心。1976年被选为第41届国际笔会主席。由于在1990年竞选总统时被藤森击败,自1993年起移居西班牙并获该国国籍,他经常居住在英国伦敦,从事自己所酷爱的文学创作。

巴尔加斯·略萨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多年来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都很有影响。我国已经出版了他的全集,甚至有个别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其风格的感染。他还善于发表言论,对国际大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事务,往往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的设想;因此有人说他是站在第一线的作家,此话言之有理。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内容广泛,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产生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现在一般都把他看作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他又是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

这位世界著名文学家从70年代起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未公布前,世人认为他最有可能夺冠,但是,他不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高行健。他不但著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酒吧长谈》等享誉世界的名著,长篇巨著《小山羊的节日》花去了他3年半的心血。这部作品已在西班牙和整个拉丁美洲公开出版发行。为此,他先后走访了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他阔别10余年的祖国秘鲁等拉美国家和西班牙,出席了在那里举行的《小山羊的节日》的首发式,并借此揭露了拉丁美洲过去与现在形形色色的独裁者的嘴脸。

《小山羊的节日》这部长达590页的小说,再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专治统治,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3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小说的作者通过杜撰的一个妇女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这个名叫乌拉妮娅的女子,曾在特鲁希略独裁时期走遍全国,后来到美国生活。但是,为了揭露特鲁希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腐败统治和累累罪恶,她又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祖国的首都圣多明各。

巴尔加斯·略萨是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得主,还是拉美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的第一个获得者。不久前在长长的获奖名单上又增加了西班牙颁发的梅嫩德斯·佩拉约奖。这位只缺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既是小说家、散文家和记者,又是本世纪加入西班牙皇家学院的首位拉丁美洲作家。

早年,巴尔加斯·略萨曾在秘鲁和西班牙学习文学。1959年,他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这是他首次获文学奖。事隔三载,他的小说《骗子们》获西班牙布雷维图书馆奖。1963年,他的《城市与狗》在西班牙获批评奖。当时他客居巴黎,先为一家通讯社工作,后为法国电台、电视台服务。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一批移居巴黎的拉美作家,如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等。这些作家像他一样,后来共同促使了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1967年是略萨文学创作大丰收的一年,他共获三项大奖:西班牙评论奖、秘鲁国家小说奖和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他196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吧长谈》。1973年出版了《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同年当选为秘鲁文学院正式成员。

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给他的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文学奖。这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他与其舅妈的妹妹——胡莉娅姨妈结为夫妻的经历。当时刚19岁的略萨和32岁的胡莉娅结婚后,生活很幸福,然而由于胡莉娅不能生育,他们后来不得不分手。离婚后的第二年,即1965年,他与其表妹帕特里西亚·略萨结为夫妇。1985年,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他又获美洲金质奖章。

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索。该奖专门授予那些进行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卓有成就的知名人物。古巴国家文学奖得主巴勃罗·阿曼多称略萨“是位伟大的作家,一位站在第一线的小说家”。“他的几部小说是我们世纪的‘重头’著作”。

2000年8月,巴尔加斯·略萨在访问开罗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吉布·马赫福兹接见了他,实现了他和这位埃及文学大师会晤的夙愿。他在开罗逗留一周,被马赫福兹引入了他那独特的阿拉伯世界的视野和开罗的缩影里。而这两点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