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10

第10章 中古亚非文学(2)

第一部用假名文字写成的日记文学作品是纪贯之的《土佐日记》(935),记述作者从土佐回京城时的旅行生活。《土佐日记》之后的日记文学作品,几乎都出于贵族妇女之手。这些作品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表现她们的生活状况,反映她们对于男尊女卑观念和一夫多妻制度的不满,具有一定思想价值。《蜻蛉日记》(约974)是最早的妇女日记。作者道纲母通过自己21年的生活记录,谴责丈夫的喜新厌旧,诉说本人的内心痛苦。《和泉式部日记》(约1008)记述作者和泉式部的恋爱生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更级日记》(1060)的作者是菅原孝标的女儿。她以浪漫的精神和感伤的笔调叙述自己40年的生涯。此外,《紫式部日记》也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日记文学作品。

随笔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清少纳言的《枕草子》(996)。全书共约300段,可以分为列举、日记、随想3部分,描绘自然景物、回忆后宫生活、抒发个人感受,笔调明快,感觉敏锐。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以天皇为首的古代国家迅速衰败下去。贵族摄关政治也不能挽回颓势,于是就有新兴的武士阶级代之而起。12世纪末,得到全国武士支持的新政权机构——镰仓幕府成立,中经南北朝对立,直到室町幕府灭亡,前后共400余年。在这期间,天皇失去实权,贵族土崩瓦解,武士执掌大政。与此同时,以表现皇家贵族生活、适应皇家贵族需要的贵族文学,也被以表现武士生活、适应武士需要的武士文学所取代,此外平民文学也逐渐抬起头来。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之一是战记物语的兴盛。镰仓时期是在激烈的战乱中开始的,武士们是通过剧烈的战斗登上政治舞台的,所以反映战争生活的战记物语活跃起来,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最初的战记物语作品是《保元物语》和《平治物语》。这两部作品都分为3卷,情节发展也有相似之处,前者写的是1156年保元之乱,后者写的是1159年平治之乱。战记物语的代表《平家物语》(1201~1221),记述1156~1185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中央和地方争夺权力的兴衰始末,反映从平安时期向镰仓时期过渡,从贵族掌权向武士掌权转化的历史进程。源氏和平氏虽然同样属于武士集团,可是由于平氏登台以后没有能够代表武士利益,没有能够完成历史使命,所以平氏终于遭到失败,源氏终于获得胜利。这部作品在文体方面也有所创新。日文汉文交织,韵文散文并列,雅语俗语杂陈,读来音节铿锵,琅琅上口。这部作品对后世的物语、小说和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

《平家物语》之后,战记物语继续出现,如《源平盛衰记》、《太平记》、《义经记》和《曾我物语》等。其中以《太平记》(1372)较为出色,这部作品写的是从镰仓幕府垮台到室町幕府建立前后约50年间的战乱。

随笔和日记文学方面也有一些佳作产生。为了躲避乱世,不少人移居山林,成为隐者,随笔文学应运而生。鸭长明(1155~1216)的《方丈记》(1212)和吉田兼好(1283~1352)的《徒然草》(1330~1331)最为有名。前者描述居于乱世之苦和隐遁山林之乐,后者表述关于自然、人生、趣味之类的随想。日记文学首先应当举出《十六夜日记》(1280)。作者阿佛尼(?~1283)为了解决家产继承问题,从京城到镰仓,这部作品便是她的旅行日记。其中有对儿子的热情,有对景物的描绘,颇为动人。另外,《建寿御前日记》(1219),《辨内侍日记》(1252)、《中务内侍日记》(1292)等,也是这时出现的妇女日记。

诗歌创作虽然数量不少,可是优秀作品却不多见。以和歌为例,尽管宫廷经常举办盛况空前的比赛,天皇不断下令编撰歌集,前后共达13集(合称“十三代集”)之多,仍然不见什么起色。这可能是皇家贵族在政治上没落的反映。

戏剧文学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新因素。日本过去没有戏剧,这时受到中国戏剧的刺激,开始产生“能”和“狂言”,构成初期的戏剧。“能”以舞蹈为中心,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文体华丽,注重技巧,戴假面具,服饰豪华,歌颂上层人物。“狂言”则以模仿为中心,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采用口语,不戴面具,滑稽幽默,讽刺上层人物。若就思想内容而论,“狂言”的价值在“能”之上。观阿弥(1333~1384)和世阿弥(1363~1443)父子被认为是能乐之集大成者。

室町幕府倒台以后,经过一段战乱时期,至17世纪初江户幕府创建,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江户幕府建立起一整套封建统治秩序,有效地控制了全国,形成一种太平局面,史称江户时期。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商人的大量出现及其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之一。伴随着商人的兴起,商人文学也就在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逐步成为主流了。自然,这时的商人文学一面呈现出群芳吐艳的景象,一面也孕育着颓废腐化的危机。

占据这时诗坛中心地位的是俳句。俳句是由和歌变化而来,最初作为余兴吟诵,以后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诗体。松永贞德(1571~1653)首先倡导俳句,使之推广于世,被称为贞门。西山宗因(1605~1682)继之而起,创立了谈林派。随后,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贞门和谈林两派基础上形成独自的风格——蕉风,其风格,有的闲寂幽玄,有的欢快、充满活力,有的色彩鲜艳,有的雄伟壮观,有的悲壮深沉,有的通俗质朴。由于他不断发展创新,把俳句推上了更高的境界,因而荣获“俳圣”之美称。芭蕉以后,有名的诗人是与谢芜村(1716~1783)和小林一茶(1763~1827),前者的俳句富有浪漫情调和唯美色彩,后者的俳句则以自由使用俗语和生活气息浓厚为特色。

小说方面的主要形式是浮世草子。浮世草子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小说。井原西鹤(1642~1693)是它的代表作家。西鹤本身是个商人,所以他不大看到商人生活的消极面,对商人抱肯定态度,对生活持乐观态度。他的作品很多,主要的是2类:属于商人小说的,有《日本永代藏》、《世间费心机》等,描写商人发家致富、破产衰败的故事,赞美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属于色情小说的,有《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等,描写以妓院为中心的放荡生活,肯定商人的旺盛生活欲望。当商人尚在封建桎梏下谋求发展的时期,这些作品无疑具有某些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是,其中美化商人、宣扬剥削、描写色情和宗教迷信等等成分毕竟是不可取的。西鹤前后,小说方面还有假名草子、草双纸、读本、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多种形式出现,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十返舍一九(1765~1831)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和式亭三马(1776~1822)的《浮世澡堂》、《浮世理发店》等,不过这些作品或流于滑稽可笑,或偏于色情淫秽,或追求离奇曲折,已经达不到西鹤的水平了。

净琉璃和歌舞伎是这时戏剧方面的主要形式。净琉璃本是由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木偶戏,歌舞伎则是由舞蹈演变而来的歌舞剧。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的作品标志着当时戏剧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他一生写过100多部净琉璃剧本,20余部歌舞伎剧本。净琉璃方面又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社会剧两类。历史剧如《景清出家》和《国姓爷会战》。前者取材于《平家物语》,描写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复仇故事,表现武士的英勇精神;后者写的是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社会剧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的商人生活。表现社会上的金钱统治与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生活愿望的矛盾,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曾根崎殉情》、《天网岛殉情》和《女杀油地狱》等。《曾根崎殉情》是第一部社会剧,写商店伙计德兵卫和妓女阿初在郊外森林中双双自杀的故事。近松之后,竹田出云(1691~1756)在净琉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河竹默阿弥(1816~1893)则成了歌舞伎方面的集大成者。

中古朝鲜文学

朝鲜进入阶级社会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当时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三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9世纪以后,又在内外矛盾中重新分裂为三。这段历史统称之为三国时期。

朝鲜文学史的开端可以上溯到公元1世纪以前,主要形式是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祷词、歌谣等。进入三国时期以后,汉字传入朝鲜,书面文学随之产生,有的直接采用汉字汉语,有的则用汉字记载朝语。汉文文学方面有金大问、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朴仁范、崔匡祐等诗人,其中以崔致远(857~?)所取得的成就最大。他12岁即来我国学习,以后应试中举,做官多年,回国之后不被重用,并且屡遭陷害,最后举家隐居于伽椰山。他的作品散失很多,只有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收在《东文选》等书中的少量诗集保存下来。在《寓兴》、《古意》、《江南女》和《蜀葵花》等诗中,他对社会上的黑暗和丑恶加以讽刺,对受迫害的卑贱者表示同情,表现了自己鲜明的爱憎和高洁的人格。崔致远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者。

国语文学的发端是一系列新罗乡歌的创作。这类作品据说数量很多,但是目前仅存25首。其中有的是民间创作,有的是文人创作。内容主要描写世俗生活,表现风土人情,歌颂贵族,赞美佛法,形式则分为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三种,以十句体为基本形式。

10世纪初叶,高丽国王重新统一三国,建立了高丽王朝。高丽王朝至14世纪末崩溃为止,延续400余年,史称高丽时期。

汉文文学(尤其是汉诗)是高丽时期文坛的主流。朴寅亮、郑知常、金富拭、李仁者、李奎报、李齐贤、李谷、李穑等一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将诗歌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李奎报和李齐贤最负盛名,被誉为高丽文学的双壁。李奎报(1168~1241)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在官场上曾遭降职、流放等处分,但因能诗善文而一度受到重用,历任户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等要职。他一生写过近万首诗,可是保存下来的只有2000余首。长诗《东明王篇》写高丽国始祖东明王的开国业绩,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充满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孀妪叹》、《闻国令禁饷清酒白饭》、《望南家吟》、《代农夫吟》、《苦寒吟》等诗描述了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苦难,揭露了官府的暴虐和权贵的奢侈,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新谷青青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代农夫吟》)等名句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艺术方面力求创新,反对蹈袭古人。李齐贤(1288~1367)出身于文人家庭,曾在我国北京住过20余载,回国后官至右政丞。他一生写有大量诗和词。其中有的触及人民的疾苦,如《促织》,有的描绘我国和朝鲜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如《蜀道》、《望华山赋水调歌头》、《山中雪夜》、《金刚山二绝》、《菩萨蛮·舟中夜泊》等。还有的则抒发他对我国的留恋和对祖国的思念,如《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他的写景诗自成一格,倍受朝鲜后代诗人推崇。

国语文学的主要形式是高丽歌谣。高丽歌谣是在新罗乡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青山别曲》、《西京别曲》、《思母曲》、《沙里花》等较为有名,其中多数属于爱情歌谣,表现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妇女对所受压抑的不平;此外也有反映政治上的矛盾的,甚至还有暴露统治者盘剥农民的罪恶的。

14世纪末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李成桂起而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王朝的统治。李朝初期,由于实施一系列改革,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是到了后期,随着统治阶级日益腐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加上外族不断侵略,国力衰退,终于在19世纪后半期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1444年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创制,是李朝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国语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蓬勃发展。国语诗歌的主要形式有时调和歌辞。时调是由新罗乡歌、高丽歌谣发展而来,最初产生于高丽末期,李朝时期逐渐构成一种定型诗体。金宗瑞、南治的爱国时调和黄贞伊的爱情时调都有一定价值,而尹善道(1587~1671)则堪称时调名家。他在官场不大得志,曾三次遭流放,因而常常寄情于创作,以山水的优美反衬官场的污秽。他的名篇《山中新曲》、《山中续新曲》、《渔父四时词》等,都是出色的风景诗,感情饱满,笔法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朝鲜四时山川景物的变化。歌辞也是由新罗乡歌、高丽歌谣发展而来,并且受到时调影响。它的形式较为自由,长短可随内容而定。郑澈(1537~1594)是歌辞初期的代表。由于当时党争激烈,他的官场生活也多坎坷,曾经屡次遭到降职。罢官和流放的处分。他的代表作《关东别曲》、《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写景细腻,抒情大胆,语言生动,形式优美,有朝鲜《离骚》之称。郑澈之后,朴仁老(1561~1642)继续从事歌辞创作。他是一员武将,曾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壬辰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因之,他的作品也往往与战争有关,充满爱国精神。如《太平词》是描写壬辰战争的,热情地讴歌了朝鲜军民同仇敌忾卫国保家的壮举;《船上叹》则抒发诗人抱病服役的壮志,警告敌人不要轻举妄动。

其次是国语小说取得了重大成就,李朝小说是在大量稗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许筠(1569~1618)是国语小说的第一位重要作家。他由于对当局不满,曾经策划发动起义,结果事情泄露被处死刑。他的小说《洪吉童传》写的是农民起义领袖洪吉童组织活贫党,惩办贪官,劫富济贫,并在海岛建立理想王国的故事。这部小说据说深受我国的《水浒传》的影响。金万重(1637~1692)是进而把国语小说推向成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对朝鲜后世小说产生很大影响,前者描写封建士大夫家庭内部的妻妾相争,旨在劝善惩恶;后者描写仙界男女下凡成亲,最后大彻大悟、皈依佛门的故事,说明浮生着梦。进入18世纪以后,国语小说更加繁荣兴旺,《兴夫传》、《沈清传》和《春香传》等都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之上加工而成的。《兴夫传》通过兄弟之争,反映贫富矛盾,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沈清传》写的是少女沈清为救盲父舍身投海终获幸福的故事,赞美沈清的孝心和善良。《春香传》位于三传之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愧为国语小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