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18

第18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综述

西欧14~16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从经济上看,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于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给落后的中世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推动力。从政治上看,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意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产生了反对封建贵族阶级。僧侣阶级的强烈的政治愿望和要求。可以说,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政治形势等方面的要求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起到了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此时发生和获得发展,也是其文化上独特因素强劲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出现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对文艺复兴运动在封建的中世纪内部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城市的出现不仅给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同时,欧洲城市还为当时的人们馈赠了热爱新文化,或对新文化感兴趣的宫廷。

其次,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了12世纪初期,中世纪最早出现的大学有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大学、波伦亚大学,在法国,巴黎大学在12世纪中叶也初具雏形。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欧许多国家也纷纷成立大学,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1181年)、图卢兹大学(1230年),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1212年)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1290年)等。至1500年时,欧洲实际存在的大学近80所。它们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提供了人才和思想基础。

第三,在对神学的深入研究中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飞速进展。教会鼓励天文学研究,最初的动因是当时的宗教学者要证明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但是,随着人们对天体奥秘了解得越多,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之合理性就越受到置疑,天文学愈来愈变成了一门独立科学。与论证上帝及其与上帝相关的事物相联系(如天使的体积和重量、天堂的构成及形状、基督的法力和炼丹术的神奇等等),进一步使数学、物理学、化学也逐渐从神学的附庸变成了真正的科学。这一切,无不又促使着反神学文化氛围的形成。

第四,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能够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发生,也是由于当时的基督教教会内部出现了变革力量的结果。例如,马丁·路德(1483~1546)就是一个宗教的代表人物在宗教内部对神学教条进行怀疑和反抗的杰出思想家。他在修道院因讲《圣经》课程而对封建教士们的说法发生了怀疑,他认为,上帝的本质是“善”和“爱”,是“爱”和“善”的“福音”;信徒不必通过祭司、教土和教会主持的圣礼,只凭自己的信仰就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人只要有了信仰,就会自动行善避恶,遵守上帝的成命。甚至在教会内部,有些身居高位的僧侣,如著名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教皇庇护士二世和朱利乌斯二世等,也都是在宗教内部进行改革的人物。宗教改革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解放和理性的发扬,推进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

同样,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此时产生,也与历史为其提供了大规模兴起和发展的机遇密切相关。

机遇之一在于,14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1348年,一场致命的瘟疫使占欧洲1/3的人(2500万)死去。这场瘟疫引起了当时人们对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及其人生问题的反思,从而成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契机。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亲身经历了这场瘟疫,他在小说《十日谈》中,不仅对其可怕情景做了真实的描写,而且也暗示了这场瘟疫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人以为唯有清心寡欲,才能逃过这一场瘟疫”;“也有些人的想法恰巧相反,以为唯有纵情欢乐、豪饮狂歌,尽量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什么都一笑了之,才是对付瘟疫的有效办法。”

机遇之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发现。1453年土耳其人攻进拜占庭,大量的古代文化瑰宝横遭破坏,散失在外。“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人们发现,在古代的希腊人那里,就已经有了对人自身的丰富的认识:人是自己的主人,长期以来被宗教僧侣作为绝对真理所信奉的上帝并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感到,既然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尚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使自己能够像真正的人那样生活,那么,新的人类也一定能够生活得更加符合人的本性。这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必然要导致对神的力量信仰的淡漠,对人自身的肯定。

机遇之三是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海的成功。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在1492年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瓦斯科·达·伽马在1498年首次开通经非洲直达印度的航线;麦哲伦与同伴在1519~1522年完成了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必然要与阻碍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冲突。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可避免。

正是当时历史文化的原因和现实的机遇,才使得欧洲中世纪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的向上精神和人的情感要求进一步发展成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与宗教神学对比意义上的“人”。与“神本主义”针锋相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与之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它的确认为,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据的唯一东西,这是对蒙田的‘我是谁’问题的唯一答复。”

人文主义的内涵包括:肯定个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这就是说,人本首先是个人之本。个体性的人之本是理解人本主义的前提和基础。从肯定个人欲望、情感出发,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它同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的矛盾,是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从14世纪起,资本主义因素在西欧不断增长;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机器的使用,城市手工工场的出现,——这一切促进了生产力增长。此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传入欧洲,也使欧洲社会在航海、印刷和军事技术方面引起了划时代的变革。

在14世纪以后,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意大利城市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出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和从事中间剥削的银行、商店。那些大工场的老板、富商和银行家,变成了从中世纪市民等级中分化出来的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在农村中,由于商品经济的侵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开始向贫富两极分化。到了15、16世纪,英、德、法、荷、西班牙等国也陆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与资本原始积累分不开的。资产阶级在国内通过圈占农田,建立牧场农场,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国外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殖民地,剥削、掠夺巨额财富,转化为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自己,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与封建势力、天主教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因素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14、15世纪,封建势力和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仍占统治地位,严重地阻碍着新兴资产阶级及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割据局面和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产阶级自由活动;经济上,封建宗法经济严重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和商品流通;思想文化上,罗马教皇控制下的基督教会完全垄断了社会的精神生活。这样,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包括手工工场佣工、手工业帮工)、农民同罗马天主教会和各国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处都进行着斗争。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压迫剥削,不断掀起规模巨大的起义和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为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路。新兴资产阶级当时还处于发展的早期,他们的反封建斗争主要是针对教会及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为自己的发展造舆论,这时的斗争采取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种方式。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的外衣下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大斗争。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

1517年,以德国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宗教改革家,猛烈抨击封建教会和教士的等级特权,要求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路德教(新教),沉重地打击了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宗教改革被恩格斯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但当农民起义掀起后,资产阶级宗教改革家就站到人民的对立面,表现了其阶级局限性。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第一次“大喊大叫”,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系是宗教神学,即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世界观。资产阶级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宗教教会的精神统治,也就必须反掉这种对“神”的迷信,而强调“人”的作用。

但这时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武器,于是努力发掘一切与封建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古典文化,从古代文化中去寻找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古希腊罗马文艺,就是与宗教神学无关的古代文化的典范,但它们长期被中世纪教会宣布为“异端”而去销毁和抹杀。

正好这时,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古希腊文物流入西欧,逃到意大利讲学。同时在罗马废墟中又发掘出来许多古代雕像。新兴资产阶级发现这些古代文化、文物中,有许多可以与封建神学相对抗的积极因素,如:反映现实、肯定人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塑造生动健美的艺术形象的雕刻、绘画;没有神秘色彩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以及符合某些客观实际的自然科学。一句话,它们都是讲“人”而不是讲“神”(指宗教的“神”,不是神话中有人情味的“神”)的。它们的出现被新兴资产阶级视为奇迹,当作批判宗教神学的现成武器。

资产阶级学者纷纷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努力发掘、整理古典文艺作品,掀起了学习研究古希腊罗马文艺的高潮,使古代文艺得到了再生和复兴。这样,这一文化运动后来就被称为“文艺复兴”。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

后世和今天流传的希腊罗马文艺和学术著作,大多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印行的。这场“复兴”和研究古典文艺的运动,从意大利波及德、法、英及其他国家,但发展程度较低的东欧、北欧地区各国未波及。

但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的运动,是为了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和宗教神学,为了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为自身的发展制造舆论,而不是满足于恢复古典文化,回到希腊罗马古代去。

古典文化的“复兴”,不过是新的上层建筑借以建立的一个有利条件。因此不论是“文艺复兴”这个名称,或古典文化本身,都决不能反映“文艺复兴”这种变革和运动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说,“文艺复兴”之类名称都“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就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的文学是宣传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人文主义,简言之就是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而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和学说。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集中表现在用“神”的观念对人进行束缚、压制和禁锢,要求人服从“神”,实际上是要人民服从封建主和教会。

资产阶级要冲破封建主义的一切羁绊,发展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就强烈地要求“人”的独立和把“人”放到社会关系的最中心,摆脱对“神”的依附和屈从。新兴资产者出身平民,没有贵族和僧侣的头衔和世袭财产,他们为求得自己的发展,在生产和竞争中能出人头地,既不能靠特权,也不能靠出身,而只能靠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努力进取。因此他们竭力为提高“人”本身的地位而斗争。这对封建专制等级制和神权统治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革命。人文主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第1,肯定人,歌颂人,反对神的权威。

中世纪封建教会宣称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则是渺小的,应当忠顺地听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他们否定人的价值而把一切赞美词都加给上帝,说上帝是“至高、至美、至仁”的,而人是渺小的,“人应当蔑视自己”。这就把人沦为神(上帝)的附庸、上帝的驯服工具。但上帝究竟在哪里呢?神学家们又宣称:他们自己就是神的代表,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所谓“神”,只不过是被神化和美化了的封建统治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