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500000002

第2章 上古亚非文学(1)

上古亚非文学综述

亚非两大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上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文学。

亚非两大洲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年代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逐渐脱离野蛮的蒙昧状态,由游牧群居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他们选择了一些植物品种进行人工栽培,形成了原始农业,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村落。后来发展成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为图腾的部族,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始公社制时期。

由于发现了冶炼金属的方法,人们学会了制造青铜劳动工具,人类开始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人类社会逐渐从没有阶级的原始公社制社会向有阶级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并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由一种社会形态跃上另一种社会形态的第一次历史大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多年来考古发现的一些碑铭和文献记载表明,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亚非两大洲的各江河流域和沿海地带。

富饶而瑰丽的非洲,是人类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远古时代,当欧洲还被冰雪覆盖的时候,居住在非洲北部撒哈拉的古代居民,就已过着人类早期的文明生活。1933年,撒哈拉中部发现的《塔西里壁画》,就是当时这里的居民创造的早期文明的例证。这幅壁画约产生于公元前1万年。画面上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一部分人穴居,一部分人住在圆顶的草屋中;妇女在田间耕作,男子则在从事游牧或在水草中捕猎河马。到旧石器时代末期,北非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来从中非流经撒哈拉进入地中海的河水,逐渐向东转移,取道尼罗河流入地中海,撒哈拉由水草丰茂的大草原一变而成为荒凉的大沙漠。居住在非洲东北部的古代埃及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在尼罗河两岸从事生产劳动。

到公元前5000年前后,他们已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古埃及的早期文明,并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建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西非、特别是居住在西苏丹的古代居民,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在尼日尔河上游一带,独立地发展起了农业文明。据说世界上约有250种农作物起源于西非。东非和北非一样,也是非洲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埃及曾多次征服努比亚,又把埃及的早期文明传入东非。

幅员辽阔的亚洲和非洲一样,也是人类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西亚,居住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端的苏美尔人和居住在北端的阿卡德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就已掌握了利用河水灌溉的技术,使两河流域逐渐成为适于农业耕作的地方。他们几乎与古代埃及人同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并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出现了城市国家。由于两河流域地处交通要塞,是古代亚非两大洲来往的必经之地,因此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对周围很多民族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创造的早期文明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古代巴比伦文化。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里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就已创造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古代文化遗址就是有力的证明。印度古代文化对周围各民族,特别是对南亚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东亚黄河流域的中游,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地的居民炎黄族(即后来的汉族)即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创造了发达的仰韶文化,并对东亚和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古代亚非两大洲出现的这4个文化发源地,由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后来又由于都掌握了从矿石中提炼青铜的技术,因而更加促进了它们各自生产力的发展,先后都由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并逐渐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和城市国家。这些地区的居民也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并开始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

亚非两大洲各大河流域和沿海地带形成的人类社会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也是世界上古老文学的发源地。在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埃及文学;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产生了古代的巴比伦文学;在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产生了古代的希伯来文学;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印度文学;在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代中国文学。

此外,在古代的亚非还产生过喜特、波斯、腓尼基等文学。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只是口头流传,后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个文明地区出现了早期的不同类型的文字,这就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亚非两大洲产生的这些早期文学,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东方各民族从野蛮的蒙昧时期进入原始公社时期,然后又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变迁。它们大致反映了原始公社时期、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和奴隶制时期的社会现实。

与原始公社时期和奴隶制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样式的文学。

最早产生的民间口头文学,反映了人类社会产生阶级以前原始公社制时期的集体生活现实。民间口头文学是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在共同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造出来的。这种文学由于年代久远,缺少记载手段,因而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少量作品,大都是凭口传,或在较晚的时期根据口头传述而记录下来的。早期口头文学最初的形式是一些劳动歌谣、民歌等。它们大都是广大的奴隶、农民在劳动中为了减轻疲劳、消除心中的烦闷或是发泄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随口唱出来的。如古代埃及的劳动歌谣以及青年男女为了表达互相爱慕之情唱出来的情歌等。

集体生活本身决定了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因而不同的民族在同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同一类型的口头文学作品。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和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试图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自然现象,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和认识水平的低下,因此出现了万物有灵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等。东方各民族几乎都产生过各种大同小异的有关开天辟地的神话、创造世界的神话、大洪水的神话、制服怪物野兽的神话、对祖先或图腾崇拜的神话、长生不老的神话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有了理解和顺应自然界变化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神话也有了变化,有些神话中的神具有了人的形态,出现了按照人的模样创造神的形象的神话,因此出现了人神同体或人神相似的故事。

如在埃及产生的有关拉神的神话、奥西里斯的神话等;在西亚两河流域产生的《吉尔伽美什和阿伽什》的传说、《咏世界创造》的神话、大洪水的故事、马尔都克的神话等;在巴勒斯坦产生的创世神话、诺亚方舟救渡的神话等;在中国产生的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女娲氏补天的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等。

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原始公社解体,人类社会逐渐向奴隶制过渡。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东方各民族先后产生了氏族兼并的大规模战争。和这一变化相适应,文学创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史诗。如在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产生的人类社会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在印度产生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中国出现了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之野大败蚩尤统一中国的神话传说等。

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随着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加剧,广大的奴隶和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少数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文人,他们把过去口头上流传的文学作品加工整理或记录下来,或是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埃及在公元前13世纪就出现了作家恩纳和他创作的《尼罗河颂》;波斯在公元前10世纪出现了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活和教训的古经《阿维斯塔》。当时许多作家都能站在社会进步势力一边,揭露和批判社会的弊端和黑暗现实,同情奴隶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苦难遭遇。他们是东方古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此外,在古代埃及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散文故事,如《魔术师的故事》、《乡民与雇工》、《遭难的水手的故事》、《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两兄弟》等,它们不仅在古代埃及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影响了后来世界散文和小说的发展。

希伯来文学的总集《旧约》是亚非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它所记载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诗歌、训言等,不仅代表了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最高成就,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尤其是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有印度的古老诗歌总集《吠陀》,中国的诗歌总集《诗经》等,都在亚非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代亚非文学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思想的直接影响,可以说是伴随宗教产生的。在流传至今的许多作品中都保留着宗教观念或带有宗教色彩。

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多表现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自然神和社会神的崇拜,并由此转向一神或主神的崇拜。如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旧约》,和犹太教的宗教思想紧密相连,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对上帝的崇拜;古代印度文学与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和佛教思想息息相通,有些作品本身就是直接宣传某种宗教教义的。可见,宗教意识形态在古代亚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古代亚非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揭露了他们的罪恶。在体裁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歌谣、神话、故事、诗歌一直到箴言、传记、寓言、戏剧等,应有尽有,对世界文学体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亚非各国的文学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最初的产生都是在各自的土壤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各有各的民族特色。后来由于历史的发展,交通的发达,贸易往来的增多,在文学上也开始有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亚非文学自身的发展。

埃及文学

埃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最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在尼罗河两岸的高地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创造了发达的古埃及文化。埃及文学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埃及人在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斗争。

在尼罗河两岸,原始公社制的解体,早于其他地方。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这里就出现了一系列小的奴隶制国家,随后又合并成两个大的国家,即上埃及和下埃及。两国经过多年的战争,上埃及战胜了下埃及,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在公元前3315年,埃及第1王朝建立,国王是明纳,建都于中埃及的基尼斯。一般把埃及从第1王朝建立到第26王朝复灭划分为4个时期,即第1至第2王朝(公元前3315~公元前3000年)为早期王朝时期;第3至第8王朝(公元前3000~公元前2360年)为古王国时期;第9至第17王朝(公元前2360~公元前1584年)为中王国时期;第18至第26王朝(公元前1584~公元前525年)为新王国时期。并把第1王朝建立前的约1000年称为前王朝时期。

埃及第1王朝建立后,大约于公元前3300年发明了象形文字和用尼罗河两岸生长的纸草制成的纸草卷。这样,过去依靠口头传述的事情,现在有了文字记载。人类社会进入了有史时期。过去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得以保存下来。

埃及文学中,神话出现得最早,当时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界的现象无法解释,认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由一个神或几个神在掌管,如太阳神拉,水神努,尼罗河、土地及丰收之神奥西里斯,恶神赛特,死神内布其司,智慧与司书之神托司,爱情女神赫托尔,战神贺尔等。相应地也产生了有关这些神的神话。首先出现的是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有的神话说世界是天牛创造的,也有关于赫诺姆神塑土创造世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太阳神拉是开天辟地之神。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以蛋形花苞状升起于水面,显形为一轮太阳,大地便开始得到了光和热。拉神创造了天、地、日、月、星空和万物。

在古代埃及神话中,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流传得极广。奥西里斯是水和植物之神,是尼罗河、土地以及丰收之神,也是耕作和文化的传播者,死后又成为冥界之王。

古代埃及文学中,诗歌比较发达,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墙壁上,在纸草卷以及宗教诗文集中,保存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世俗诗、宗教诗、宗教哲理诗、赞美诗等。

在古埃及的世俗诗中产生得最早的是劳动歌谣,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先在口头上传唱,后来被记录下来。如在埃及埃尔·开布的帕赫里墓壁上发现的《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和《搬谷人的歌谣》等。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生产劳动和思想情趣,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当时青年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纯真感情的爱情诗,也属于世俗诗之类。

在古代埃及,人们盛行对神灵的崇拜,他们把一切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的活动都看作是神的活动,在他们的神力万能的观念中,包含着这样一个真理,即文艺不是现实世界事物的简单的和消极的反映,而是它们生命的反映,是在人们记忆中延长它们存在的一种手段,这是在远古时期对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性诗篇。

《亡灵书》就是一部庞大驳杂的宗教性诗歌总集,它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人的灵魂“库”,必须经历一段下界生活,经受诸般考验,然后才能重睹光明,升入上界或得到再生。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石棺中放进这类诗篇作为死者亡灵在下界旅行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