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6700000020

第20章 德国作家(10)

长篇小说《比目鱼》(1977)不仅篇幅长,而且情节离奇怪诞。小说中的渔夫与比目鱼约定共同为男人从妇女的统治下得到自由而斗争。小说追溯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叙述渔夫无论在什么时期、有什么身份,都摆脱不了妇女的支配。20世纪70年代,当渔夫正以作家身份出现,向他的妻子讲述自己几千年来的经历时,比目鱼被三位妇女捕获并被控告它从石器时代以来参与损害妇女权利的种种恶行。审判了9个月,最后比目鱼获释。作者的意图是要再现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妇女解放的可能性。

他的重要小说还有《局部麻醉》(1969)、《蜗牛日记》(1972)和《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等。他喜欢用荒诞的讽刺笔触描绘历史与现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他笔下的世界光怪陆离,荒谬可笑,但使人读后却不得不去深思。

沃尔夫

沃尔夫,1929年3月18日生于商人家庭。1949~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在《新德意志文学》编辑部和出版社工作。他常深入哈勒市一家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参加工人写作小组的活动。1962年以后成为职业作家。1963~1967年被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候补委员。

沃尔夫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小说,也写过电影剧本和散文、评论。1961年发表短篇小说《莫斯科的故事》,获哈勒市艺术奖。小说描写苏军上尉帕维尔与15年前结识的德国姑娘维拉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友谊和爱情的故事。小说涉及的社会主义道德问题值得深思。

小说《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学中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德国的分裂造成了东西德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中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所受的影响。

196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回忆克里斯塔·T》,描写克里斯塔一生中从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不愿意随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但她和周围僵化了的陈规陋习一再发生冲突,始终处于愿望与可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作者从60年代初对现实生活的歌颂,逐渐发展到对现实中矛盾与问题的揭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实践了她的艺术主张,强调叙事的主观真实性。

长篇小说《童年典范》(1976)是沃尔夫的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描述了希特勒统治时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状态以及1945年解放时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揭示了有顺民思想的人们应担负一定的责任,以及***之所以取得政权的原因。

沃尔夫的短篇小说创作大多也触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切的问题。《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们对于和平受到威胁的忧虑心情。《菩提树下》(1974)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一只公猫的新生活观》(1974)讽刺一位心理学教授想发明一种能制造人类最高幸福的体系。

《自我试验》(1973)描写一个女性服药后变成男性的医学试验。这些作品以荒诞不经的事实揭示了:战争的威胁、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导致丧失人性的可怕后果等等。

另外,他还着有中篇小说《没有一处地方》(1979)和取材于中世纪民间故事的电影脚本《梯尔·欧伦施皮格尔》(1792)等。

沃尔夫还写过不少评论、散文、随笔等。评论集《读和写》(1972)集中阐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她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

在艺术技巧上,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努力接近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学的要求。作家要表现主观真实性,将文学创作和现实紧密结合,创造一种与技术工艺时代相适应的叙事文学。他常常采用意识流、蒙太奇、时空概念的颠倒、文献材料的引用等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

恩德

米夏埃尔·恩德,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加米施-帕腾基兴。艺术学校毕业后做话剧演员,后从事剧本创作。因剧本创作很难摆脱大师布莱希特的影响,因而转向儿童文学创作。从40年代起开始写作,1960年《小不点杰姆和司机鲁卡斯》出版即一举成名。继而于1962年出版《小不点儿杰姆和十三个海盗》获德国少年儿童文学奖金。1974年因中篇幻想小说《莫莫》这部非凡之作而荣获第二次国家奖金,以后多次代表国家出席各种有关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的国际会议。1979年出版的《讲不完的故事》行销几百万册,但艺术成就不及《莫莫》。

《莫莫》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城市里,那里的人因受劝把时间存入储蓄所以领取利息,结果人们除了发疯的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人变得越来越冷漠。而实际劝存时间的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是想控制世界。他们骗取人们的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有一天,城里来了叫“莫莫”的小姑娘,男女老少都爱找她交朋友。她帮助负责管理人类时间的霍拉师傅与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作斗争,最后终于把时间夺了回来,还给了城里的居民。

此书10余年来一直畅销,引起国际儿童文学界的极大兴趣,被迅速译介,全世界有许多儿童读过这部哲理意味和儿童情趣高度统一的名作,1986年被拍成了电影。人们乐于接受此书“童真、幼稚”包含着“纯洁、善良”的道德理想,和“人道主义必将胜利”的审美思想。德国一位文学评论家说:恩德“这类‘童话式小说’并不完全针对儿童,而是针对每个具有童心的人所写……恩德书中真实与幻想的世界、童话式的人物,以及充满臆想的描述足以构成所谓的‘现代的神话’”。

恩德作品的主要对象虽然是青少年,但它们同样也吸引了许多成年读者,正如德国报纸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他的作品既适宜于10岁的儿童,也同样适宜于110岁的老人。这就是说,恩德的作品老少皆宜,能吸引各年龄段的读者。恩德的作品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受到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的喜爱,据统计,他的作品共获得包括“德国青少年书籍图书奖”、“欧洲青年书籍图书大奖”、“意大利文化奖基瓦尼斯文学奖”、“荷兰青年书籍图书奖”、“鹿特丹银笔奖”等在内的本国和国际上40余种奖项。

有人说,他的作品表面上似乎是给青少年看的,可实际上它们也是给那些仍具有童心的成年人看的。的确如此,自1960年他的处女作《小不点杰姆和火车司机卢卡斯》问世以来,他的作品目前已被译成世界上40余种主要文字,发行总量达2000余万册;除了《小不点杰姆和火车司机鲁卡斯》外,这本书的续集《小不点杰姆和十三个海盗》以及《讲不完的故事》、《莫莫》等都被拍成动画片、故事片和电视系列剧,流传很广,深入人心。所以,“米夏埃尔·恩德”的名字及他的作品,在德国乃至欧洲达到了尽人皆知的程度,这就不足为奇了。

恩德去世后,为纪念和表彰他为人类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慕尼黑国际青年图书馆专门在馆内为他设立了一个“米夏埃尔·恩德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他的成就和遗物。

米尔雅·培斯乐

米尔雅·培斯乐,1940年出生于德国,曾进修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现代艺术学院,为自由作家与译者,定居于慕尼黑。

她译介了200多部荷兰语、希伯来语、英语等的着作,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安妮的日记》,由于翻译上的杰出成就,在1994年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特别奖。

米尔雅40岁时开始创作,已撰写了30多本儿童与青少年书籍,获得许多奖项,其中包括1998年弗里德里希·博德克奖。在玉山社/星月书房出版的作品有:《玛卡·麦》及《小蛤蟆的惊异之旅》。

《玛卡·麦》讲的是:一个7岁的犹太女孩,在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为了躲避被德国**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和母亲及姐姐从波兰的边境逃亡到匈牙利。途中,玛卡·麦因为发高烧而被留在一个农家,农家答应等玛卡痊愈后,带玛卡去和母亲会合。但事与愿违……

培斯乐以感性细腻的文字,陈述一个时代的悲剧,见证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