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6700000007

第7章 捷克 斯洛伐克作家(2)

萨波托茨基于20世纪初开始创作。他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描写捷克工人运动的3部曲:《新战士站起来》(1948)、《暴风雨的一九零五年》(1949)以及《红光照耀着克拉德诺》(1951)。第1部描写1884~1897年间捷克早期的重大事件。第2部描写1905年俄国革命对捷克工人运动的巨大影响。第3部则着重写捷克工人运动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和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过程。

萨波托茨基还发表了长篇小说《黎明》(1956)和短篇小说《巴龙卡》(1957),这些作品歌颂了捷克妇女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善于将真实的生活经历与虚构的情节巧妙结合。

基施

基施,1885年4月29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商人家庭。1902年他在工科大学学习采矿,1905~1914年先后在《布拉格日报》、《波希米亚》报和《柏林日报》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入伍,曾参加1918年维也纳1月罢工,后在地下兵委员会工作,是维也纳赤卫队领导人之一。他在战后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参加革命活动。

1919年,基施加入奥地利共产党。1930年出席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召开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的当夜,他在柏林被***分子逮捕,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抗议,被释放。离开德国后,继续从事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并加入1933年在巴黎成立的“德国作家保护协会”。1934年他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反战大会。1935年他参加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墨西哥参加反***报纸《自由德国》的工作。

基施的报告文学集《布拉格街头拾零》(1908)和《在布拉格的冒险》(1919)描述了当时社会贫困,犯罪卖淫等丑陋世态,揭露了布拉格黑暗、肮脏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与腐败。参加革命的工人运动后,他的作品反映群众的革命斗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对劳动群众深切的同情与关心。他描写了“先进的欧洲,落后的亚洲”、苏联和美国、捷克和中国;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前线的狼狈情景,也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时期国际纵队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他的《愤怒的新闻记者》(1925)收入1924年写的一部分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名很快成了作者的外号。这本集子集中体现两个显着特点:一是他的作品都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写成。他亲自深入社会,甚至同流浪人一起生活,掌握了许多真实的材料。二是竭尽全力为劳动人民主张正义,用事实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矛盾。

《天堂美国》(1930)描写了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神秘的中国》(1933)把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介绍给了欧美读者。其中《杀头》、《“黄包车!”》、《纱厂童工》等是针对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写的。在《南京和红军》中作者预言红军必将取得胜利。抗战期间,《神秘的中国》由周立波翻译过来,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广场奇闻》(1942)是自传性报告文学集。基施认为报告文学必须真实而活泼,才有说明力。

约瑟夫·拉达

约瑟夫·拉达,1887年出生于鞋匠之家。他14岁到一家装订小厂当学徒,就从自己装订的书中爱上了图画,年长日久终于练成了一个名画家,因给哈谢克的名作《好兵帅克》插图而名扬天下。他的作品插图,活泼、幽默、具有儿童风味而受孩子欢迎。

拉达主编儿童刊物《小花朵》,自编自绘了童话故事《山妖水鬼的故事》、《小猫米克什的故事》、《淘气的故事》、《懒惰的洪札》、《彼毕里亚克》、《勇敢的公主》。其代表作为《聪明的小狐狸》和《淘气的故事》。前者写的是一只喜欢恶作剧的小狐狸,弄得腊肠商人大吃苦头;但小狐狸毕竟幼稚,他照童话书中的办法去做,结果连遭挫折;小狐狸有颗善良的心,同情弱者,当上守林人后恪尽职守却从不伤害人。

拉达的童话创作深受恰佩克的影响,写魔幻童话、动物童话却以当代生活为基调,所以他的童话总的书名谓之《反童话》(1940)。

拉达于1947年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7年去世。

恰佩克

恰佩克,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有文化教养的妇女,哥哥约瑟夫·恰佩克是位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画家和作家,后遭德国***杀害。

恰佩克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哲学,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并从事文学活动。在他创作活动的初期和晚期,被称为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而在中期却有“官方作家”之称。

20年代初,欧洲革命四起,恰佩克为此极为担心人类的未来命运。他的科学幻想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1920),科学幻想小说《专制工厂》(1922)、《炸药》(另译《原子狂想》,1924)等作品,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矛盾。他从事新闻工作,同社会有广泛的接触,深入观察社会生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但他又害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还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炸药》一书描写一个科学家发明了原子炸药,统治阶级想利用它发动毁灭人类的战争,使用各种手段强迫他交出炸药。

30年代中,由于德国***对欧洲的威胁,捷克斯洛伐克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恰佩克积极地投入了反***的斗争。这时期他写了4部着名作品——长篇幻想小说《鱼之乱》(1936)、《第一救生队》(1937),剧本《白色病》(1937)和《母亲》(1938)。《第一救生队》歌颂矿工的团结战斗,其余作品则运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表现反***主义的战斗精神。《鱼之乱》是一部政治性较强的小说,叙述***主义的发迹史。在《白色病》中,作者抨击了***制度。《母亲》写祖国面临危急时。母亲毅然把枪交给了自己仅存的小儿子,鼓励他在与***的斗争中英勇杀敌。

恰佩克善于采用虚构的情节和戏剧冲突,揭示现实中的矛盾,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的“机器人”(Robot,从捷克文Roboa“劳役”、“苦工”演变而来)一词,已被欧洲各国语言所吸收而成为世界性名词。他的写作语言明晰而幽默往往只用三言两语,成功地将人物的形象勾勒出来。

普伊曼诺娃

普伊曼诺娃,189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优裕的家庭环境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她同大部分儿童隔离开来,使她感到离群索居的孤独。她的第1部作品《在翼下》(1917),就是描写她童年时代田园诗一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但她幼小的心灵却渴望做一个普通人。这是她以后在创作中反复描写的题材。

30年代初,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影响下,普伊曼诺娃到重要工业区广泛接触工人生活,并参加波希米亚北部的大罢工。1932年,她随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改变,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1937年,普伊曼诺娃的代表作长篇3部曲的第1部《十字路口的人们》问世,标志着作者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觉醒,揭示资本家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第2部《玩火》(1946)和第3部《生与死的搏斗》(1952),都以反对***侵略为主题,反映广大人民在各个战场上同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斗争。第1部和第2部中的加姆萨律师与第3部中的海伦娜医生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革命知识分子。

普伊曼诺娃的重要作品,还有抨击资产阶级习俗和道德的长篇小说《黑格尔大夫的女病人》(1931),描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小说《预感》(1942)和《曙光》(1949),以及诗集《爱的自白》(1949)、《千百万只鸽子》(1950)等。《中国的微笑》是普伊曼诺娃1953年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写的诗集(1954)。

伏契克

伏契克,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他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21年他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后任共产党党刊《创造》的总编辑和共产党报纸《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他曾两次去苏联,写了《在明天已成为昨天的国家里》(1931)和《在亲爱的国家里》(1931)等作品,赞美实现了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苏联社会的美好。

1932年春,伏契克参加了捷克北部矿工的大罢工,并针对这次斗争写了一些报道。1938年“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民族的利益之后,伏契克义愤填膺撰写了许多政论,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在祖国沦陷期间,伏契克不仅领导地下斗争外,还对捷克19世纪文学进行研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评价文学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2年4月,伏契克被捕。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严酷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在看守人的帮助下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是一长篇特写,共分8章。他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向***匪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伏契克正义凛然,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是作者最后的呼声,成了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这位伟大的作家、英勇的战士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与颂扬。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他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着。青年时代,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着名小说家。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3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完。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