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7500000020

第20章 现代欧洲文学(10)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给欧洲带来了危害,使丹麦的人民有所觉醒。很多作家坚决同***进行不屈的斗争。汉斯·基亚克的小说《渔民》(1928)、《日工》(1936)和《新时代》(1939)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这个时期,戏剧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剧作家有凯·蒙克,他的作品有《坎特》(1931)、《言词》(1932)、《橡之幸福》(1940)和《卡纳之前》(1943)。他参加了地下抗德运动,并一度是抵抗运动的发言人。他于1944年被德国占领军杀害。

凯尔·阿伯尔也是进步的剧作家。他反对***主义,反对德国占领军。其主要剧作有《安娜·索菲亚·赫兹维》(1939)、《犹滴》(1940)、《锡尔克堡》(1946)、《蓝色的狮子狗》(1954)和《尖叫》(1961)。他是“丹麦—中国文化联系协会”理事,并访问过中国,还为此创作了长篇作品《米尼考依的三人》(1956)。德国占领丹麦期间,青年爱国诗人莫登·尼尔森在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的同时,创作了爱国主义的诗歌,1944年于德国占领期间牺牲,年仅22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文坛展现了新的面貌。作家马丁·阿尔弗雷兹·汉森创作了大量的小说、随笔等,其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幸福的克里斯托弗》(1945)和《蚯蚓与公牛》(1952)。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主张以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围绕着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文学的倾向。其中有诗人奥勒·萨维、埃里克·克努森、弗朗克·耶耀、欧勒·韦沃尔、托基尔·布约恩维、欧弗·阿比尔高、哈尔弗丹·拉斯穆森和剧作家芬·梅特林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丹麦文坛出现了一些新作家和新作品,主要倾向于暴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这一代作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克劳斯·里弗贝亚,主要作品是诗歌,也有小说、剧作、电影剧本和评论,此外还有小说家拉耶夫·潘杜鲁、彼得·西贝亚、斯汶·奥厄·麦森、汉斯·约恩·莱姆博恩,童话作家威利·瑟恩森,诗人、小说家伊万·马利诺夫斯基,诗人耶斯·奥恩斯博和比奈·安诺森等。

现代挪威文学

19世纪下半叶,挪威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挪威文学也进入了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大约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和比昂松也转而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使现实主义不断深化。他们二人的主要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们同约纳斯·李(1833~1908)和谢朗(1849~1906)并称为挪威文坛“四杰”。

1905年瑞、挪联盟解体,挪威获得独立,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并有所发展。戏剧方面出现了格里格(1902~1943)和尼尔森(1901~1929)等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在艺术技巧上,克罗格(1889~1962)继承了易卜生和海贝格的心理分析手法,格里格则沿袭了比昂松的行动剧的传统。这时小说创作也呈现了新的面貌,产生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和反映工人斗争的作品,其中以法尔克贝格(1879~1967)和乌普达尔(1878~1961)描写矿工和建筑工人斗争生活的小说较有名。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创办了《破晓》杂志,因而被称为“破晓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青年作家欧弗朗、胡尔和克罗格。他们同以方恩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保守派和信奉宗教的作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他们政治观点不同,但创作都以心理描写为主。这时期小说创作有两个流派,“乡土文学”派和“心理文学”派。突出的作品是女作家温塞特的历史小说《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1920~1922)。

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和战后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反***主义的作品,如南森的《日复一日》和穆恩的《日记》等。小说方面,以埃文斯摩的叙事作品《西渡历险记》影响较大。其他作家如海贝格、班·汉森、韦索斯、哈夫雷沃尔等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欧弗朗、格里格、雷斯·安德森和哈格鲁普等,为争取自由作出了贡献。韦索斯的小说《萌芽》(1940)和战后创作的其他作品,把象征主义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挪威小说有了新的特色。博尔根同鲁德、奈特勒奥斯、米克勒、克里斯托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战后的诗歌创作大体上沿用了传统的诗歌语言。

20世纪50年代,霍夫莫、布雷克和布耶尔克等人继续遵循和发展了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如索尔斯塔、乌布雷斯塔和延森等。20世纪60年代末则出现了“纪实主义”,表明挪威文学有了新发展。

现代瑞典文学

1905年,瑞典与挪威联盟的解体和1909年的大罢工,促使瑞典作家面向社会现实,密切注视瑞典人民的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在这基础上,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如瑟德尔贝里(1869~1941)、恩斯特勒姆(1869~1940)等人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环境里的普通人。在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和深入刻画人物方面,首推贝里曼(1883~1931),他的主要作品是《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

20世纪20年代后,瑞典文学界取得成就最大的是著名的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他的作品大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力求探讨人生的真谛。他在短篇小说《刽子手》(1933)、长篇小说《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等作品中,讽刺和抨击德国***的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1940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5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在20世纪20年代有些工人出身的著名作家如安德松(1888~1920)和延德尔(1895~1939)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

工人文学的先驱考克(1882~1940)着重描写工业主义给瑞典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主要作品有《工人》(1912)、《森林谷地》和《上帝的美好世界》(1916)等。洛·约翰松(1901~)被称为“雇工派”领袖,主要作品有《土地,晚安》(1933)、《雇工》(1936~1937)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文盲》(1951)。

1930年前后在抒情诗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五青年”派,他们认为文化方面的奢求是人类获得幸福的障碍。人们后来把他们称为本源派诗人。其中最有才华的是哈里·马丁松(1904~1978),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流浪者》(1931)、游记《漫无目标的旅行》(1932)、《再见,海角》(1933)、自传体小说《荨麻开花》(1935)和英雄史诗《阿尼雅拉号宇宙飞船》(1956)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文学更为活跃,许多作品反映战后社会上的沉闷空气和人们的变态心理。一些作家接受了外国文学各种流派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模仿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另有些作品则带有超自然的倾向或神秘主义和厌世哲学的色彩。英国诗人艾略特和近代法国诗人所提倡的自由诗的诗风备受瑞典诗人的尊崇。较有成就的诗人是埃里克·林德格伦(1910~1968),他的象征主义诗篇《没有路的人》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作品,他被认为是现代瑞典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现代瑞士文学

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瑞士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社会危机。这种“时代危机感”最初反映在雅科布·博斯哈特(1862~1924)、雅科布·沙夫纳(1875~1944)和费利克斯·梅士林(1882~1969)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里。梅士林的《美国约翰》(1912)描绘传统瑞士农村生活。政论家、小说家卡尔·阿尔伯特·楼斯利(1877~1959)和雅科布·毕勒(1882~1975),对时代问题反映更为激进;后者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瑞士社会民主党,他的小说《施蒂夫利斯风暴》(1934)批判了瑞士***主义倾向。

20世纪20、30年代,瑞士出现了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有的以自传体形式,反映工人阶级处境,如安奈丽丝·吕格(1879~1934)的《一个堂倌女儿的经历》(1914);有的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反映圣加仑工人遭遇,如伊丽莎白·格尔特(1895~1955)的小说《刺绣工人》(1936)。

20世纪初期瑞士最重要的作家是罗伯特·瓦尔泽(1878~1956),他带有自传性质,用情节互不连贯的现代小说手法,通过描写小职员的生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他的作品寓意朦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引起批评家注目,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的范例。

20世纪20年代初,苏黎世是欧洲激烈反传统艺术的“达达主义”的中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过程中许多外国流亡作家栖身之地。苏黎世剧院是当时欧洲德语区最重要的反***主义剧院。在瑞士现代文学中,马克斯·弗里施(1911~)、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以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世界声誉。弗里施善于通过个人经历描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引起文学批评家注目。迪伦马特的剧本以怪诞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历史悲观主义色彩的怪异的生活画面,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弗里施的剧作和日记形式的随笔,迪伦马特以描写犯罪问题见长的小说和广播剧,在现代瑞士德语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瑞士法语文学

从19世纪末向20世纪过渡的时期,在瑞士法语区的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斐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他把语言描述成一种二元状态的体系,对不同状态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开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先河。后来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热(1896~1980)把他的方法运用于认识论研究,并在《结构主义》(1968)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903~1904年在瑞士法语区文化生活中出现了“地方化”倾向。沃州民间诗人勒内·莫拉克斯(1873~1963)在洛桑腹地建立了一个“若拉剧院”,扶植节日戏剧演出的传统,同时也上演现代剧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拉丁之幕》文学杂志提倡拉丁文明,反对“法国语言的泛日耳曼主义”倾向。后来弗里堡著名的诗人贡扎格·德·雷诺(1880~1970)出版《沃州纪事》,鼓吹沃州地方爱国主义。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邂逅》杂志,试图冲破这种地方主义倾向,努力与他种语言的各州之间加强交流。

瑞士法语区现代叙事文学始于沙尔·斐迪南·拉缪(1878~1947)。他的作品带有明显地方主义色彩,致力于描写沃州山区的美丽风光、传统的粗犷的风俗习惯、农民的艰难生活、乡村的爱情故事。他曾以记者、作家身份遍游世界,接触过各种现代思潮,他的作品带有明显世界主义倾向。此外,沃州作家雅克·舍塞克斯(1934~)关于加尔文式的罪与罚的描写,乔治·哈尔达斯(1917~)和加斯东·舍皮洛(1925~)关于工人、市民等下层劳动者生活的描写,说明瑞士现代文学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着。

瑞士意大利语文学

瑞士意大利语区的文学始于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弗兰契斯科·基耶扎(1871~1973),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散文和小说,他的《三月的春光》是颇受欢迎的学生读物。以他为核心的小小文学团体内的作家,都有思想保守、文风造作的特征,他们多描写田园诗式的农村和青少年生活。安杰洛·内希(1873~1932)的作品文风诙谐,文字雕琢,内容有颓废倾向,代表作品有小说《契普》。彼埃罗·比安科尼(1899~)最著名的作品《宗谱》(1969)以流离到美国去的祖先的书信形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往昔悲惨的社会状况。

20世纪瑞士意大利语最重要的作家是乔尔吉奥·奥雷里(1921~),他被誉为现代意大利最优秀的诗人。他创作的讽刺诗、田园诗、箴言诗和短篇小说集《一生中的一天》(1961),均以简洁明快见长。奥雷里又是有名的批评家,他在《口头的确认》(1978)一书中评论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蒙塔莱等意大利古今重要作家。奥雷里作为诗人、批评家,体现了现代瑞士意大利语文学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