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7600000007

第7章 近代亚非文学(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黎巴嫩反法西斯同盟创办《道路》杂志,作家欧麦尔·法胡里(1895~1946)任主编,他的代表作有《上闩的大门》(1937)、《四季》(1941)、《市场上的文学家》(1944)和《黎巴嫩的真理》(1945)等政论集。《道路》杂志团结了许多进步作家,他们被称为“道路派”。这些作家创作的主题多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和平与民主。具有进步倾向的作家还有拉伊夫·胡里(1913~1967),他著有《人权》(1937)、《法拉比》(1943)、《阿拉伯人的神话》(1944)等。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有伊勒亚斯·艾布·舍白凯(1903~1948),他的诗表现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向往,主要诗集有《竖琴》(1936)、《天堂的蛇》(1938)、《心的呐喊》(1944)和《直至永远》(1945)等。

近代土耳其文学

19世纪以前主要是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著名的宫廷诗人有富里、巴基、纳比、内菲等。民间文学中最丰富的是诗歌,其主题多为歌颂爱情和反对黑暗势力。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839至1878年在土耳其历史上被称为“革新时期”。它的文学也逐步摆脱阿拉伯、伊朗文化的影响,竭力模仿欧洲文学。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传统,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它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如话剧、小说、杂文、政论等;它所用的语言也是更加纯净的土耳其语。

这时著名的作家有锡纳西(1826~1871)、纳默克·凯马尔(1840~1888)和齐亚·帕夏(1825~1880)等。锡纳西于1859至1860年间首次翻译了法国的诗歌,创作了第一个剧本《诗人的婚姻》;阿卜杜尔·哈克·哈米德(1851~1937)最早接受欧洲诗歌的格律,对土耳其诗歌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19世纪70年代末,由于第一次君主立宪运动失败,文学的革新遭到挫折。

1896年,一批作家以文学杂志《知识宝库》为据点,形成一个流派,称为“知识宝库派”。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的创作更加西方化,作品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充满悲观绝望的情绪。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夫菲克·菲克雷特,土耳其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及散文家杰纳普·谢哈贝丁(1870~1934)及著名的小说家、长篇小说《蓝与黑》和《破碎了的生活》的作者哈里德·齐亚·乌沙克雷吉尔(1866~1945)。

20世纪初,封建势力重新抬头,1901年《知识宝库》杂志被封闭,文学再次陷入停滞状态。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文学界才重新活跃起来。一些作家创办《未来的曙光》杂志,继承了“知识宝库派”的事业,但没有创新。这些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有象征主义诗人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以写历史和社会题材小说闻名的亚库普·卡德里(1889~1974)。

此后又出现民族文学流派,它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这个流派的作家被认为是共和国文学的奠基者。他们尽量不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主张广泛采用民歌形式,用音节韵律来代替阿拉伯诗歌的“阿鲁兹”韵律。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麦赫梅特·埃明(1869~1944)、亚赫亚·凯马尔·贝亚特勒(1884~1959),以及一些被称为“音节韵律派”的青年诗人。

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们要求取材于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战争延续了4年,激起了一个爱国主义的文学潮流,出现了许多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作品。如女作家哈莉黛·埃迪普(1884~1964)的著名长篇小说《磨难》(1922)、《杀死淫妇》(1926)及亚库普·卡德里的长篇小说《私邸出让》(1922)等。但这个流派中最有才华的作家是厄梅尔·赛斐丁和雷沙特·努里·君泰金。他们的作品大多属于现实主义范畴,有的甚至带有自然主义倾向。

近代澳大利亚文学

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到澳大利亚定居,因此,澳大利亚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

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的诗集是英国官员巴伦·菲尔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但艺术性不高。

随后出现一批当地出生的诗人:威廉·查尔斯·温特沃斯(1793~1872)、查尔斯·汤普森(1806~1883)和查尔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著有《丛林歌谣与跃马曲》(1870)等。亨利·肯德尔(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小说的出现较迟于诗歌。最早类似小说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萨弗里(1794~1842)写于狱中的《昆塔斯·塞文顿》(1830)。但在1850年前后,游记、回忆录等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们向英国本土介绍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情况。后期,这种形式的作品更接近于小说。较有影响的作品是亨利·金斯利(1830~1876)的《杰弗里·哈姆林回忆录》(1859)、马克斯·安德鲁·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无期徒刑》(1874)和托马斯·亚历山大·布朗(1826~1915)的《武装抢劫》(1888)等,这些作品描写了放牧漫游、流放囚犯、绿林好汉、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大利亚生活场景,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期徒刑》,作者根据历史材料,在作品中揭露了澳大利亚早期的殖民流放制度。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受英国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没有形成澳大利亚文学自己的风格特色。多数作品在艺术上也不够精湛,特别是小说,往往侧重于叙述故事,忽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描写。

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酝酿成立联邦,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给澳大利亚文学带来了新面貌。1880年约·费·阿基布尔德所创办的《公报》杂志公开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宣传激进主义、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报派”,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发展。阿·乔·斯蒂芬斯(1865~1933)担任编辑之后,开辟“红页”,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创作短篇小说和“丛林歌谣”,并组织出版长篇小说。在他的倡导下,许多作家踊跃创作,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繁荣的创作局面。民谣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尤为突出。

著名作家约瑟夫·弗尔菲(1843~1912)和亨利·劳森(1867~1922)是这个时期创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响的两个作家。弗尔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如此人生》(1903)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丛林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有明显的民主精神,语言生动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劳森既写诗也写短篇小说,出版过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1896)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和要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他的小说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塑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从现实出发,具有澳大利亚特色。他们对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短篇小说作家还有:幽默作家阿瑟·霍伊·戴维斯(1868~1935),反映流放犯生活的威廉·阿斯特利(1854~1911),反映海洋生活的乔治·路易斯·贝克(1855~1913),反映工人生活的爱德华·乔治·戴森(1865~1931)。迈尔斯·富兰克林(1879~1954)的表现男女平等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历程》于1901年发表,被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亨利·汉德尔·理查逊(1870~1946)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三部曲《马奥尼的命运》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歌谣创作的著名作家代表是安德鲁·巴顿·帕特森(1864~1941),他搜集整理并创作了大量的歌谣,有些在谱曲以后广为流传,《雪川来客》(1895)等诗至今为人传诵。其他著名诗人有玛丽·吉尔摩(1865~1962)和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等。前者的诗具有明显的民主性,而后者的诗作中较多地表现出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在诗歌和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下,澳大利亚民族戏剧艺术也有所发展。1909年剧作家威廉·穆尔(1868~1937)发起,每年举行一次“澳大利亚戏剧晚会”。随后,路易斯·埃森(1879~1943)与万斯·帕尔默(1885~1959)等人共同组织了“先驱演员”团体。同时,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如埃森的《时机尚未成熟》(1912)、帕尔默的《黑马》(1922)、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的《先驱者》(1922)等。

近代新西兰文学

1840年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取得独立。几十年来,新西兰文学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新西兰的第一部小说是梅杰·斯托尼的《塔拉纳基》(1861),写毛利族的生活场景。以后写这类题材的作者很多,如约翰·怀特、威廉·鲍克等人。第二部小说是艾尔默夫人的《遥远的家》(1862),反映移民生活。初期的女小说家中,以坎贝尔夫人、巴克夫人、安妮·格伦尼·威尔逊、杰西·韦斯顿等比较有名。伊迪丝·格罗斯曼则以善于表现男女平等的主题而著称,代表作是小说《丛林心脏》(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作家,有《连绵的白云》(1898)的作者威廉·彭伯·里夫斯(1857~1932),《绿岩门》(1914)的作者威廉·萨切尔(1860~1942),保存了15年才发表的《一条新西兰河流的故事》(1920)的作者简·曼德(1877~1949),描写牧羊场生活的《图蒂拉》(1921)的作者格思里·斯密斯(1861~1940)。

这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她15岁就离开新西兰,长期侨居国外,擅长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有《前奏》、《园会》和《在海湾》等。她对新西兰的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