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7700000019

第19章 法国十九世纪作品(5)

《笑面人》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69年。

故事发生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小说故事离奇曲折,揭露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小说的副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弗雷德利克·莫罗出身于外省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40年去巴黎上大学。旅途中与画商阿尔努夫妇相识,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想方设法跟她接近。阿尔努夫人稳重端庄,不滥用感情。莫罗由于得不到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又和交际花萝莎妮媾和,有了一个孩子。从此他陷入双重恋爱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他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交往,终于学业荒废。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蛰居家乡。直到1845年得到叔父的一笔遗产,才重返巴黎,做股票投机生意。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他狂热了一阵;但到六月革命时,他的政治热情已经完全消失。为了跻入上流社会,他又去追求大银行家唐布罗士的妻子,但遭失败。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想去找过去一直迷恋着他的女子路易丝,但她已嫁给他的朋友戴洛立叶。小说以他和戴洛立叶在炉边一起回忆无聊虚度的一生而结束。

莫罗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他是七月王政时期整日耽于幻想而毫无作为的中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思想和性格带着受过那个时代“情感教育”的鲜明烙印。

在七月王政时期,中小资产阶级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他们的子弟感到前途渺茫,只能随波逐流。而淫糜享乐的社会风气,又在引诱腐蚀着他们。莫罗虚度的一生,很能说明这种“情感教育”的性质。他是一个所谓“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意志薄弱,庸碌无为,而又敢于幻想。他时而想当文学家、画家、哲学家,时而又想当议员,终归一事无成。他追求过4个女性,但结果都离开了他。他不无浪漫幻想,但他已是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个“英雄”,实质上已是一个十足的庸人。庸俗混乱的时代孵育了庸碌无为的一代,他是时代的产物。

这部小说广泛地描写了1840~1867年间的法国社会生活,1848年革命贯穿其中,展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莫罗刚到巴黎,就遇上街头群众集会。人们在广泛地抨击时政,整个社会在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以大银行家唐布罗士的府邸为活动中心,也在广泛议论着如何对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小说作者描绘了1848年革命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既有各种的“革命者”,也有各种的“反革命”。主人公莫罗的命运,也与重大社会事件交织一起;社会越动乱,他变得越堕落。众多人物的浮沉,也都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福楼拜现实主义艺术的卓越成就。

但是,另一方面,作者蔑视人民群众,厌恶一切斗争。人民群众冲进王宫后进行放纵无度的破坏的场面描写,以及在小说中避开这场革命运动的社会实质问题,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福楼拜小说文体的特有风格,即“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笔调,在《包法利夫人》中已经形成,而在这部小说中臻于完善。当代法国作家梅尔勒说;“无论从写作技巧还是从灵感上看,《情感教育》无疑是福楼拜所写的最现代化的小说。因此,这本19世纪的小说已经宣告了20世纪小说的诞生。”

国际歌

《国际歌》是鲍狄埃在“五月流血周”失败后的第2天写成的。《国际歌》原题《国际》,包括“正歌”、“副歌”两部分。狄盖特在谱曲时,选取了诗歌中的第一、二、六三节作为正歌,每节后配以副歌,即成现今我们所唱之《国际歌》。

《国际歌》以激昂热烈的诗的语言和音乐语言,形象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斗争方向,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宣传了巴黎公社的伟大理想。

《国际歌》的第1段以高亢有力、富于号召性的诗句开篇。“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这是对世界无产阶级的呼唤、动员;也是全歌的总起。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他们必然有要求解放的愿望。“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形象地刻画了觉醒了的无产阶级具有高度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要为真理,亦即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歌词再度强烈地连用两个起来,起来,犹如诗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唤起千百万觉醒了的奴隶走上战场,用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际歌》正确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思想,表现了巴黎公社的原则。

《国际歌》第2段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铿锵有力的诗句,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奴隶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表达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完成的思想。这是工人阶级在斗争实践中的科学总结。

《国际歌》的第3段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正义性和它的光辉前景。诗人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的阶级对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这两行诗句不仅控诉了旧世界的罪恶,也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现象。劳动群众不堪于忍受被压迫的地位,必然要起来革命,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的。“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明的太阳照遍全球!”展示了消灭剥削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歌》这3句副歌歌词,概括了3节正歌歌词的全部思想内容。它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是最后的斗争,它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国际歌》向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国际歌》是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诗人以巨大的艺术力量,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冲突中塑造出强大的、觉醒的、战斗的无产阶级形象,他的高昂的战斗激情,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是无产阶级的典型概括。

《国际歌》不仅描写了革命现实,又展示革命远景。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的追求有机地融为一体。

《国际歌》结构完整,音律整齐,语言生动,具有民歌的特点。它采用法国民歌常用的复唱,更加突出全诗的为共产主义而团结斗争的主题,更增强了诗歌的战斗力和感染力。

《国际歌》的意义在于它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把公社的理想传遍全世界。一个世纪以来,《国际歌》鼓舞各国无产阶级去进行斗争。“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在今天,公社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

牧神的午后

《牧神的午后》是法国象征诗派作家马拉梅的诗作。这是一首由110行构成的“亚历山大体”长诗。首次发表于1876年。

诗叙述的是:一个炎夏的午后,在西西里岛的海岸边有一个牧神,突然感觉到芦苇丛中有正在沐浴的仙女的玫瑰色肉体在闪闪浮动。他窥视着这群仙女。他的目光仿佛射伤了她们,仙女们竟悄悄地在水中消逝了。只在岸上仍有一对互相拥抱的仙女留在那里。仙女的风姿,引起了牧神的爱慕。他走上前去搂住她们,但一只胳膊因过度兴奋而稍稍放松,这两个仙女乘机逃走,转瞬即逝。这时,牧神不知自己是在幻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竟吹起了芦笛抒发起自己无尽的欢乐,当中也不无迷惘之情。吹着,吹着,他自己似乎已经进入梦乡,在梦中他又看见了那些美丽的仙女。这梦境使他陶醉了……

马拉梅认为,艺术最高境界的美是梦境,《牧神的午后》是他这一艺术主张的实践。全诗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似梦非梦。非梦又是梦的奇妙的气氛。

长诗使用了类推法,诗里的形象一个接一个地从阴影中涌现,给人以层出不穷的印象。

羊脂球

《羊脂球》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这是他的第一篇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立刻就给作者带来了声誉,使他在文学上初露头角。

小说是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战争爆发不久,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拿破仑第三及其元帅和8万多军队向普鲁士投降,第二帝国崩溃。战争转变为普鲁士向法国进攻,普军开始包围巴黎,巴黎在危急中,而卖国的“国防政府”不战而降。资产阶级的叛国行为唤醒了法国人民,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以起义来回答卖国贼,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忍受巴黎被围困所造成的一切痛苦,坚决抗击普鲁士侵略军。面对革命的巴黎,“国防政府”却害怕得发抖,它急于与普军讲和,以便腾出力量对付革命,法国的资产阶级也指望恢复君主政体来维护他们的剥削地位。于是他们同法国的卖国政府站在一道,极力反对法国人民的革命。

所以,马克思指出:“组成凡尔赛政府的这批人,只有发动内战,断送共和国,在普鲁士的刺刀庇护下使君主制度复辟,才能逃脱铁案如山的卖国贼应有的命运”。莫泊桑在小说中刻画了在国家经受艰巨考验的时期,社会上各个阶级表现的各种不同的态度。法国的资产阶级对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亡全然不顾,竟然向普鲁士妥协和卖身投靠,而只有法国的普通人民才对侵略者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憎恨,积极起来跟侵略者作不屈的斗争。

这篇小说写的是在普鲁士军队正步步向巴黎逼近的时候,离巴黎东北约130公里的卢昂城开到了一支普军。居民一阵惊慌之后,随即安定下来。有钱的人企图逃走,并把资财运到安全的地方。有10个人租了一辆邮车,动身到哈佛港去。这10个旅客中有3对资产阶级夫妇,两个修女,一个妓女,一个号称民主党人的假革命者。除了妓女准备了3天的食物带在身旁外,其他9个都没带吃的。中途大家都饿得饥肠辘辘、头昏眼花,有位太太饿得晕了过去。好心的妓女羊脂球邀请大家分享她的食品,大家毫不客气地把她满满一篮食物吃得精光。车子到了多特小镇,大家住进旅馆,可当地驻军普鲁士军官一定要妓女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全部旅客都得扣下不许走。羊脂球虽是个妓女,但有爱国心,坚决拒绝普军官的无理要求。在旅馆住了两天,她的那些所谓同路旅伴采用连拉带推、软硬兼施的手法,胁迫羊脂球违反心意地答应了敌军官的要求。可第2天上路时,同车的那批“正人君子”却把她当作肮脏贱货,连话都不屑跟她说一句,并在途中若无其事自鸣得意地吃着各种食物,听凭羊脂球挨饿,他们完全忘了在3天前,把她3天的食粮一扫而光的丑事。

故事关键是羊脂球是否肯屈从普军官这一点。在同车的“旅伴们”看来,羊脂球的身份是妓女,陪人过夜是不成问题的,但她不肯屈从,竟拒绝了普军官。她的这一拒绝危及了她的“旅伴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就起来干预了。这就使整个故事起了波澜。

女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被“社会”唾弃的妓女,正当国家遭受普军侵略的严重时刻,在法国人民同敌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时,她也进行着反抗,表现在普军官面前,她不愿出卖自己的肉体,更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她没有丧失一个法国人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心。当普军野蛮侵占法国人民的住房并对人民进行凌辱时,她因愤怒而勇敢地捏住普军的脖子;当普军官一再对她无理追逐想占有她时,她都给予坚决的拒绝,嚷着:“这个普鲁士下流东西,这个脏东西、这个死尸,说我永远不愿意,永远不、永远不;”当她的“旅伴”用各种漂亮的言词来哄骗她时,她都一概不理,并对他们的为人从心底感到憎恶;当她对他们作了让步,明明是他们出卖了她而现在又把她当作废物一样扔掉时,她迸发出满腔的怒火:“一阵骚动的暴怒使得羊脂球肌肉痉挛,她张开了嘴预备把一阵升到嘴边的辱骂去斥责他们的行为,不过因为愤怒扼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不能够说话”。她憎恨这批“正人君子”的卑鄙自私、虚伪和贪婪,他们不仅骗吃了她3天的全部食品,而且诡计多端的干着出卖她的勾当。如果说开始羊脂球对她的“旅伴”还存有一些好心的话,那么到后来则对他们充满着愤怒和憎恶。

莫泊桑通过这一形象一方面揭示法国人民反普鲁士侵略者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去讥笑和鞭挞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虚伪。

莫泊桑对州参议员迦来·辣马东、酒店老板鸟先生、于贝尔伯爵等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迦来·辣马东是个开着3座纺织厂的资本家,于贝尔伯爵是个年有50万法郎收入的封建地主,鸟先生是葡萄酒批发商,是个暴发户。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对普军的入侵,法兰西的命运漠不关心,一心向往自己买卖的成功,使自己能大发横财。迦来·辣马东已经汇了60万法郎到英国;鸟先生把全部劣酒赊给了军队,还要到哈佛港去领一笔惊人的巨款,他们是非常有钱的人。正是这些有钱的资产者,他们不顾廉耻、损人利己、阴险毒辣,在国难当头时首先是保全自己,能发国难财的就发他一笔,以出卖他人来谋得自己的暴利。他们明明是鱼肉人民的骗子、强盗,但又拼命把自己装扮成“正人君子”,处处让自己摆出一副“高贵”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