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规矩胜过好爸爸
2578300000016

第16章 这些规矩,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2)

爸爸可与做事慢的孩子约定好,多长时间做完什么事,如一小时内写完作业,孩子就能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励。奖励孩子时,尽量要奖励孩子喜欢的物品,或准许他做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就能激发孩子养成按时完成的时间观念,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成功地给孩子立做事快的规矩。

(7)签订“合同”法

如果想给孩子立规矩,而又怕孩子不守规矩,爸爸可与孩子签“合同”,签订的“合同”一定要详细,如给孩子立每天早起的规矩,一定要界定孩子的起床时间,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起床这件事,如果孩子不守规矩该如何处罚,守规矩又该如何奖励等细节,都要一一写进“合同”中。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孩子做得比较好,就要对孩子进行奖励,不好的话,要进行处罚。

总之,如果家中有做事慢的孩子,爸爸就要多花点心思,来给孩子立规矩,同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不断提高做事的效率,从而成功地给慢孩子立规矩,改掉孩子的“慢性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立规矩做起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独立性差的孩子。这些孩子之所以独立性差,多与父母溺爱和照顾过于周到有关,也有一些父母不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以致孩子事事依赖自己。例如,一些孩子在跌倒后总想让父母帮助他站起来,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来拉他起来,或抱他起来,他就可能趴在地上,或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可以说,要想增强孩子的竞争力,父母就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小南已经是7岁的大女孩了,可还是事事都要妈妈照顾,甚至连大小便后都要妈妈给擦屁股。

这天晚上,妈妈正在厨房洗碗,忽然手机响了,妈妈一看是同事打来的,赶紧接听起来,可此时,在洗手间的小南却大喊起来:“妈妈,快来给我擦屁股。我大便解完了!”

妈妈正在接同事的电话,哪有工夫给她擦屁股,可小南却不管那么多,一个劲地喊道:“妈妈,快给我擦屁股!”

妈妈不得不说:“等会儿。”

听到她这么说,同事知道小南妈妈可能很忙,只好说:“你还有事,我先挂了!”

挂完电话,小南妈妈赶紧去给小南擦屁股。可擦完屁股没一会儿,小南又在一边喊:“妈妈,我要喝水!”

小南妈妈只得再给她倒水喝。倒完水刚一会儿,小南又喊:“妈妈,我要吃苹果!”

7岁的孩子,大小便后还要妈妈给擦屁股,这确实让人很无语。这么小的事孩子都懒得做,可见,小南这孩子的独立性有多差了。

什么是独立性呢?独立性一方面指自理能力强,一方面指能独自做决定,能为自己的决定与行为负责任。而大部分孩子缺少的正是为自己的决定与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因而,父母要教育孩子,要让他从小学会独立,让他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所谓“独立性差”,是指孩子不愿意独自一个人去做事情,非要别人跟着、陪着才乐意做。也有一些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非要父母帮他做。

在我们身边,“独立性差”的孩子数不胜数,而且有着不同的表现:不愿意一个人去学校、不想一个人吃饭、害怕一个人待着哪怕只是几分钟、不愿意自己做作业等。如果出现了“独立”的情况,他们往往会有害怕、恐惧、退缩、不知所措等行为表现。

这些孩子的独立意识为什么不够强呢?可能和以下这些原因有关。

(1)独立空间不够

人们常说空间决定思维,其实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有很多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好,但独立空间并不多,即便有自己的小房间,父母也经常会“闯入”,干扰孩子独自玩耍。很显然,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独立空间,会缺乏独立完成事情的练习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然就不强。

(2)教养方式有问题

面对孩子的请求,很多父母总是难以拒绝,结果往往是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所有事情。比如,写作业要父母讲解、洗澡要别人帮忙、书包要父母收拾、吃饭要别人帮着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别人的帮忙。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离不开父母,一旦离开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做事了。

孩子独立意识差,既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也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养成主动性和独立性。”父母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时间段,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给孩子确立独立做事的规矩。凡孩子自己的事,有能力做的,都要让孩子自己做。

那么,在给孩子立独立规矩时,具体该如何做呢?

(1)多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在生活中,爸爸要多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比如,孩子生病了,该不该看医生、该不该吃药等,这些事必须由爸爸或妈妈来决定,但是吃药时,吃药与喝水的顺序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而孩子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想吃什么青菜与水果,也都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

(2)多给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在生活中,爸爸不要什么事都帮孩子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孩子1岁时要让他自己吃饭;2岁时要让他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孩子再大一些时,要让他自己整理玩具、书包;更大一些时,要让孩子帮忙扫地,做简单的家务,帮父母招待客人等。

如果孩子独自做事时遇到困难,父母特别是爸爸,要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共同解决,如孩子要求自己穿衣,爸爸就要放手让孩子尝试自己穿。

穿不上时,可告诉孩子他为什么穿不上。尽管第一次孩子可能会穿反衣服,但父母依然要鼓励孩子自己穿,并指出不足。

(3)设法转移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依赖妈妈或爸爸,特别是在情感上,那么,爸爸就要设法转移他对你的依赖。最好的方法是培养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如教孩子学下棋,唱歌跳舞等。可以说,让孩子有丰富多彩的爱好与兴趣,孩子生活充实了,就会相应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4)让孩子玩一些能锻炼独立性的游戏

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爸爸可与孩子玩一些游戏,如闯关进城堡等。因为这类游戏会设置一些难题,如在途中遇到巫婆、恶熊等可怕人物,要回答或做对动作才算过关,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要给孩子独立的房间,并要教导、要求他们清理并保持房间适度的整洁,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给他们更多想要的自由来管理自己的空间。他们如果自我管理不好,就不要给他们做不负责任的事的权利。例如,如果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不要帮他找;还有,如果他们把家人共用的地方搞脏弄乱了,比如客厅,那么,你要对他们进行处罚,而且事先要制定整洁标准化以及处罚原则与条例。这样,让孩子知道虽然他的房间是他自己的空间,但如果他越过特定的安全界线,就会失去使用的主权。

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于什么事都依赖别人,那你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给孩子立独立做事的规矩,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只有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才能成功地给孩子立独立行事的规矩,从而让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给“小气鬼”立与人分享的规矩(1)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凡是好吃、好玩的父母也都愿意让孩子独享,可时间一长,可能就会让孩子养成独享的习惯,或者致使他们养成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习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爸爸就要适时给孩子立与他人分享的规矩。

孙涛的儿子米米今年儿童节就满3岁了,这孩子眼睛很大,脸白白嫩嫩的,一笑就会露出两个小酒窝,十分可爱。可最近,孙涛却发现,米米这孩子不知何时变得非常小气。

由于妻子有事,上周末由孙涛负责带孩子。孙涛带米米去了公园,去之前,他准备了很多零食。米米一见爸爸带了那么多零食,非常高兴。到了公园,米米先去玩滑梯、碰碰车,玩累了,就开始吃东西。正吃东西,孙涛看到邻居也带他们的儿子毛毛来公园玩,于是,就打算让米米分点零食给毛毛。

“小米,给弟弟一个苹果吧!”

“不,我就一个苹果,我们家也没有了!”

“那给毛毛一个果冻。”

“不行!”

米米说完,把爸爸手中的零食全握在自己手中,紧紧地护着,生怕爸爸分给毛毛吃。见此,孙涛十分生气地对米米说:“不给毛毛吃,爸爸也就不让你吃了!”

听爸爸这样一说,米米一下子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他想了很久,才不情愿地给了毛毛一个果冻。

回到家,孙涛一直琢磨,是什么原因让米米变得如此小气呢?孙涛想来想去,终于想起以前的一些小事。

孙涛记得米米以前不爱吃饭,为了哄他,每次吃饭时,孙涛就会对米米说:“你不好好吃我就把饭都送给毛毛吃,毛毛最喜欢米米的饭了。”

时间一长,米米一听到爸爸这样说,就立马赶着吃饭。当时孙涛觉得效果非常好,可现在看来,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才会让孩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气鬼:自己的东西坚决不给别人。要是有人开玩笑问他要东西,他就会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家没有了。”或者是马上转身回家,不理别人。

过了几天,孙涛又带米米去公园玩,他看到公园门口有卖小鸡的,就给米米买了两只,然后一起到公园的空地上玩。米米玩得正开心时,一位老人走过来,逗米米道:“小朋友,你的小鸡真好玩,送我一只好吗?”

米米一听,立马抓起小鸡把它们放进小桶里盖上,不再让老人看。

“孩子,我逗你玩呢!你自己玩吧!”老人说完就走了,可孙涛的心里却难以平静:这样下去可怎么行?不行,要想法子改变孩子的小气心理。

“我的东西不许别人动,我的东西不能分给别人吃。”相信不少父母都听过类似的话,而且也总爱说“现在的孩子真小气,真自私”。

对小孩子来说,特别是2岁左右的孩子,说他小气未免有些过分。事实上,孩子有好东西不愿分给别人,不愿与人分享,不是因为孩子自私,而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分享。

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还有些孩子,你刚给了他一些零食,可等你要他分你一些时,这些孩子却会说“不”。这些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养成了好东西自己独享的意识,或者养成了乐于接受别人给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孩子不懂分享,是由于他们需要获得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他们希望能够有效迅速地融入自己周围的氛围,并试图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在周围的范围内获得一席之地,其中就包括“占有”一些物品。

当然,孩子如果超喜欢某个玩具,或某种美食,也是不愿与他人分享的。

可见,孩子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总要成长,并且走向社会,就不得不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因此,爸爸必须帮助孩子从小学会“与人分享”,掌握分享、关怀、协调冲突等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从而尽快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这比学习才艺更为重要。

如果家中有不懂分享的“小气鬼”,爸爸一定要设法培养他的分享意识,给他立分享的规矩,让他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

给“小气鬼”立与人分享的规矩(2)

爸爸该如何给孩子立与他人分享的规矩?笔者建议爸爸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孩子灌输分享的理念

要想成功地给孩子立规矩,就要教给孩子好东西要与他人分享的理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下班途中,爸爸可以买一些苹果回家,在吃完晚饭后,爸爸可让孩子分给家人吃;当然,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在母亲节时为妈妈制作一份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等,也可以在老人节让孩子给奶奶制作生日贺卡。

(2)建立奖罚制度

如果家里的孩子比较小气,爸爸就要规定,有好东西必须分享,并且可以建立奖罚制度。如果孩子肯分给你,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进行奖励,既可口头奖励:“有了好东西愿意与人分享,你真棒。”也可给孩子奖励一朵小红花,如果孩子得到十朵以上的小红花,可进行物质奖励。反之,如果孩子表现不好,不乐于与人分享,就要进行处罚。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乐于分享了。

(3)给孩子进行分享训练

在给孩子立分享规矩时,爸爸可以邀请邻居的小朋友一起进行这种训练: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每人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大家交换着玩,或是拿出自己的零食与大家交换享用。这样,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分享的好处和快乐,也就乐于分享了。

(4)后果体验法

爸爸可以邀请邻居的小朋友一起进行:互相交换玩具与零食。不过,这样做之前,爸爸要提前告知其他孩子游戏规则: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愿分享玩具,大家就不要跟他玩,而且要批评他“小气”。这样,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与他人分享了。

(5)巧用角色游戏来给孩子立规矩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与孩子玩一些分享的游戏,给孩子提供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苹果。在游戏中,爸爸可扮演客人,孩子可扮演主人。爸爸可坐在一边不动,而孩子呢,作为主人,要给客人分玩具和饼干。

做游戏时,爸爸可多提建议,让孩子学会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苹果留给自己吃;或把苹果送给客人吃,玩具留给自己;如果孩子与人分享,爸爸要对孩子说“谢谢”,或夸奖孩子“真棒”,这样,就能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乐于坚守与他人分享的规矩。

(6)利用移情的手段

所谓移情,就是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孩子平时总护着玩具与美食,不爱与他人分享,爸爸可试着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具体可通过角色扮演、具体事例、故事描述和讨论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让他懂得与人分享的意义。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如何使用移情法呢?现在,让我们看下小艺爸爸李忠的做法。

一天,李忠带着儿子小艺去公园玩,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强强。强强带着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喜羊羊”,公园里的小朋友见了,都想玩,可强强谁都不给。

“强强,为何不给其他小朋友玩呢?”

“小朋友会把它弄坏的!”

“哦,叔叔也有一个好玩的玩具。”说完李忠拿出前几天给儿子买的“奥特曼”。强强见到“奥特曼”,眼睛一亮,见此,李忠对他说:“你想玩‘奥特曼’吗?”

“想玩!”

“叔叔不给你玩!”

“叔叔……”

“强强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心里很失望、很难过?”

“嗯!”

“那如果叔叔借你玩一会儿,你会高兴吗?”

“会!”

“那现在,把你的‘喜羊羊’借小艺弟弟玩一会儿,好吗?一会儿也借其他小朋友玩会儿,行吗?不然,其他小朋友也会像你一样难过的。”

“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