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AK-47枪王之王
2579900000019

第19章 AK-47:邪恶之枪(2)

10月26日,纳吉与苏联代表谈判,提出了民众的要求-改组政府。他提出政府要吸收一部分拥护人民民主的著名民主人士。苏联代表团商量后,表示认同。27日,纳吉便宣布了新政府组成名单,组建新政府。

可是,新政府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给这个事件定性。此次参与的人员虽然有旧军官、犯罪分子,但多数是学生、倒戈军人和工农群众。如果定为骚乱,那么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骚乱。所以,纳吉在召开的内阁会议上,提出了这是"席卷全国的具有人民和民主根源的运动"。

28日,纳吉宣布布达佩斯事件是民族民主运动,同时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及做出了两个决定:匈牙利全面停火;与苏联商定撤军时间。29日,苏联撤军。可是,局势并没有好转。近8000名犯罪分子拿着AK-47四处作案,引发了民众的恐慌,而民众对纳吉新政府也不看好。他们认为仅仅吸收几个非党派人士的政府不可能大有作为,他们要求通过自由选举成立新政府。

30日,布达佩斯发生了一桩惨案。游行示威的民众情绪失控,将国家保安局新兵活活打死,并枪杀国防部两名上校,还杀害了布达佩斯市委书记,整个布达佩斯一片混乱。

匈牙利局势陷入了另外一种困境。对此,苏联高层开始商量对策。在匈牙利事件上,莫洛托夫等强硬派要求苏军镇压,而米高扬等温和派则认为依靠纳吉掌控局势是可能的。最后,赫鲁晓夫认为纳吉的行动是反苏行动,于是,他宣布采取相应措施"在匈牙利整顿秩序"。

31日晚,纳吉得知苏军越境直奔布达佩斯而来后,立即向苏联驻匈使馆提出抗议。然而,苏联并不在乎他的抗议。11月1日晚上,纳吉只好宣布匈牙利中立,请求联合国安理会四大国保卫匈牙利这个中立国。

得知消息后,赫鲁晓夫气得咬牙切齿。不过,他还是发出了同意与匈牙利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的声明。纳吉随即派代表前往谈判。与此同时,纳吉开始改组政府,他建立了多党联合政府。

3日晚上,匈牙利代表团在与苏军谈判的过程中被逮捕。4日清晨,卡达尔宣布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与多党联合政府对抗。纳吉随即发表最后讲话,他说"今天黎明时分,苏联军队开始进攻我们的首都,其明显的用意是推翻匈牙利合法的民主政府"。

一刻钟后,苏军17个师全面入侵布达佩斯,迅速占领匈牙利全境。纳吉逃到驻匈南斯拉夫大使馆,不久后被苏军逮捕、软禁、判刑。匈牙利事件结束。历时13天的匈牙利事件给匈牙利带来巨大的损失。据报道,此次事件中死亡人数高达2700人,伤13000人,难民20万人,经济损失200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社工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匈牙利开始民主化进程。

AK-47见证了匈牙利改革的血与痛。10年后,AK-47再次参与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目睹了"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AK-47终止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地处东欧,它东临苏联,南接匈牙利与奥地利,西连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北部交波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捷克斯洛伐克多数是斯拉夫人。早在7世纪,该地区形成了西斯拉夫部落联盟-萨莫公国。9世纪初,该地区建立大摩拉维亚帝国,开始封建化。此后,与周边王国发生战争,逐步沦为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波及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深受影响,1919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不过,没过多久,就被国内外资本主义势力所镇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21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继续积蓄力量,发动群众搞革命。"二战"爆发后,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将其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其政府流亡海外,而捷共则成立了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战。

1945年年初,捷共联合各政党在科希策成立了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随后,联合政府在苏联的帮助下,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46年,捷共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当选为联合政府总理。新政府随即开始土地改革。在改革中,联合政府中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为接受马歇尔计划而阴谋发生政变,结果被捷共镇压。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完成土地改革,修改了宪法,并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1955年,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华沙条约组织,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计划经济,成功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可以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取得了胜利。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便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由于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四处干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内政外交,严格要求各盟国采取苏联模式,结果造成盟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民主政治僵化的局面。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如此。

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动荡局势。其共产党第一书记兼总统安东尼·诺沃托尼政权开始动摇。随着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的大清洗等运动,安东尼·诺沃托尼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大清洗问题、经济问题、自治问题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批评。其中米兰·昆德拉等知名作家公开批评共产党,而学生则上街游行示威。对此,诺沃托尼却下令镇压。

面对国内局势的恶化,捷共内部也对诺沃托尼的政策不满。于是,1968年1月5日,在捷共中央委员会全会上,捷共任命亚历山大·杜布切克为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上台后,放松对新闻出版物的控制,批评诺沃托尼等保守成员,为改革造势。许多亲诺沃托尼的高官因为受到严厉批评,纷纷离职,最终诺沃托尼也辞职下台,其总统之位由"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担任。

4月,捷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提出了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恢复大清洗历史问题,修正共产党权力集中问题,放松言论和艺术自由,引进市场经济,实行经济改革,强化与西方的关系。随后,捷共组建新内阁,任命提拔改革派成员,如任命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理,任命主张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奥达·锡库为副总理,任命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政治犯"古斯塔夫·胡萨克为内阁成员等。此外,捷共还充分调动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捷克斯洛伐克展开。

然而,捷共的改革也有阻力,一方面来自内部,主要是一些保守派认为大张旗鼓地改革太过激进,他们担心会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则来自外部,捷共害怕苏联和其他盟国会对其下手,终结改革。

于是,捷共便采取对策。他们召开党中央大会,声明坚持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一切修正主义都是背离共产党,是反动行为,借此来安抚捷共怀疑派。随后,他们发表了"两千字宣言",宣扬改革是坚持共产党道路,拥护苏联。

然而,捷共这一改革还是遭到了盟友的反对。波兰和东德总统都对捷共的改革表示了"关切",而勃列日涅夫则更是将捷共改革当作反对苏联的出格举动,是背离社会主义的行为。于是,华约成员国在苏联的领导之下,从政治、心理、军事上对捷共进行威慑。

诺沃托尼辞职后,苏联便在德累斯顿召开了多国会议,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元首和代表团都参与了该会议。在会上,华约成员国根本不给杜布切克代表团发言的机会,而是一致认为这场改革是反革命运动的先兆,会损害到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捷共代表团则宣称,此项改革不是弱化共产党地位,而是强化共产党体制,而且该改革得到了全国上下的认可。可是,华约成员国并不这么看。随后,苏联还召开了莫斯科会议,勃列日涅夫与捷克代表团进行会谈,然而会谈的结果是,勃列日涅夫宣布提前进行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

按照华约组织规定,华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将于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很显然,提前军事演习有多重目的。一来,苏联是想威慑捷共改革派,组织捷共内部党员一致反对改革派;二来,借助演习侦察捷克斯洛伐克的地形、军事部署,为军事入侵做好准备。所以,演习结束后,多国联合部队并没有立即撤离,而是停留了一阵子。

对此,捷共认为华约成员国有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为此,捷共进行了多方努力,他们主动要求华沙会议前先跟苏联单独进行会谈,然而,勃列日涅夫没有同意。眼见会谈无效,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应约参加华沙会议。不过,苏联还是召开了华沙会议,组织成员国讨论捷共改革问题,会上,成员国建议军事干涉。最终苏联发出照会,支持反对派反革命的行动。

眼见局势越来越严峻,捷共只好再度与苏联展开了会谈。会后,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军事介入暂时搁置一边。这些共识主要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加强控制新闻媒体;撤换部分改革派领导人等。很显然,这些内容就是要阻止捷共改革。

然而,不久之后,双方就因为共识而闹翻。8月上中旬,勃列日涅夫两次打电话要求杜布切克施行共识内容,然而,杜布切克却以当月的临时全党大会为理由敷衍了事。勃列日涅夫雷霆震怒,他认为只有军事介入才能够处理杜布切克改革事件。于是,他召开苏联共产党政治局会议,最后决定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所谓师出要有名,华约成员国要干涉,则要先得到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请求才行。为此,苏共进行了努力。最后,苏联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飞机出现事故,请求迫降。布拉格没有警惕,让其降落。然而,客机一降落,几十名苏军"暴风"突击队手拿AK-47冲了出来,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机场。随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纷纷降落。集结完毕后,苏军便直奔总统府。

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指挥联军兵分四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其中4个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奔布拉格;4个苏师,1个东德师在东德切断捷西部边界;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从南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波联军4个师则进攻北部。此外,苏军还对北约和捷军实行了电子压制。苏、捷战争爆发。

6小时后,联军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捷克斯洛伐克,随处可见AK-47的身影,联军特种部队,普通士兵人手一把AK-47。不过,幸运的是,此次事件仅有80个捷克人被杀。

1969年4月,古斯塔夫继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继续实行"正常体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结束。"布拉格之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事件,它标志着华约内部开始出现分裂,是东欧剧变的前兆。

阿富汗战争:AK-47下的死亡

"布拉格之春"后,华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与此同时,华约成员国外的苏联其他盟友也开始因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而疏远苏联,为此,华约老大苏联决心武力征服到底。阿富汗战争就是其武力征讨的具体表现。

"二战"后,阿富汗投靠苏联。虽然阿富汗面积仅是西藏的一半,但是它的地位极为重要。所以,苏联将它看作是南方战区的一部分。

然而,阿富汗总统阿明不想当苏联的傀儡,他开始采取措施摆脱苏联。这一举动激怒了苏联,为了保证阿富汗的"安全",苏联决定出兵阿富汗。为此,苏联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苏联。美国扶持的伊朗巴列维政权受到威胁,美国无暇他顾。此外,苏联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就通过"经援"和"军援",掌握了阿富汗绝大多数的军事设施,控制了阿富汗国防部重要部门和一些部队。1979年12月上旬,苏联便以保护在阿基地和人员安全为名,调集部队到阿富汗驻扎,首批进入的苏军有1500人左右,配备了坦克、火炮,同时,苏联以"军援"的名义运送大批量武器到阿富汗,并空降两个师到巴格兰姆空军基地和首都喀布尔机场。此外,苏联以检查武器为名将阿富汗政府军轻武器封存,拆除了阿军重武器装备。最后,苏军在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了前方指挥部。12月中旬,苏军大部队进入集结地域。12月27日,苏军特种部队枪杀阿富汗总统阿明,阿富汗战争正式爆发。

其实,这场战争在12月24日就开始了。1979年12月24日至26日,苏军出动了280架大型运输机运送5000名苏军和大量武器装备前往喀布尔国际机场。27日19点30分,驻守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苏军发动突袭,迅速占领阿富汗总统府、国防部、电台等。阿富汗政府军奋起反抗。28日,苏军粉碎阿军政府军的反抗,扶植卡尔迈勒上台,并声称,此次苏军进军阿富汗是应阿富汗政府邀请的。

同一天,集结在苏阿边境的苏军6个师从东西两路进发,对阿富汗发动了钳形攻势。其中,东路3个师沿着早已侦查好的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而西路3个师则沿着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

4天后,东西两路苏军在战略要地坎大哈会师。这也就意味着苏军基本上控制了阿富汗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此外,苏军还控制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防止周边国家支援阿富汗。

在这一阶段,苏军处于优势地位。它一共出动了7个师,大约8万人,便"打败"了阿富汗10万人(1个军团、13个师)的部队。事实上,阿富汗政府军几乎没有抵抗,大部分部队缴械投降并支持卡尔迈勒政府。

不过,苏联入侵阿富汗还是引发了阿富汗人的反抗。其中一些没有归顺政府的部队和民众自发组织的武装部队占领城池,抵抗苏军的侵略。苏军随即做出部署,发动了全面扫荡工作。

他们调集部队,对反抗激烈的城市如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份发动全面扫荡。1980年,苏军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企图消灭抵抗苏军的游击队。然而,阿富汗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展开了游击战。他们拿着AK-47,时而袭击苏军的巡逻分队,时而攻打苏军的补给线。而装备着摩托化机械部队的苏军虽然配备了先进武器,但是在丛林作战中这些武器却无法发挥优势,苏军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