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既培养了企业经验,也为各行业自主创牌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近几年来,“模仿秀”的节目,层出不穷,“明星模仿秀”更是花样百出,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同时,既娱乐了观众,又秀出了一批像“小华仔”、“赵本山”等因模仿明星而走上另一种成功道路上的人。可谓风靡天下。
温州商人致富之谜
近几年来,温州人已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许多温州商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很难相信一个总人口不过700万的地级城市,在没有任何政策、区位、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却在短短20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品牌,比如“正泰”、“德力西”、“红蜻蜓”、“康奈”、“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等,他们在快速致富方面有哪些秘密武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在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国家补助时,温州人就已经设法自己谋出路了。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搞家庭工业,四五个人,两三台机器,即可开工生产。由于当时工厂规模小,不仅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也很低,根本谈不上什么研发能力,但温州人脑子活,又肯钻研,既然研发没有条件做,他们就做改新,别人的东西拿来拆装琢磨一番,就可以自己画图纸,做模具,模仿得惟妙惟肖。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巴黎时装或意大利时装,那些模特身上穿的最新潮的时装,用不了多久,在温州市场上就会出现样式相似的时装,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销售到全国各地。据说他们的做法是,委托国外的亲戚在服装节后,马上以高价购得新产品,乘飞机带回温州,连夜拆开,从里子到面料,从领口到袖口,从口袋到门襟,一一解剖,然后将式样图交给大师傅做出样板,交给裁剪部门。没几天,崭新的样式便可投放市场。
通过模仿,温州企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与一些基本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温州人善于仿制。小到钮扣、打火机,大到皮鞋、服装流水生产线,他们都能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有人将温州商人这种“群起仿效”的做法称为“蜂群现象”。
温州产的打火机风靡世界,就是克隆成功的例子。
1985年初,一些旅居海外的温州人回乡探亲,流行馈赠日本打火机给亲戚。这种小巧玲珑,一打就冒出蓝色火焰的打火机在当时要卖三五百元人民币。一些机灵的人动起了脑子,他们将打火机拆开,一个个零件仔细研究,他们想仿制这个新产品,然而关键的电子打火器却不是轻易能仿制成的。温州人来到当时电子业最发达的上海,从光明打火机厂了解到“猫眼”打火机的电子点火装置中的4.7伏电容器,其低损耗技术当年为日本松下公司所独有。在光明厂他们还获知,东风电器厂刚在一个星期前攻克了这一难题。因为有了国产的4.7伏电容器,世界畅销的这种时髦的“猫眼”打火机很快在温州生产问世了。
“猫眼”问世不久后,李坚购买了一个日本防风打火机,并将其拆下反复琢磨,最终发现打火机的外壳是“锌合金”通过压铸而成。他与几个朋友买来相关设备和材料,经几个月努力,不再冒明火的日本防风打火机出现了。这种打火机的外壳不是冲压而成的,连手工制作也难以达到如此精致。被称为温州第二代打火机的“王中王”防风打火机,就是温州人李坚的仿真之作。
温州的能工巧匠从模仿起家,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生产加工体系,如今温州每天有3种新款打火机问世,年产打火机5.5亿支,有大小打火机出口厂商3000多家,打火机款式超过1万种。其中周大虎的大虎打火机厂最为出名,他在1992年就拥有了温州打火机企业第一个注册商标:“虎”牌商标,开始批量生产质优价廉的“虎”牌打火机。
1993年末,德国商人英塞尔在美国纽约大商场购物时,无意间在琳琅满目的打火机柜台中发现了一款标明中国制造的“虎”牌打火机,其外观毫不逊色于日产打火机,但价格却低三分之二。英塞尔到北京,询之到“虎”牌打火机制造厂后,又赶到温州,向制造者周大虎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由他出资金,出技术,将大虎打火机厂改造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制造名叫“SOLO”的国际品牌高档打火机,专用来点雪茄。周大虎同意定牌生产,但不同意改变企业性质。英塞尔最后同意了周大虎的建议,并聘请韩国的打火机高级工程师直接指导大虎厂的定牌SOLO打火机的生产。大虎厂仍保留生产“虎”牌打火机,其份额不低于70%,英塞尔拥有大虎厂欧美地区的产品代理权。
1994年,仅一年时间,大虎打火机厂生产出了国际品牌SOLO雪茄专用打火机,并使大虎打火机厂成为全国惟一一家经外经贸部批准的,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打火机企业。1995年春,日本最大的生产打火机企业——日本广田株式会社社长广田良平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选择:放弃在本国的生产而转移到中国去。经过两年磨砺,大虎厂定牌生产了广田公司的产品,接着又接下了美国百年历史名牌Colibri Ronson的定牌生产。与此同时。“虎”牌打火机也跻身于世界名牌打火机行列。
事实上,模仿几乎遍及温州各行业的前期阶段,譬如皮鞋仿意大利,服装仿法国,打火机仿日本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企业经验,也为各行业自主创牌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汲取精华;在模仿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模仿中寻找机会;在模仿中成长,亦成功于模仿。温州商人的致富武器——模仿。
克隆明星,打造百万身价
近几年来,“模仿秀”的节目层出不穷,“明星模仿秀”更是花样百出,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同时,既娱乐了观众,又秀出了一批像“小华仔”、“赵本山”等因模仿明星而走上另一种成功道路上的人。
因模仿赵本山而竞相被企业邀请做代言的田彪,出生于1958年,与赵本山同龄,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曾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后在家仅靠养牡丹花挣钱维持生计。
凡是见了田彪的人,都说他像赵本山,田彪以为是玩笑话,每次都没有放在心上,只是一笑了之。有一次,他无意间翻阅杂志的时候,发现里边有一幅赵本山的剧照。他盯着赵本山的剧照看了半天,怎么看怎么像自己!他对着镜子把本来浓密的头发稍稍梳理到脑后,发现自己竟然和赵本山是那么相像!
于是,田彪燃起了决心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模仿赵本山的想法。开始的时候,他的南京口音怎么也说不出赵本山的味道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口音,他到音像店特意买来了赵本山的小品专辑,苦练东北话,两个月后,语音终于过关了,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之后田彪又模仿起赵本山的神态。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如此竞争》,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细心模仿赵本山的每一个动作,仔细揣摩赵本山的语气、神态、表情等。
“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田彪没有想到,就在他勤加苦练的时候,江苏兴化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专程赶至南京,找到了正在苦练的“赵本山”,并诚恳的希望田彪能够做他们公司开发的系列保健品的形象大使,肖像印在产品外包装盒上,报酬为该产品纯利的10%。
田彪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他欣然同意。没过几天,印有“赵本山”形象的系列保健品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保健行业展销会上,赢得了好评,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
之后,南京一家具城准备搞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为保证这次促销活动的效果,家具城老总决定邀请著名笑星赵本山到场捧场,经打听,请出赵本山至少需要数万元,而且还不一定能预约得上。与此同时,经家具城老总的一位朋友推荐,田彪这一次便以模仿赵本山为家具城广告做宣传,他也因这次产品,在南京“浮出水面”,成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
田彪因此尝到“克隆”明星而得到的甜头儿。一个念头油然而生:组建一个“明星”俱乐部。一天,他在买东西的时候,见几个年轻的女孩子围着一个30多岁的男人说个不停,本想去凑个热闹,上前一看,原来这个男子叫魏泽义,是个卖衣服的摊主,几个女孩觉得他像潘长江,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了起来。田彪正寻思找个有明星脸的人,跟他一起编织梦想伊甸园,这不就出现了。
在田彪的鼓动下,魏泽义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和他一起去参加了一场“走秀”活动。魏泽义的参与,让田彪体会到了两个人搭档演出的好处——两个假明星凑在一起表演的喜剧效果出奇的好!
“明星”俱乐部一天天地壮大,从一开始的“赵本山”、“潘长江”到后来的“巩汉林”、“郭达”、“殷秀梅”、“李宇春”、“刘德华”、“韩红”等明星脸的加入,他们所参加的典礼或演出也越来越多。田彪为达到表演效果最佳,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表演一两个拿手的节目,每次表演都博得满堂喝彩和掌声。
“明星”俱乐部是可以接演各种商业活动和做形象代言的,但绝不能用所相像明星的名字为旗号。可是不用所克隆明星的名字,别人又如何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呢?为此,田彪决定为每个成员取一个和自己所扮明星谐音的艺名:他自己取名叫“赵本三”,而魏泽义则取名为“潘常江”,赵晨莉的艺名叫“李玉春”……
有了团队,他们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在南京本市内的出场费是每人600元;在南京市郊区的出场费是每人800元;而外省的演出最基本的价位是每人1000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起步价,如果还附带其他的表演项目,则按另外的收费标准执行,而形象代言的广告起步价为2万元!加入“明星”俱乐部后,这些原本是平头百姓的普通人的收入比从前多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甚至有的厂商,宁愿出百万元请其为产品作代言。
如今的“明星”俱乐部,生意越来越火,原本很平庸的人因长相的优势而“克隆”明星,从轻而易举的走向成功的另一条捷径。
他们以模仿为基础,单凭个人的力量和优势是不够的,也是不长久的,如果能集合多个人的力量与优势,往往能取得更大、更持久的成功。另外,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追着潮流走,获得持久的发展!
田彪和他的伙伴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即使你是个再平庸不过的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也很简单。模仿成功不仅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在模仿中变通,创新自我,也可以从中找回自信。
麦肯竞相模仿,效益倍增
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的经营取得成功是毋庸质疑的。只要有麦当劳的地方,同样也会看到肯德基的身影。两家巨头快餐店,不论是经营哲学(一重质量,二重服务,三重卫生)、产品特色、形式装修,设计店堂都有甚多相似之处。
1990年麦当劳的中国第一家餐厅在深圳开业。这家已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8000多家餐厅的餐饮业巨头,目前已将他巨大的黄色“M”标志插满了中国各大中城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特许经营组织。大约每隔15小时,麦当劳公司就要开一家新的分店。其在全世界的餐饮行业中70%的餐厅是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开设的。但麦当劳在中国特许经营的模式却是慎之又慎。
特许经营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商业经营模式之一,在美国,超过35%的零售业营业额来自特许经营。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全球的大部分分店也是采用了这一经营方式。号称“不从零开始”的肯德基,1993年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西安开店,到目前肯德基特许经营店已有20多家,其中13家集中在西安,而其余400多家肯德基连锁店仍是以独资和合资方式经营。
只比肯德基迟来中国3年的麦当劳,从产品形式及阵式上并不逊色于肯德基。在以肯德基为标榜的同时,从模仿中创新,迅速与其展开商业大战。
炸鸡战:1996年6月,麦当劳的“麦辣鸡翅”和肯德基的“香辣鸡翅”展开广告促销大战,此时的鸡翅已成为流行美食的选择,使消费者为之心动,纷纷踏至购买,麦肯两店营业额暴涨。
甜筒战:2000年夏,麦当劳的“圆筒雪糕”和肯德基的“脆皮雪糕”展开降价促销大战,结果又是双赢,两家都出现了为甜卷而排队百米的场景。
玩具战:战端一开财源滚滚,麦当劳、肯德基花样翻新乐此不疲。麦当劳刚推出各式各样的小狗“史诺比”,肯德基就抛出16款“山德士”上校,为了俘获儿童易变的心,麦肯两家大搞玩具兵团促销大战。
优惠战:暑假伊始,肯德基推出周一~周五的优惠早餐,原价13.5元、12.5元的两套套餐一下降为6元。晚餐更优惠,买一赠一。麦当劳很快跟进推出5~6元的早晚特价套餐、8元黑椒汉堡、飞黑椒汉堡套餐赠甜筒冰淇淋等。
相对肯德基、麦当劳战略竞争的大手笔而言,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策略却显得贫乏无力。同质化企业、同质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往往一不留神就变成了自相残杀的“肉搏”,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怪圈不能脱身。麦当劳与肯德基结局的双赢的竞争策略,留给本土企业的思考是深远的。
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竞争案例。尤其惨烈的是国内的家电行业竞争。从电视机、VCD到空调。竞争的战役一次一次打响,厂家们一个一个地倒下。最终存活者也是伤痕累累。这当中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他们都过多的跟随对手在行动。大家轮流采取了被动应战的姿态。比如在历次的家电价格战当中,几乎每次都是陷进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要打价格战,大家的回答惊人的一致,因为对手降价了。到最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被动应战的人。我们可以看到,麦当劳与肯德基则表现出了更为高明的一面。他们每一个都是主动的竞争者。麦当劳主动的将目标客户群向年轻人转移,肯德基在加速本土化的步伐。他们随时都在关注对手,但是他们从不盲目跟从,而是模仿对方的优势,补己之短。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得出,由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02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强之中,肯德基和麦当劳联手占据了十强中的8个席位。其中肯德基占有5家,麦当劳占有3家。单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餐饮市场上的顶级争夺已经变成了美国两个餐饮品牌的内战,这不能不说是对以“食文化”享誉天下的中国餐饮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
有盲点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我们可以从盲点中发现新大陆,在成长中及时变通。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麦肯在竞相模仿对方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从而达到相互盈利。他们在获胜的同时让我们意识到,模仿在成长中很重要,在竞争中更关键。模仿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在模仿对方优势的情况下,创造更新、更亮的突破点。
汽车模仿之绝——神似而形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