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的起源(自然瞭望书坊)
2584000000018

第18章 恒星探秘(1)

制作苹果馅饼需要小麦和苹果,还要这儿加一点、那儿添一撮,最后用炉子烘烤。馅饼的配料是由分子组成的,比如糖分子或水分子。这些分子又是由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及少数其他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又来自何方呢?除氢原子外,其他的原子都是星体造就的,一个星球就像一个宇宙灶,能把氢原子烧制成较重的原子。星球是由星际的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氢是这些气体和尘埃的主要成分。氢是在宇宙大爆炸中生成的。假如你想从头开始制作苹果馅饼,你就必须首先创造宇宙。

假如把一个苹果馅饼切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再切成两半,按照德莫克利特的想法这样切下去,要切多少次才能切成原子呢?答案是:大约要连续切90次。这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不会有这么锋利的刀,况且馅饼又极易破碎;原子非常小,肉眼无论如何是看不见的。不过,还是有办法做到的。

在1910年前后的45年中,人们在英格兰剑桥大学首次揭示了原子的本质。这个方法之一是:用原子碎片轰击原子,再观察它们是如何跳出来的。典型的原子外层裹着一层电子云。电子就是带电的粒子,它所带的电荷被随机地规定为负电荷。电子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因此才有光灿灿的金子,冷冰冰的铁和具有晶体结构的钻石。在原子的内部,原子核深深隐藏在电子云里面,它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的。原子非常小,1亿个原子首尾相连也只有小指尖那么大。而原子核则更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难怪人们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原子核,然而,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却集中在原子核内。相比之下,电子犹如漂浮的绒毛。由此可见,原子内部充满了空间,物质内部是很空虚的。

我就是由原子组成的,我放在桌子上的胳膊肘就是由原子组成的,桌子也是由原子所组成的。既然原子如此之小,原子内部又是如此之空虚,原子核甚至更小,那么,为什么桌子能把我撑住?为什么我的胳膊肘的原子核不会轻易地滑进桌子的原子核中去呢?为什么我不会卷成一团或者掉到地球的另一端呢?A·爱丁顿就经常这样问自己。

答案在电子云里。我胳膊肘中的原子外层有负电荷,桌子中每个原子的外层也都有负电荷,这些负电荷相互排斥。我的胳膊肘之所以不会穿透桌子,就是因为原子核周围有电子,这些电子的电力是很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无不依赖原子的结构。如果去掉原子中的电荷,任何事物都将变成看不见的微尘。没有这种强大的电的作用力,世界上就不会有物体,而只有四处漂游的电子、质子和中子以及基本粒子的引力球——支离破碎的宇宙残骸。

当我们假定将苹果馅饼切成单一的原子时,我们面临着一个无穷小的问题;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时,我们则碰到一个无穷大的问题。这些无穷是时空的无穷回归:空间没有尽头,时间没有穷尽。如果你站在理发店的两面镜子之间,你会看到你本人的许多映像,每一个映像都是另一个映像的反映。但你不可能看到无穷无尽的映像,因为镜子不可能绝对平整,光传播的速度也不是无穷快,同时,你站在镜子中间阻碍了光的反射。这里所谓的“无穷大”是一个比任何数字都要大的数。

有一次,名叫E·卡斯纳的美国数学家要他9岁的侄子为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取个名字,这个数是10的100次方,即1后面跟着100个零。这个孩子称这个数为“Googol”,写出来是10000000……你也可以自己组成一个非常大的数,再给它起个奇妙的名字。试试看,这是顶有趣的,特别是如果你碰巧也才9岁。“Googol”(10100)似乎够大的了,再设想一下“Googolplex”(1010100)它是10的10100次方,即1后面跟10100个零。人体中原子的总数大约为1028,而在能观察得到的宇宙中,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总数大约是1080。如果宇宙是由中子填充的实心体,也就是说,在宇宙中不留任何空间,所需的中子数大约为10128。这个数目与“Googol”相比是大得多了,但与“Googolplex”相比就微乎其微了。况且“Googol”和“Googolplex”都谈不上接近无穷大。确切地说,它们同无穷大的距离与1同无穷大的距离是一回事。如果有人试图写出“Googolplex”,这只能是毫无希望的侈想。即使有一张纸大到足以清晰地容纳下“Googolplex”所包含的所有的零,整个已知的宇宙也塞不下这张大纸。幸好“Googolplex”有一个很简单的表示法:1010100,无穷大也有相应的表示:“∞”(读作“无穷大”)。

烧焦的苹果馅饼大部分变成碳。切90次即可得到碳原子。碳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外层云中有6个电子。假如我们从原子核中取出一小块,比如说一块带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碎片,它将不再是碳原子核,而是氦原子核。在核武器和普通的核电厂中所进行的正是这种原子核的切割或裂变,只是它们所分裂的不是碳。在你第91次切割苹果馅饼时,或者当你从碳原子核上切下一薄片时,你所得到的不是一小块碳,而是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原子,这就叫做“元素嬗变”。

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那么,我们能分割质子吗?假如我们在高能条件下用其他基本粒子(比如质子)来轰击质子,我们就可以看到隐藏在质子内部更基本的粒子单位。物理学家现在认为,像质子和中子等所谓的基本粒子,实际上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夸克的性质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这样说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原子核世界。夸克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吗?或者它自身也是由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我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是否已经到底了?是否还存在着无限的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呢?这是科学上还没有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在中世纪的实验室中,为了探求炼丹术,人们曾经探索过元素的嬗变。许多炼丹士都相信,所有的物质都是4种基本物质——水、气、土和火——的混合物。这是爱奥尼亚人的一种古老的推测。他们认为,通过改变土和火的比例,铜就可以变成金。这种谎言颇为迷人。卡格里沃斯特洛和圣·杰耳曼伯爵一类的骗子自称不仅可以点铁成金,而且还通晓长生不老的奥秘。他们有时把金子藏在搅棒的一端,然后装模作样地演示一番,最后让金块奇迹般地在坩埚中出现。炼丹士以财富和长生不老作诱饵,从欧洲贵族身上骗走了大量金钱。当然,严肃的炼丹士也还是有的。如巴拉塞尔士,甚至还包括艾萨克·牛顿。当然,炼丹士诈骗到的钱并没有完全白费掉,他们发现了磷、锑和汞等新的化学元素。事实上,现代化学的兴起可以直接追溯到这些炼丹士的试验。

天然存在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子,共有92种,称为化学元素。直到近代,我们行星上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元素所组成的,但它们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水是由氢和氧原子组成的,空气主要由氮(N)、氧(O)、碳(C)、氢(H)和氩(Ar)原子组成,以N2、02、CO2、H2O和Ar,分子形式存在的地球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原子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是硅、氧、铝、镁和铁的原子。火并不是由化学元素所组成,而是高温下失去电子的原子核构成的热辐射等离子体。从现代观点来看,古代爱奥尼亚人所说的以及炼丹术的所谓4种元素——水、气、土、火,实际上根本不能称为元素,因为其中之一的水是一种化合物,另两种(土和气)是混合物,而火则是一种等离子子体。

自炼丹士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元素已被发现,越后发现的元素越是稀有的元素。组成地球的元素或成为生命基础的元素是最常见的元素。在室温下有些元素是固态,有些呈气态,而溴和汞两种元素则呈液态。科学家根据元素的复杂程度将它们按次序排列成表。氢是最简单的,为1号元素:最复杂的是铀,为92号元素。还有一些元素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如铪、铒、镝和镨,这些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难碰到。大体上说,愈是我们熟悉的元素愈普遍存在。地球含有大量的铁,而钇的含量却相当少。当然,这个规律也有例外。例如金或铀都很贵重,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制造金币或装饰品,或者因为它们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这一事实直到近代才被发现,而中子则迟至1932年才被发现。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化学的创立,把错综复杂的世界简化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只是由3种粒子以不同排列组成的。

中子,顾名思义,是不带电荷的。质子带正电荷,而电子则带有与质子等量的负电荷。电子与质子所带的不同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原子得以结合在一起。南于每个原子都是中性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必定与电子云中的电子数目相等。原子的化学性质只取决于电子的数目。电子的数目(也就是质子的数目)称为原子数。毕达哥拉斯一定会赞同如下观点,即化学仅仅是一门数字的科学。具有1个质子的原子必定是氢,2个是氦,3个是锂,4个是铍,5个是硼,6个是碳,7个是氮,8个是氧,以此类推,具有92个质子的原子必定是铀。

同性电荷互相排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类相克”——犹如隐士碰上了厌世者。电子排斥电子,质子排斥质子。那么,原子核是怎样捏合在一起的呢?为什么不会各飞东西呢?这是因为其中还有另一种自然力的存在,它既不是引力,也不是电力,而是一种近程核力。只有在质子和中子靠得非常近时,这种力才起作用。它像一排排的钩子,将质子和中子互相拉扯在一起,从而克服了质子间的排斥力。中子只产生核吸引力而不产生电排斥力,它像胶水一样把原子核粘在一起。纵使“隐士”性格孤僻,彼此之间仍可以和睦相处。

氦的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它的结构非常稳定。3个氦原子核构成一个碳原子核,4个构成氧原子核,5个构成氖原子核,6个构成镁原子核,7个构成硅原子核,8个构成硫原子核,如此等等。每当我们增加一个或几个质子及足够数目的中子使原子核凝聚在一起时,我们就制造出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如果我们从汞中取出一个质子和3个中子,我们就可以得到金——这是古代炼金士们梦寐以求的事情。铀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元素。在地球上,这些元素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工合成的,而且很容易分解。第94号元素叫钚,是已知最毒的一种元素。不幸的是,它的分解速度相当慢。

天然存在的元素又是来自何方呢?我们不妨详细考察一下各种原子各自形成的过程。整个宇宙几乎到处都存在着氢和氦,这两种最简单的元素占宇宙物质的99%。事实上,人们在地球上发现氦之前就已经在太阳上发现氦的存在,所以才把它命名为“Helium”(取自希腊的太阳神Helios)。其他元素是否可能是从氢和氦演化而来的呢?核物质必须靠得很近才能抵消电斥力,从而使近程核力起作用。但这种情况只有在几千万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粒子的运动速度极快,以至于斥力来不及起作用。在自然界里,只有星体内部才有这样的高温和因此而产生的高压。

人类研究了太阳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表面发出的各种波的波长,其中包括无线电电波、普通可见光和X射线等。太阳并不像阿那克萨哥拉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团炽热的石头,它是由氢和氦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球体,由于高温而发出灼热的白光,就像火钳在炽热的火炉里发出白光一样。当然阿那克萨哥拉的见解并不是完全错误的。猛烈的太阳风暴会使太阳发出明亮的耀斑,严重地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太阳风暴还会使太阳形成巨大的拱形羽状热气层——日珥。日珥受太阳磁场的控制。与日珥相比,地球显得渺小多了。有时在太阳下山时用肉眼可以看到太阳的黑子,它们实际上是太阳里磁场强度较大、温度较低的区域。所有这些连续的动荡扰动,都发生在相对温度较低的可见表面。我们看到的只是温度约为6000度的太阳表面。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4000万度,太阳光就是从那里发射出来的。

恒星及其伴随的行星是在星际气体和尘埃发生引力崩塌时产生的。星云中分子间的相互碰撞使温度升高,最后氢开始聚变成氦,即4个氢核结合成一个氦核,并释放出了射线光子。光子被上面的物质交替地吸收和发射,逐渐向恒星表面移动,而且每移动一步都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光子这种漫长的迁移过程需要100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变成可见光到达恒星表面,并向星际空间发射。结果恒星发亮了,原先的星云引力消失了。恒星外层的重量被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支撑住。50亿年来,太阳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稳定状态之中。像氢弹内的热核反应一样,太阳内不断地发生着抑制性的爆炸。这种爆炸为太阳提供了能量,每秒钟大约有4亿吨的氢转换成氦。当我们仰望夜空中的繁星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遥远的核聚变发出的光亮。

在天鹅星座Deneb星(天鹅星座的一等星)方向上,有一个巨大的、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超级发光气团,它可能是气团中心附近发生的超新星大爆炸和旧恒星泯灭产生的。在其外缘,星际物质在超新星冲击波的重压下,触发出新一轮的星云引力崩塌和新星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星体也有双亲,双亲之一可能在孩子出生时死亡,正如人类有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样。

像猎户座星云那样巨大的高度压缩的复合星云,能成批地产生像太阳一样的恒星。从外部看,这样的星云表面似乎暗淡无光,但星云内部却被炽热的新生星体照耀得灿烂辉煌。后来,这些星体离开了它们的生育之地。遨游到银河系去,在那里寻求自己的前程。成长起来的星体周围仍然带有成簇的发光云雾,它们是在引力作用下仍然吸附着的原生气体的残余。金牛座的昂星团是一个最新的例子。像人类的家庭一样,成年后的星体也会离家远走,致使兄弟姊妹之间很少团聚。在银河系的某些空间就有太阳的兄弟姊妹,其数目可能多达几十个,而且是由同一个星云在50亿年前产生的。但是,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它们都是哪些星体,只知道这些星体可能位于银河系的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