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秘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2584500000020

第20章 罗敷逸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角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不管是中国文学史、文艺理论,还是写作基础,无一例外地都谈到《陌上桑》,介绍诗歌是怎样运用烘托、渲染和反衬的手法来写出罗敷的美丽的。

你想,“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涙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能让这么多人神魂颠倒,罗敷的美丽该是难以想像了!

但是,对这么一位美女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乐府诗集》卷二十八《陌上桑》下引《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这里有名有姓,有具体的环境场合,说得十分清楚。但有人认为这段记载并不是指这首民歌,实在出于误会,才将《古今注》里的说法套到了这首《陌上桑》头上来。

有人认为,《陌上桑》与《秋胡行》的故事极为相近,《秋胡行》的故事由战国时传下来,虽然它的古辞后来已经不可知,但《陌上桑》很可能就是《秋胡行》的翻版。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列女传》。说的是,鲁国有人叫秋胡,娶了个妻子,新婚才5天,就离开家乡到陈国去当官,过了5年才回来,在即将到达家里的路上,见一个美妇人在采桑叶,心里十分爱悦,就下车对她说:“卖力种田不如逢到一个好年成;卖力采桑不如碰到一个大官。我有金子,我愿意把它献给你。”美妇人回答说:“我采桑纺织,以供衣食,上养二老,下哺儿子,不愿要别人的金子!”秋胡听了就离去回家,拜见其母。谁知秋胡刚才调戏的,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她对秋胡的行为十分气恨,就投河自杀了。这事与《陌上桑》所注的罗敷出外采桑,一个大官前来调戏,她回答说,她的丈夫也在外边做官,“使君一何愚”的故事十分相像。所以后来很多诗人就干脆把两件事拉扯到一起去了。王筠《陌上桑》有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李白《陌上桑》也这么说:“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这样,罗敷的原型就是秋胡的妻子,那个在路边采桑的美妇人了。但对这种说法,还是有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秋胡行》虽然与《陌上桑》的故事相似,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它就是《陌上桑》故事的前身,不能说明《秋胡行》里的美妇人就是美女罗敷。因为,这一类的传说故事,当时可能不止一个,而且口头流传时损益变化也很大,不能指定说秋胡妻就是罗敷。

第三种说法,显然是从东汉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加以推断而提出的。在封建制度下,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在东汉的时候,权豪、贵族甚至宦官都是肆意掠夺霸占妇女的。《后汉书》中的《梁节王畅传》、《乐成靖王党传》、《单超传》、《曹节传》、《梁冀传》等都记载了这种事例。

《陌上桑》在民间产生、流传的时候,正是权豪仗势霸占、掠夺民间有姿色的妇女时代。所以,《陌上桑》就借歌颂罗敷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人们对权豪势要侮辱妇女、掠夺妇女的不合理现象的反抗。但是封建社会,人民大众所受的不幸,在民间诗歌或别的艺术样式里,只能以委婉曲折而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幻想和虚构的成分很重。这种幻想和虚构,都是有现实根据的;有的幻想和虚构,对于反抗封建压迫,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陌上桑》在民间形成流传的过程中,便虚构出了罗敷能文能武的丈夫;借罗敷的夸耀夫婿,无情地嘲讽侮辱、掠夺妇女的豪门贵族。罗敷是民间妇女的典型:美丽、善良、勇敢、顽强。她身上集中了妇女的很多美好的特征,所以成为一个美丽坚贞的美女形象,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