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2585900000011

第11章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成功的教育(1)

家长是孩子的偶像和楷模。孩子的模仿力特别强,他们长期生活在家长的身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就得首先从“我”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子女学习之榜样,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以身垂范,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个好的人生榜样。

有一对夫妻经常抱怨他家的孩子“贪玩”“淘气”“不好好学习”。有一次,因为儿子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夫妻就共同“收拾”孩子,打得孩子哇哇大哭。邻居实在忍不住了,就过去批评他们:“你们整天让孩子好好学习,你们好好学习了吗?你俩召集一群人打麻将,却让孩子做作业,他能做得下去吗?”尽管邻居言辞激烈,但夫妻俩一声没吭。从那以后,邻居再也没有听到他们打骂孩子了,他们家里的麻将声也消失了。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成长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每当父母抱怨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其实应该先反问自己:让孩子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了吗?让孩子天天向上,我天天向上了吗?让孩子刻苦用功,我刻苦用功了吗?让孩子排前几名,我上学的时候排前几名了吗?让孩子必须有出息,我有出息了吗?让孩子遵纪守法,我遵纪守法了吗?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或者去做,那么,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为教师,则要以身垂范,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影响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即要求孩子要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父母都应首先具备。

2.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3.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某事,就一定要兑现,若一件事兑现起来有困难,则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随父母失信次数的增加而递减,孩子甚至会下意识地效仿父母,养成说话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父母合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都承担起教育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快进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现实中,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多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我们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从5岁到15岁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少。这种情况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其实不止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在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内行,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以教育为主,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家庭教育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我们曾经就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发展情况作过调查研究,母亲在孩子5岁时的影响力高于父亲19.1个百分点。母亲的影响力在小学三年级时达到高峰,但随后就有下降趋势。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们最爱听母亲话的是44.1%,最爱听父亲话的是44.4%,父亲稍稍超过了母亲。这项调查的结论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最初高于父亲,而从小学中年级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到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二是为什么父亲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们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们对孩子的管教内容和管教方式一以贯之,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式。而父亲们的管教内容和方式,又较多地适合了孩子的成长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做得很好,在教育中,需要提高认识和改变方法的地方有很多。这一切都是从总体趋势分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会有自家的特点。

现在,我们就如何全方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些建议。

(1)建议做父亲的,从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孩子投入足够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建议做母亲的,不必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2)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点、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个人尽量扬长补短,夫妻之间优势互补。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带孩子上街游玩,孩子最愿意走在中间,一只手被父亲拉着,一只手被母亲拉着,他会充满欢乐、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烦,不合适时可以随时调整。孩子逐渐长大,应该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他。

(3)建议母亲在孩子上小学中年级时,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有所改变,避免孩子的厌烦心理产生。如果母亲自己认识不清,可以全家讨论,也可以请教家教专家或老师。同时,建议父亲也经常检讨自己的教育言行,适时地进行调整。

(4)父亲和母亲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提出建议,制定合理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如果父母有一方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触,就应该用写信,打电话,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教育孩子,父母要保持一致

当孩子在一个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转而去找另一个家长。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们一定要保持一致,相互支持对方的决定。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写贾政因宝玉“不肖种种”而“笞挞”宝玉,王夫人上前阻拦:“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接着,贾母出来进逼:“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逼得贾政只得跪下,又检讨又保证:“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可见,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出现分歧,从古到今屡见不鲜。所以才有“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儿童思维的一大特点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他们“迷信权威”,任何长辈包括父母、老师等,在他们心中都享有很高的权威,所以,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一致,是易于使孩子接受的。反之,如果父母意见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是公开化的、让孩子一目了然的,那么就很影响教育效果了。孩子本身还不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无所适从,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他们的一方,那么持正确观点的父(或母)一方所作的努力也就完全无济于事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没有两个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也一样。在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种种生活琐事上,父母双方的观点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即使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能在具体问题上不一致。例如,父母都愿意孩子吃得好,但有时会因为给不给孩子吃肉而发生争执。小孩子在这个时刻,真所谓“处于两人之间,难以为人了”。

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自己的大量努力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

1.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

父母教育不一致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

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另一个样。

2.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见不一致还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

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孩子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当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了。

4.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其是非判断标准多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

在家庭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是非颠倒。

5.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孩子也许并不知道父母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她)而发生了争吵,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在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如此自我压抑,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应该商量着教育孩子,应该求大同存小异。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宜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哪怕他还是0~3岁大小的婴儿。

(1)注意分寸。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也会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就会亲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拒绝听从并疏远对自己不利的一方。试问,这样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教育呢?

(2)不在孩子面前提出不同观点。当父或母一方教育方法不当时,另一方应在孩子不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一怒之下当着孩子什么都说,或者经常赌气:你如此,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父母朝三暮四、“南枝北枝”,会使孩子是非观念紊乱,日后品德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