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2585900000014

第14章 培养一个心理上阳光灿烂的孩子(2)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他就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他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困扰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随着身心的发展,孩子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孩子感到胆怯,觉得自己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帮自己作决定。

依赖性强的孩子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孩子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的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还会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要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他们。

1.要纠正孩子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教导孩子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或朋友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

2.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着做。

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让孩子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孩子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孩子该干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自己做个“小地主”。

孩子有些自负,你该怎么办

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半是由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所导致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柳眉是一个初露才华的中学生,由于她骄傲自大,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从而不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差点儿落得一事无成。柳眉在初中二年级时就立志要当作家,并发誓要当著名作家。她若能为此努力学习,脚踏实地读书、认真地写作,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柳眉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成天想入非非,要当“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芒的大作家”,认为自己天生具有大作家的气质,说什么“我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成年人无法比的青春激情,有激情就足够了”。柳眉说:“老师都是些庸人,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讲些重复的死理论。一万句里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和奇特的妙语。”柳眉讨厌一切该死的书本和“枯燥的知识”,讨厌读书,柳眉说书都是别人、成年人、老年人写的,而她要创造,要突破!

对学习的不屑与对老师的不以为然,使柳眉的成绩一路下滑,然而她把爸爸妈妈的劝告轻蔑地视为“絮絮叨叨老一套”。一次摸底考试中,柳眉的数学考了17分,外语考了24分,连语文也只得了60分。到了如此地步,不得不退学“专攻文学”。后来的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在频频投稿,屡遭退稿后,她便骂编辑“不识货”“势利眼”。

请家长仔细找找,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下面的一些表现,如果回答为“是”,那说明你的孩子已经有了自负心理。

是否存在自视过高的现象?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类孩子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是否存在看不起别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类孩子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是否曾经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类孩子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翻看《辞海》,“自负”的条目后跟着简单明了的四个字:“自恃;自许。”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了青少年自负心理的产生呢?

一是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很容易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三是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往往会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的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类孩子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他们过分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四是情感上的原因。一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对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孩子,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于是便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人不能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自信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斗志,使其树立必胜的决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信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时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自卑与自负看似有天壤之别。自卑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负者,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但是究其根源,就能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这两种人都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自卑者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他既不像自暴自弃者那样自甘堕落,也不像自强不息者那样勇往直前。有自卑感的人如同阴影中的萌芽,他们向往成功、羡慕辉煌,却又拒绝生长、无法舒展。他们往往看不起自己,在乎别人的眼光,种种顾虑锁住了前进的脚步,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比自卑更可怕的就是自负。自负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已经获得的一些成绩,是自满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可以说,有自负感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本钱”,但在成功面前不小心便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已经成了人物,从而唯我独尊,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谏。

自卑与自负是两个极端,二者的结果却是相同的,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自卑者总是低着头走路,因为缺乏自信,心灵上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最终把自己压垮;自负者总是仰着头走路,因为过于自信,常常趾高气扬,以致昏昏然不辨东西,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让孩子了解:认识自我不能孤独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他人的地方,因而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1.让孩子接受批评

让孩子愿意接受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因为自负者致命的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应引导他们尝试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同时,让孩子本着谦逊的态度去了解、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对孩子也是一种促进。

2.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识

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本身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适当地提高孩子的目标和追求

如果你帮孩子将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很容易就实现了,那他自然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4.培养孩子与人平等相处的能力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不论观念上、行动上都无理地去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否则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处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孩子爱慕虚荣,你该怎么办

要消除孩子的虚荣心,家长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给孩子作出正确的示范,从而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

家境贫寒的小倩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相当昂贵的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她有钱,她只说是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直到有一天要债的人“逼宫”,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她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心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因而可以说,虚荣心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虚荣心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面子观念的驱动。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是“面情、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自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二是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的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次的心理缺陷。他们竭力追慕浮华,只是一种补偿机制,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以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总是能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自尊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很好地利用它,能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有的孩子自尊得过分,特别好面子,贪图并追求表面的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比如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