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充满智慧的中国科技
2590900000005

第5章 佛教地志类著作

法显(334~420),俗姓龚,司州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人,东晋佛教高僧。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本来有三个哥哥,但都在童年夭亡了。他的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于是在他三岁的时候,将他送到佛寺当了小和尚。法显十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

法显性情淳厚。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62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

经过13年的跋山涉水,法显回到了祖国,这时他已经78岁了。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数万言。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著作——《佛国记》。

《佛国记》全文9500多字,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