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
2591500000006

第6章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南宋成淳五年(1269年),本姓陆,名坚,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时父母双亡,家庭贫困,他在10岁左右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作养子。据说,当时黄乐已经90岁了,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姓换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天资孤高,少有大志,12~13岁时就参加了县里的神童考试,后来又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掌握了广博的学识和技艺。他还曾做过浙西廉访使署书吏,后吃官司被关进监狱。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改号“大痴”,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开始了隐士生活,并加入新道教。

黄公望学画起步较晚,50岁出狱后才开始画山水。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山水,一定亲临体察。他的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的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他学董源一派画法的作品,至今可以看到很多,《丹崖玉树图》便是其中一幅。《天池石壁图》也是他的杰作之一,可代表他山水画构图繁复的一路。只见画中层峦叠嶂,巨石堆垒,长松杂木,其烟云流润,山石明灭,气势雄浑,苍苍莽莽。构图至繁,状物之皴笔却简略,长而整的线条自然流畅,起落有序,多用赭色,墨青墨绿合染,色调简淡恬雅。所谓“浅绛”法,实为黄公望首创。

黄公望加入新道教,这种宗教修炼,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打坐、降心、炼性,使人虚静凝神。古代文人画家在精神上最重要的修炼就是诗要孤,画要静,从而影响到绘画的风格。凡是心情安稳、静谧的画家,他的笔下一般不会出现马远、夏圭大斧劈皴那样的激荡。远离凡世,画境便不会凡俗。

后来,黄公望的画融合对自然实景的感受,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简意远,超逸有致。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这种画注重师法造化,黄公望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成就最大的是70多岁时所作的长卷《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的秋初景色。构思时,他的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用了6~7年的时间才完成。图为长卷,长636.9厘米,宽33厘米。画中山峰起伏,林峦蜿蜓,平冈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称它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与吴镇、倪瓒、王蒙被后人合称为“元季四大家”,其中“以黄公望为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黄公望还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都是后世学画的典范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