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尽显繁荣(1990-1999)
2594200000020

第20章 1991年(11)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底动工兴建,分两期建设,一期大江过水,工程为二、三江工程,包括有泻水闸、二江电厂、三江航道、二号、三号船闸及泻洪冲沙闸。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同年6月三江船闸开始通航,12月二江电厂开始并网发电。198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1988年底全部建成。大江工程为二期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大江泻洪冲沙闸、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电厂及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号船闸、大江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组成。整个工程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设计,长江葛洲坝工程局承担施工。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元人民币。二期工程于1982年正式开始主体工程施工。大江工程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工程优良率为906%。1985年大江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了投资管理和经济核算,工程投资基本上控制在概算内,这是我国近20年来大型水电工程所未有的。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坝,是未来三峡水利的反调节工程。整个工程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己制造发电机组,是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因而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切和重视,毛泽东亲自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兴建葛洲坝工程是为了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泻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减缓比降,扩大过水断面,改善川江最惊险的三峡区间航道,以利于航运;同时利用这段落差发电,缓解华中地区电力供应日益紧张的矛盾,并且还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作"实战"准备。通过20年来的建设和运行实践,这三个目的都已达到。

葛洲坝电厂装机21台,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一期工程7台发电机组965万千瓦,于1981~1983年先后投产。二期14台发电机组175万千瓦。到1991年的10年间发电量共1000亿千瓦时,为国家创利税40亿元,已回收80%以上的工程投资。今后每年的利税约达65亿元。所发电量占华中电网新增电量的一半以上,对缓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用电紧张局面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航运方面,葛洲坝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近200公里三峡峡谷航道条件,使航运更加安全,成本降低、时间缩短。二、三号船闸过闸累计货运量61027万吨,客运量近6000万人次,其中,1988年货、客运量分别为1979年截流前的259倍和65倍。

通过葛洲坝建设,妥善解决了长江干流上建坝存在的许多科学技术难题,广大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关于大坝的总体布局,科研设计人员根据河势及枢纽布置条件,提出了在大江主流布置泻水闸、两侧布置电站厂房、船闸和冲力闸的"一体两翼"方案。通过10年运行实践证明,这种布局既顺应了长江主流的趋向,又妥善地解决了泻洪、排沙、通航、发电之间的关系,为整个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0年来,经过24次4万立方米/秒以上洪水的考验,大坝的沉陷、位移、渗漏量等均在设计允许值以内,为我国在复杂地基上筑坝创造了宝贵经验。

长江平均每年有5亿多吨的泥沙下泻,大坝泥沙在葛洲坝淤积是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科学工作者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案,10年来航道畅通。泥沙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葛洲坝有目前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二号船闸和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10年来运行情况正常。大坝所有机组其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已达到8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许多专家学者在总结交流葛洲坝工程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经验时自豪地说,葛洲坝工程的成功,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为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经过6年多的研制和建设,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建成发电,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

日凌晨零时15分,秦山核电站浅墨绿色的主控制室里,操作人员合上黑色的同期开关,显示电功率的操作屏瞬间由"0"跳成"15MW",我国第一股自己的核电流输入华东电网,值班长随即激动地宣布:"秦山核电厂与华东电网并网成功。"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北麓,满功率发电后,每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核电15亿千瓦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经济发达而能源短缺区域的用电紧张状况。它的并网发电成功,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项重大成就。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0多座核电站,装机容量达3亿多千瓦,然而真正能够自己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却是风毛麟角。特别是第一座核电站就由自己设计建造的国家,除了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外,中国是第五个。核电站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和工程设计、材料、监测、管理等许多难题。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独立自主地建成了秦山核电站,这是综合国力的显示。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人在18日向新闻界通报时,评价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试验成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是核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胜利,是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突出范例,足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又一支自力更生的凯歌。同日,李鹏、聂荣臻等领导同志和国务院一些部门分别给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

和平利用核能,为人民造福,是中国发展核能事业的根本目的。早在1970年,周恩来就提出要建核电站,并且主持审批了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方案。1981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重新审查确定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建设项目,第二年选定厂址在浙江海盐县秦山。1985年3月核电站主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实验成功,工程建设历时81个月。它标志着我国大陆核电事业从无到有,登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是有核国家。早在1964年10月,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有核国家,表明中国的军用核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建设核电站,实现核能的和平利用,毕竟与军事利用有很大不同。比如,核武器在一瞬间的爆炸,就实现了设计所需求的功能和威力;而核电站建设发电,一般设计寿命为30年。要保证经受连续30年运行的安全考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建设核电站在堆型选择、工程设计、设备建造、结构材料、建筑安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国在7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先后完成了264项课题,成为后来国家批准秦山核电站建设项目的科学依据。秦山核电站建设,在堆型选择上,采用目前大多数国家核电站采用的压水型反应堆。这种堆型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同,具有更加有效的安全性。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是迄今为止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造成30多名核电站工作人员死亡并因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而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虽然同样也是反应堆堆芯熔毁,但由于它采用的是压水型反应堆,事故对环境和居民却没有造成任何危害和伤亡,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影响。秦山核电站的设计采用压水型反应堆,首先是保证安全,而不是追求高技术指标。其安全设计的准则是:(1)尽力排除事故根源,设置了多种安全保护措施。(2)防止异常工作状况扩大为事故。(3)减少事故危害,针对各种可能的事故和自然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4)严格的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以确保核电站正常运行和发生事故时向外释放的放射性低于国际上允许的标准。

设计的安全,需要通过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质量来实现。因此,严格管理,确保质量是核电站能否持续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吸收了世界上核电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办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编制质量保证大纲,制定质量保证程序,设置质量保证机构,配备质量保证人员,等等。另外,秦山核电站还实行多层次的严格监督检查。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评审团先后两次对秦山核电站进行评审,确认秦山核电站的质量保证工作是有效的。

核电站操作运行人员的素质,对异常工作状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以及操作规程和程序管理,对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秦山核电站现有的主控室操作运行人员都有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平均年龄32岁,其中正副班长还具有在反应堆上值班运行3000小时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正式上岗前,都经过在国外核电站接受操作训练、跟班实习,并经过国内核电站模拟机训练,并分别取得了合格证书。以后又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监督下,经过严格的取照考试。有33人取得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操作员执照,其中13人还取得了高级操作员执照。他们是我国第一代核电站操作运行人员。

秦山核电站基本建成后,对各个系统和设备进行了精心的调试,结果证明设计是正确的,系统和设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正式并网发电前解决。以后的实践表明,秦山核电站是一座安全的、高质量的核电站,在我国核电建设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全面贯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整个设计是自主自力进行的,但也请有经验的外国设计公司进行咨询,吸取他们有益的建议;设备材料主要由国内制造供应,按投资构成约占20%以上,按设备台件约占95%以上。也有部分关键设备,是从国外采购或按照我国的设计请外国工人制造的;人员培训主要在国内进行,但主控室操作人员和调试工作领导骨干都是派到国外培训。另外还请了部分外国专家来华讲课,传授技术。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相辅相成,加快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我国核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2000年以前着力于全面掌握核电技术,形成核电工业体系,为下世纪大规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对于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大规模发展核电,以解决能源供需平衡问题,这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势在必行。可以预期,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后,我国大陆东部从南到北将会出现更多的核电站。